中文名 | 2014年高邮市政府工作报告 | 报告人 | 江苏省高邮市市长方桂林 |
---|---|---|---|
报告时间 | 2014年1月8日 | 报告背景 | 高邮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
报告地点 | 江苏高邮 | 报告类型 | 政府工作报告 |
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中共高邮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居扬州前列。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1.5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57.89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17.1%、增幅列扬州第二,税收增长20%、增幅列扬州第一,税收占比提高至82.1%;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30元,分别增长9.4%、11%。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年新开工10亿元项目9个、亿元项目56个,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大体量项目、产业高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突破。海德森、艾诺斯储能电池、易事特智能电网控制系统等项目相继落户高邮电池工业园,振发光伏电站项目延伸了光伏产业链,智慧大厦项目推进了软件产业园建设。迅达机械、爱力生蓄电池、振兴铝业、光明特种电缆等10亿元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秦邮特钢全年实现开票销售近50亿元。着力化解重大项目建设土地瓶颈,供地3762亩,其中工业用地2712亩;获批土地点供项目4个、918亩,独立选址项目6个、630亩,盘活处置闲置土地23宗、1052亩;全年争取土地指标3218亩,列扬州第一。首获省土地融资规模控制卡,顺利通过国家土地例行督察。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强化为企服务,释放企业产能,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04.4亿元、增长26.5%,增幅列扬州第二;工业用电量19.9亿千瓦时、增长65.5%,完成购进设备抵扣税2.4亿元、增长59%,增幅均列扬州第一。实施技改项目328个,当年投入98亿元、增长32%。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照明灯具四大基本产业开票销售185亿元,增长30%。全市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总数达7家。波司登纳税2.7亿元,华翔半年纳税超5000万元。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50亿元、增长30%,新晋一级总包资质企业3家,新辟外埠市场14个,瑞沃公司继弘盛、兴厦之后跻身江苏省建筑业百强。
服务业加速壮大。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3.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9%。新增限上企业48家,获批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天赐联华物流配送中心、尚程国际家居广场、港口码头物流园一期、郭集灯具城一期建成投运,波司登世贸广场部分封顶,五里坝国储库建成数字化粮库。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获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和江苏省油菜花胜境称号,菱塘回族乡被评为省特色旅游名镇。邮驿旅行社在苏中苏北各县市中率先创成四星级。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3亿元。招商银行正式营业,村镇银行获准设立,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合作。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53.9亿元、36.7亿元。销售房屋面积89.3万平方米、增长69.3%。
农业经济提质扩量。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水稻超高产攻关突破每亩880公斤。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4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特水养殖量效齐增,畜禽规模化、小区化养殖比重持续提高,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农村“三大合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建市级以上“五好”示范合作社20家。新注册家庭农场52家,八桥钻友家庭农场注册成为扬州市首个家庭农场。组建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16家,居扬州市首位。新增农产品“三品”品牌79个、总数达275个。高效农业保险保费3120万元、占农业保险保费45%,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1万台(套),均列扬州市第一。
二、坚定不移促转型,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成省创新型试点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7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2.1%。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3个,与重庆大学达成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3家。人才引进层次提高,获省市人才资助项目40个,219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继续实施工业“四大战略”,曙光电缆上市辅导公示结束,华富储能完成股改;获批专利授权1873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组织制定行业标准4个;新创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6个,科凌医疗器械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建成省道路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成省优质道路照明灯具产品生产示范区。宏远公司获我市首个扬州市长质量奖先进单位。争取国家创新基金6项,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认定2个。菱塘回族乡创成省创新型试点乡镇,车逻镇创成省五金机械制造名镇。
开发开放不断深入。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双黄鸭蛋节和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成立6个产业投促分局,积极开展央企招商、专业招商。招引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民资项目34个,其中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个、10亿元项目8个。全年外资实际到账8000万美元;新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87亿元。实现自营出口3.55亿美元,增长18%,增幅列扬州第一。获批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向上争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享受省政府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扶持政策,争取资金超20亿元。
园区发展整合提升。出台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整合提升特色发展的意见。各类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314家,占全市的66%;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86.3亿元,占全市的70.8%。高邮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南北园区共建步伐,与哈工大、南工大开展深度合作,建成10万平方米科技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工业开票销售突破百亿、实现倍增。高邮城南经济新区紧扣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软件产业园、汽车城、建筑业总部集聚区和产学研基地建设,都市产业特色更加明显。高邮湖西新区实行“区镇合一”,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各项改革有力推进。顺利完成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财政分成体制,财力进一步下倾。强化乡镇园区债务管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投、水投、交投3个融资平台实体化运作。探索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委托代建模式。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相关管理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产权实行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组建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景区建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八个一”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推进年”工作。在扬州率先推进国有粮食流通业目标管理、统一经营。
三、一着不让抓建设,人居环境更趋美好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江苏S237省道二、三期工程建成通车,四期工程路基贯通。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完成车八线县道大修12公里,疏浚通扬线航道2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累计改造危桥672座、投入资金1.25亿元。制定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开通马横线、周八线城乡客运班车,新增镇村公交专线6条。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京杭运河高邮段血防工程。横泾河整治工程顺利推进。110千伏回乡变建成投运,110千伏文游变加快推进,新建10千伏线路397公里,电气化乡镇实现全覆盖。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城建“双十”重点工程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48%。东部新城加快崛起,残疾人康复中心等6个重点建筑相继封顶,实验小学东校区、人民医院东区分院、珠光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投入1.7亿元,完成北关河风光带二期工程;投入6000万元,高规格完成S237城区段绿化工程。古城保护全面启动,投入2.2亿元,实施穿心河(市河)整治一期工程;投入9000万元,开展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完成盂城驿景区一期扩容。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城东农贸市场和珠光路、蝶园路停车场,碧水新城一期424套保障性住房主体竣工,奎楼新村、奎楼二村、蝶园新村老小区改造、文游北路立面整治及39条后街后巷整治工程顺利实施。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疏浚整治城区河道10条、新建闸站1座。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拆三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设3.14万平方米,琵琶西路虾仁加工点、水榭华庭水产品批发点、城区农贸市场脏乱差等一批顽症得到有效治理。
镇村建设扎实推进。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菱塘、三垛、临泽3个重点中心镇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4.04亿元,集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通过省全域验收,新创三星级“康居乡村”6个,车逻特平村、菱塘清真村创建特色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投入3600万元,启动通乡公路照明亮化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4个。改造农村危房600户。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成果不断巩固,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7万座,新建沼气用户1850户。菱塘回族乡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菱塘村被命名为江苏最美乡村。三垛镇创成江苏省卫生镇。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更显秀美。创成国家生态市。《高邮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全年关闭“三高一低”企业23家,淘汰蓄电池企业落后产能61万千伏安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29项、减排工程8个,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新建城区污水管网7.8公里,建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清水潭旅游度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疏浚县乡河道476条,完成北澄子河三垛至城区段综合环境整治,三垛西大桥断面稳定达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新增造林面积1.9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2万亩。新增城区绿地52公顷。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成PM2.5大气自动监测站。
四、千方百计惠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6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高至每月8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80%、70%,在扬州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赡养标准新一轮提标。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发放慈善救助金648万元。低收入农户脱贫率40%,高分通过省扶贫办考评。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个、城区社区托老所5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 4个。五保集中供养率85.3%。全力做好“7·7”风雹救灾重建工作。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经济适用房258套、公租房728套(间),完成直管公房解危三年计划,共解危2269户。住房公积金扩面5514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3亿元。建成平价蔬菜商店11家,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省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武安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甘垛镇初中,完成35所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创成省诗词之乡。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扬剧《淮海悲歌》获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银奖。成功举办第四届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我们的节日·七夕等品牌文体活动。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列入中国田协赛事。启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通过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中期评估验收。创成省户户通有线电视县、省妇幼卫生先进市。疟疾病防治提前五年达到国家标准。荣获全国防震减灾工作先进单位和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六五”普法扎实推进。12348法律援助专线影响力不断增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有力。以信息化引领的打防管控机制不断健全,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信、访、网、电”为一体的信访新渠道进一步畅通。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建成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规上企业全部实现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开展食品药品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成功举行扬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四级应急演练。关闭手工屠宰场21个,建成投运机械化屠宰场3家。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机制。渣土车、残疾人营运车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会创建,顺利完成第十届村委会和第五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6件、政协提案206件,办结率61.7%。进一步畅通民生诉求,12345政府热线接处群众来电10608条,解决率99.7%。升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了五大类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信息。推行“阳光行政、绿色服务”,实施企业注册登记“一表制”和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费制”。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渠道畅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实施“三直接”15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严格资金管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概算核减1.5亿元、审计核减8895万元。
2013年,人武、人防、双拥、民族宗教、对台事务侨务、地方志、气象、档案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4年工作任务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当前,高邮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深度调整期和转型磨合期,面临着做大总量与调优结构的双重目标,提高质量与加快速度的双重要求,稳健运行与跨越赶超的双重任务,需要下更大力气保增长、促发展。我们将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的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进字当先,改革创新、融合发展”主基调,按照“改革创新快转型、争先进位快融合”总要求,抓好“改革创新推进年”、“重大项目突破年”、“城镇建设提升年”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年”的各项工作,以“改革创新、项目建设、转型升级、城乡统筹、关注民生”为重点,切实增强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普惠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全面加快在沿河地区率先崛起步伐。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新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增长10%以上;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以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激活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通过市场配置要素,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组建国资投资公司,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国有资产;增强市旅游总公司整合资源、自主经营能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制度,制定土地快速报批流程,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实现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培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统筹推动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促进有意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健全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缓解择校难题。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稳妥实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积极推动追赶融合。坚持融入沿江、接轨苏南,实现更大空间内的资源要素配置和合作错位发展。推进规划融贯,开展高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按照承接苏南辐射、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的要求,明确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战略重点。推进空间融达,做好连淮扬镇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扩容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建设高邮高铁站点、客运中心、站前广场。全力推动江苏S333省道东延段和沿湖大道(江苏S611省道)项目,完善大交通格局。推进产业融通,用好省委苏中发展政策,强化载体建设,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深化南北园区共建合作,着力引进大体量、高层次、高产出项目。推进资金融动,引进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射阳农商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财政性存款与金融单位信贷投放挂钩,新增贷款36亿元以上。新设创投基金1家。逐步改变建投、水投、交投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依托土地融资的单一模式,积极拓展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渠道,力争直接融资15亿元。规范民间借贷和农村小贷公司经营行为,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联动应对机制,打击非法集资、高利率放贷和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全面实施《高邮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启动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市创建。积极提高环境容量,打造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和运河风光带,加强清水潭、绿洋湖地区森林培育,新增市区绿地54公顷,确保全市生态功能区面积达国土面积25%以上。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申报实施高邮湖生态保护项目,新增城区污水管网4.5公里,提高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全面消除主要河道劣五类水体。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持续稳定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强化燃煤锅炉、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防治管理,加强PM2.5值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在线实时监控体系,确保电池工业园、秦邮特钢、卸甲华翔等重点部位达标排放,经济开发区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0个、循环经济项目5个、减排工程6个。
二、加大有效投入,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中国双黄鸭蛋节等活动为平台,深入开展锁定特色产业、锁定产业集聚地区、锁定重点项目、锁定行业排名企业、落实责任载体、落实责任人的招大引强行动。全年包装推介招商项目50个,签约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6个以上,其中央企或500强投资项目2个,力争50亿元项目再有新突破。全年新开工10亿元工业项目6个、10亿元服务业项目2个、亿元项目40个以上,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当年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着力提高项目效益,严格按投资强度确定土地供给,按财税贡献兑现优惠政策,按投入产出比认定项目竣工。重点推进国信天然气、秦邮特钢二期、华翔再生金属材料、能一蓄电池、诺力达蓄电池、麦太保园林装备等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中信戴卡轮毂、华富蓄电池、海德森蓄电池等结转项目的投产达效。努力突破土地瓶颈,获批土地点供、独立选址指标12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800亩以上。突出国资项目的包装申报,向上争取资金增长20%以上。
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扬州市服务企业2号文件,执行绿色通道、定企挂钩、服务企业行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新增贷款和土地供给的60%用于工业企业。坚持依法治税,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日,实行轻微违章首违不罚和容期整改制度,营造有利发展的环境。继续实施重点企业上台阶和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采用一企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增产、扩销,鼓励龙头企业合作、重组。实现开票销售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新增入库税收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促进成长型、效益型、创新型企业发展,净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弘扬重实业、讲诚信、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
全力促进园区转型。按照生产力分布和建制镇格局,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园区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开发区围绕建设国家级政产学研金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电池工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5个,确保财政收入突破9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超115亿元。城南新区围绕加快产城一体化发展,侧重于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培育,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确保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超23亿元。光电园区(送桥镇)围绕打造省级高新区,提升区镇融合成效,大力发展新型照明灯具、太阳能光伏、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力争实现财政收入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60亿元。菱塘、郭集、汤庄、卸甲四个特色型园区每家落户亿元项目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其他工业集中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提升现有产业,推进优化发展。
三、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扩展升级
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机械装备产业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向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10亿元。电线电缆产业加快开发特种及专用产品,将产业链向高性能电缆料、智能电网应用两端延伸,规上企业开票销售47亿元。照明灯具产业实施集群发展规划,提升龙头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8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加工能力,创新加工工艺,形成特色代工品牌,逐步打造自主品牌,规上企业开票销售25亿元。推动光伏产业加快复苏,力促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围绕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稳步推进建筑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实现建筑业企业总产值800亿元,新增一级资质企业2家,创国优工程1项、省优工程9项。
培育服务业新亮点。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限上企业20家。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城市东区新商圈,着力推进高邮镇五星级大酒店、城南新区汽车城和车逻镇城镇综合体建设,波司登世贸广场竣工开业,尚程国际家居培育成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澳洋金属物流、京易源物流园、诚信应急物流中心、港口物流园二期和开发区电子商务综合体建设,升级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危仓老库,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城南新区软件产业园建设,建成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投运社会福利中心,有序开发集养老、健康、休闲于一体的养生地产。
推动现代农业上水平。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提高单产水平,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努力夺取丰产丰收。以“一网两园三带四区”为抓手,引领特色农业园区发展,做优做强高邮鸭、扬州鹅、特种水产、有机稻米、设施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高邮鸭产业园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扬大农业科技园落户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每个乡镇建成1个连片千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万亩、入股土地经营面积3万亩。创扬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推广各类农业机械5000台套。高效农业保险比重提高至50%。启动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新增农产品“三品”品牌20个。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建创新载体5万平方米,新增科技孵化企业30家,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院所在我市的产业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三百”计划,签订产学研协议85个以上。坚持工业“四大战略”,曙光电缆和华富储能上市报会,传艺公司进入辅导期,推动3家以上企业进军“新三板”;申报专利3000件;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4个;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高邮湖大闸蟹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力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和秦邮英才培育计划,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产业急需人才1000名以上,促成150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建设人才公寓3万平方米。
四、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完成S237四期工程建设,高邮境内全线通车。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接线。加快推进运东船闸扩容、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横泾河综合整治和北澄子河上段区域治理工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城市公交公车公营,建设“一站三场”。强化区域供水经营质态管理,确保城乡群众饮上卫生放心水。升级高邮电网中心电源,建成500千伏扬州北输变电工程,实施220千伏品祚变、110千伏观鹤变等区域电源点建设。启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突出城市功能提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新一轮“双十”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新区发展,实施蝶园路南延、屏淮路南延和武安路东延工程,完善东部新区路网,确定东部新区生态公园规划选址,完成S237城区段城市设计。营造康居环境,改造30条后街后巷和烟雨园小区,整治琵琶西路、文游中路、海潮西路街道立面,加快建设学士园、福人居、润丰苑等拆迁安置小区,新建珠湖、新华和东部新区农贸市场,建成人民医院东区分院、实验小学东校区,中医院东区分院投入使用。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盐河风光带、运河西堤休闲风光带,实施穿心河(市河)二期截污导流工程,疏浚元沟子河、老横泾河、南海子河、东门大沟,打造“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强化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数字化城管建设。创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1条。新建机动车停车场2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个、公厕12座、摊点疏导区2个。组建南海、北海、高沙园社区物业服务中心,为辖区内老旧小区提供基本物业管理服务。
突出镇域经济崛起。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重点解决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问题。在中心市区推动开发区与马棚街道、龙虬镇融合发展,推动城南新区与高邮街道、车逻镇、卸甲镇互动发展。在湖西地区开展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光电园区与菱塘回族乡、送桥镇一体化发展。在东部和北部地区强化产业立镇,汤庄镇着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空港经济,甘垛镇加强三次产业联动、做大经济总量,界首镇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周山镇建设红色名镇。三垛镇、临泽镇、菱塘回族乡加快完善功能,增强承载能力,申报全国重点中心镇。对乡镇园区实施差别化考核,促进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继续加强撤并镇供电、供水、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
突出美好乡村建设。探索村庄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巩固提升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打造卸甲绿洋湖村、三垛少游村、马棚东湖村等一批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的特色村庄,甘垛带程村创成省特色示范村。强化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疏浚农村河道200条,完成土方280万立方。新增无害化户厕1.5万座,普及率80%以上。大力推进造林绿化“1234”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其中成片林0.65万亩。创省级绿化示范村16个,森林覆盖率达18.1%。抓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100万亩以上。深入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确保80%以上的行政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创扬州市村级组织能力建设“百强村”5个。
五、坚持特色发展,彰显宜居宜游魅力
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统筹抓好城南、城中、城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建设南水关、王氏文化广场和中市口广场三个节点景观,恢复东台巷、西后街等一批古街巷历史风貌。实施盂城驿扩容二期工程,建设接官厅、景区东入口,打造柳荫禅林及马饮塘河沿线景观。修缮清代高邮当铺,修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依托现存古建筑,恢复一批老字号商铺,开放一批民间博物馆,培育一批文化工作室,千方百计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历史名城永续繁荣的新亮点。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启动新博物馆布展工作和明清运河故道遗址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邮民歌》保护规划。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高邮市文体中心规划选址,修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成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体育健身圈。精心打造特色文体品牌,举办第五届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赛、第三届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赛、新年音乐会、周末大舞台等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创成中华诗词之乡。弘扬道德新风,开展第五届“高邮好人”评选。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推进环高邮湖旅游开发。做大清水潭旅游度假区规模,提升改造10平方公里核心生态区,建成东入口、游客接待中心,开工建设温泉假日酒店,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开发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游客休闲服务中心、环山步道、东入口广场。提质文游台景区、镇国寺塔景区,建设龙虬庄遗址文化公园。加大旅游宣传包装力度,举办旅游美食节、高邮湖大闸蟹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重点推进扬州至高邮水陆游,开辟高邮湖水上游览观光线路。新增3A级景区1个、五星级酒店1家、省“乐游农家”4个。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亿元。
六、立足共建共享,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把增加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全年推介创业项目40个,发放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500元和36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5800元以上,提升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5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脱贫率达70%,发放慈善救助资金650万元以上。开通“西气东输”分输站,让市民用上质优价廉的管道天然气。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平均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步伐,升级改造城北小学,建设界首实验小学、三垛实验小学,实验小学东校区及附属幼儿园年内正式投入使用,高邮第二中学创省四星高中。积极支持扬州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江苏省高邮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好省定20种重大疾病与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元,其中财政补助320元。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实现从省到村五级“一卡通”。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家。对800名贫困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实施邮都幸福家庭计划,增强计生特困家庭发展能力。新建公共租赁住房400套、经济适用房90套。推进住房公积金公平缴存,全年扩面4000人,发放公积金贷款1.6亿元。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平安高邮、法治高邮和诚信高邮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网络社会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开展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高年活动,促进信访突出问题解决。筹划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达标,城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80%达标。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畅通医患沟通平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推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建立完善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我就是高邮的,这个好像不知道啊
陆宇中央郡 平均价格: 5800 元/平方米 楼盘地址: 高邮街道屏淮中路和陆宇路交叉口 主力户型: ...
现在不管什么地方的房价都是高的 1.金怡·东方巴黎:均价4300元平方米 地址:高邮市四特大道的核心段与大路口路交汇处 2.御鼎公寓,均价4500元平方米 地址:高邮市药市路永金路交叉处 以上价格来源...
军转干考试 2014 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 (全文 ) —— 2014 年 1 月 16 日在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北京市市长 王安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 出意见。 一、过去一年工作回顾 201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伟大中国梦激起全市人民团结奋 斗的无比信心和力量。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较大、 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凸显的复杂形势, 在党中 央、国务院和中共北京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脚踏实地、迎难而上,经济 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了良好开局。初步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7.6% 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3661.1亿元,增长 1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4 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 1.8万元,分别实际增长 7.1%左右和 7.5%以上;万元
—— 2013 年 2 月 1 日在开封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 开封市人民政府市长 吉炳伟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请予审议, 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 提出意见。 一、 2012 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 2012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 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常委会、 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牢牢把握“持 续求快”总基调,全力打好 “五大攻坚战”,科学谋划,积极作为,务实发展,较好地完 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 1212.2 亿元,增长 11.1%;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390.1 亿元,增长 17.8%;固定资产投资 738.2 亿元,增长 26.1%;公 共财政预算收入 61.9 亿元,增长 26.2%,其中市本级 26.8 亿元,增长 18.2%;社会
——2014年1月8日在高邮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方桂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3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在中共高邮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促和谐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多项指标位居扬州前列。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5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57.89亿元、增长13.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44亿元、增长17.1%、增幅列扬州第二,税收增长20%、增幅列扬州第一,税收占比提高至82.1%;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增长2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130元,分别增长9.4%、11%。
一、全力以赴保增长,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项目建设推进有力。全年新开工10亿元项目9个、亿元项目56个,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大体量项目、产业高端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持续突破。海德森、艾诺斯储能电池、易事特智能电网控制系统等项目相继落户电池工业园,振发光伏电站项目延伸了光伏产业链,智慧大厦项目推进了软件产业园建设。迅达机械、爱力生蓄电池、振兴铝业、光明特种电缆等10亿元项目一期工程竣工。秦邮特钢全年实现开票销售近50亿元。着力化解重大项目建设土地瓶颈,供地3762亩,其中工业用地2712亩;获批土地点供项目4个、918亩,独立选址项目6个、630亩,盘活处置闲置土地23宗、1052亩;全年争取土地指标3218亩,列扬州第一。首获省土地融资规模控制卡,顺利通过国家土地例行督察。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强化为企服务,释放企业产能,实现工业开票销售404.4亿元、增长26.5%,增幅列扬州第二;工业用电量19.9亿千瓦时、增长65.5%,完成购进设备抵扣税2.4亿元、增长59%,增幅均列扬州第一。实施技改项目328个,当年投入98亿元、增长32%。机械装备、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照明灯具四大基本产业开票销售185亿元,增长30%。全市开票销售超亿元企业达50家,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家,新增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总数达7家。波司登公司纳税2.7亿元,华翔公司半年纳税超5000万元。完成建筑业企业总产值650亿元、增长30%,新晋一级总包资质企业3家,新辟外埠市场14个,瑞沃公司继弘盛、兴厦之后跻身江苏省建筑业百强。
服务业加速壮大。预计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3.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7.9%。新增限上企业48家,获批扬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天赐联华物流配送中心、尚程国际家居广场、港口码头物流园一期、郭集灯具城一期建成投运,波司登世贸广场部分封顶,五里坝国储库建成数字化粮库。加快清水潭旅游度假区建设,启动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获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和江苏省油菜花胜境称号,菱塘回族乡被评为省特色旅游名镇。邮驿旅行社在苏中苏北各县市中率先创成四星级。全年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招商银行正式营业,村镇银行获准设立,与中国进出口银行江苏分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合作。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比年初分别增加53.9亿元、36.7亿元。销售房屋面积89.3万平方米、增长69.3%。
农业经济提质扩量。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水稻超高产攻关突破每亩880公斤。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4万亩、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1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6万亩。特水养殖量效齐增,畜禽规模化、小区化养殖比重持续提高,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有序有效。农村“三大合作”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建市级以上“五好”示范合作社20家。新注册家庭农场52家,八桥钻友家庭农场注册成为扬州市首个家庭农场有限公司。组建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16家,居扬州市首位。新增农产品“三品”品牌79个、总数达275个。高效农业保险保费3120万元、占农业保险保费45%,新增各类农业机械1.1万台(套),均列扬州市第一。
二、坚定不移促转型,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创成省创新型试点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107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2.1%。签约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93个,与重庆大学达成校地产学研全面合作。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13家。人才引进层次提高,获省市人才资助项目40个,219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继续实施工业“四大战略”,曙光电缆上市辅导公示结束,华富储能完成股改;获批专利授权1873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组织制定行业标准4个;新创省著名商标7件、省名牌产品6个,科凌医疗器械创成中国驰名商标。建成省道路照明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创成省优质道路照明灯具产品生产示范区。宏远公司获我市首个扬州市长质量奖先进单位。争取国家创新基金6项,获批省首台套重大装备产品认定2个。菱塘回族乡创成省创新型试点乡镇,车逻镇创成省五金机械制造名镇。
开发开放不断深入。成功举办第九届中国双黄鸭蛋节和第六届中国邮文化节。成立6个产业投促分局,积极开展央企招商、专业招商。招引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民资项目34个,其中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投资项目2个、10亿元项目8个。全年外资实际到账8000万美元;新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87亿元。实现自营出口3.55亿美元,增长18%,增幅列扬州第一。获批省电动工具出口基地。向上争取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全面享受省政府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扶持政策,争取资金超20亿元。
园区发展整合提升。出台促进乡镇工业集中区整合提升特色发展的意见。各类园区规模以上企业达314家,占全市的66%;实现工业开票销售286.3亿元,占全市的70.8%。开发区加快推进南北园区共建步伐,与哈工大、南工大开展深度合作,建成10万平方米科技创业中心二期工程,工业开票销售突破百亿、实现倍增。城南新区紧扣产城融合发展,实施软件产业园、汽车城、建筑业总部集聚区和产学研基地建设,都市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光电园区实行“区镇合一”,整合资源、集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放大。
各项改革有力推进。顺利完成新一轮乡镇区划调整。改革财政分成体制,财力进一步下倾。强化乡镇园区债务管理,出台相关管理办法。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投、水投、交投3个融资平台实体化运作。探索实施政府投资工程委托代建模式。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相关管理细则。对行政事业单位土地、房屋产权实行集中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和效益不断提高。组建清水潭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景区建管体制进一步理顺。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八个一”工程,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立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扎实开展“城市管理推进年”工作。在扬州率先推进国有粮食流通业目标管理、统一经营。
三、一着不让抓建设,人居环境更趋美好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S237二、三期工程建成通车,四期工程路基贯通。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完成车八线县道大修12公里,疏浚通扬线航道20公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累计改造危桥672座、投入资金1.25亿元。制定城乡公交发展规划,开通马横线、周八线城乡客运班车,新增镇村公交专线6条。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加快实施,完成投资4.5亿元。完成里下河水源调整工程、京杭运河高邮段血防工程。横泾河整治工程顺利推进。110千伏回乡变建成投运,110千伏文游变加快推进,新建10千伏线路397公里,电气化乡镇实现全覆盖。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实施城建“双十”重点工程建设。全市城镇化率达48%。东部新城加快崛起,残疾人康复中心等6个重点建筑相继封顶,实验小学东校区、人民医院东区分院、珠光路改造等项目顺利推进。投入1.7亿元,完成北关河风光带二期工程;投入6000万元,高规格完成S237城区段绿化工程。古城保护全面启动,投入2.2亿元,实施穿心河(市河)整治一期工程;投入9000万元,开展城南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完成盂城驿景区一期扩容。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建成社会福利中心、城东农贸市场和珠光路、蝶园路停车场,碧水新城一期424套保障性住房主体竣工,奎楼新村、奎楼二村、蝶园新村老小区改造、文游北路立面整治及39条后街后巷整治工程顺利实施。推进“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建设,疏浚整治城区河道10条、新建闸站1座。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三拆三整治”行动,拆除违法建设3.14万平方米,琵琶西路虾仁加工点、水榭华庭水产品批发点、城区农贸市场脏乱差等一批顽症得到有效治理。
镇村建设扎实推进。完善镇村布局规划,菱塘、三垛、临泽3个重点中心镇累计投入城镇建设资金4.04亿元,集镇品质进一步提升。完成村庄环境整治任务,通过省全域验收,新创三星级“康居乡村”6个,车逻特平村、菱塘清真村创建特色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投入3600万元,启动通乡公路照明亮化工程。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4个。改造农村危房600户。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成果不断巩固,新增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1.7万座,新建沼气用户1850户。菱塘回族乡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菱塘村被命名为江苏最美乡村。三垛镇创成江苏省卫生镇。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年集体经营性收入20万元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更显秀美。创成国家生态市。《高邮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省环保厅评审。全年关闭“三高一低”企业23家,淘汰蓄电池企业落后产能61万千伏安时,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和循环经济项目29项、减排工程8个,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新建城区污水管网7.8公里,建成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清水潭旅游度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及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疏浚县乡河道476条,完成北澄子河三垛至城区段综合环境整治,三垛西大桥断面稳定达标,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新增造林面积1.9万亩,其中成片造林1.2万亩。新增城区绿地52公顷。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成PM2.5大气自动监测站。
52公顷。继续强化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建成PM2.5大气自动监测站。
四、千方百计惠民生,社会建设全面加强
保障体系更加健全。落实各项促进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869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82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2%。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调高至每月80元,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支付比例分别达80%、70%,在扬州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实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孤儿赡养标准新一轮提标。开展救助帮扶活动,发放慈善救助金648万元。低收入农户脱贫率40%,高分通过省扶贫办考评。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个、城区社区托老所5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4个。五保集中供养率85.3%。全力做好“7·7”风雹救灾重建工作。落实保障性住房政策,新建经济适用房258套、公租房728套(间),完成直管公房解危三年计划,共解危2269户。住房公积金扩面5514人,发放公积金贷款2.3亿元。建成平价蔬菜商店11家,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成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通过省督导评估,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建成武安中心小学及中心幼儿园、甘垛镇初中,完成35所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完成明清运河故道整治工程。创成省诗词之乡。市图书馆通过国家一级馆评估定级。扬剧《淮海悲歌》获全国第八届戏剧文化奖银奖。成功举办第四届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越野赛、我们的节日"para" label-module="para">
社会治理不断加强。“六五”普法扎实推进。12348法律援助专线影响力不断增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创建有力。以信息化引领的打防管控机制不断健全,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全面提升。“信、访、网、电”为一体的信访新渠道进一步畅通。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建成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规上企业全部实现安全生产三级标准化。开展食品药品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成功举行扬州市食品安全事故四级应急演练。关闭手工屠宰场21个,建成投运机械化屠宰场3家。建立肇事肇祸精神病人救助机制。渣土车、残疾人营运车专项治理工作取得实效。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会创建,顺利完成第十届村委会和第五届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政府建设持续推进。坚决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和决定,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6件、政协提案206件,办结率61.7%。进一步畅通民生诉求,12345政府热线接处群众来电10608条,解决率99.7%。升级政府门户网站,公开了五大类涉及民生的财政支出信息。推行“阳光行政、绿色服务”,实施企业注册登记“一表制”和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费制”。加强依法行政工作,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行政复议渠道畅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制定实施“三直接”15个环节的操作规范。严格资金管理,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概算核减1.5亿元、审计核减8895万元。
2014年工作任务
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以上;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和新增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实际到账增长10%以上;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11%以上;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激活内生动力
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政府和市场各就其位,通过市场配置要素,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组建国资投资公司,运用市场机制经营国有资产;增强市旅游总公司整合资源、自主经营能力,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推进工商注册便利化。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重大项目模拟审批制度,制定土地快速报批流程,与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机构实现市场化、规范化运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培植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统筹推动户籍、社保等制度改革,促进有意愿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事权、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健全乡镇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实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缓解择校难题。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稳妥实施食品药品监管机构改革,继续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积极推动追赶融合。坚持融入沿江、接轨苏南,实现更大空间内的资源要素配置和合作错位发展。推进规划融贯,开展高邮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按照承接苏南辐射、发挥自身优势特色的要求,明确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战略重点。推进空间融达,做好连淮扬镇铁路和京沪高速扩容项目的前期工作,规划建设高铁站点、客运中心、站前广场。全力推动S333东延段和S611项目,完善大交通格局。推进产业融通,用好省委苏中发展政策,强化载体建设,全面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的梯度转移。深化南北园区共建合作,着力引进大体量、高层次、高产出项目。推进资金融动,引进交通银行、光大银行、射阳农商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财政性存款与金融单位信贷投放挂钩,新增贷款36亿元以上。新设创投基金1家。逐步改变建投、水投、交投公司和土地储备中心依托土地融资的单一模式,积极拓展债券融资、股权融资、信托融资渠道,力争直接融资15亿元。规范民间借贷和农村小贷公司经营行为,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联动应对机制,打击非法集资、高利率放贷和恶意逃废债务行为。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全面实施《高邮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启动国家级环境保护模范市创建。积极提高环境容量,打造南水北调生态廊道和运河风光带,加强清水潭、绿洋湖地区森林培育,新增市区绿地54公顷,确保全市生态功能区面积达国土面积25%以上。推动水环境综合治理,申报实施高邮湖生态保护项目,新增城区污水管网4.5公里,提高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全面消除主要河道劣五类水体。北澄子河三垛西大桥断面持续稳定达标,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大力实施蓝天工程,强化燃煤锅炉、餐饮油烟、工地扬尘、机动车尾气防治管理,加强PM2.5值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不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全天候、全方位的在线实时监控体系,确保电池工业园、秦邮特钢、卸甲华翔等重点部位达标排放,开发区创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实施重点节能项目20个、循环经济项目5个、减排工程6个。
二、加大有效投入,保持经济较快增长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以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中国双黄鸭蛋节等活动为平台,深入开展锁定特色产业、锁定产业集聚地区、锁定重点项目、锁定行业排名企业、落实责任载体、落实责任人的招大引强行动。全年包装推介招商项目50个,签约10亿元或1亿美元项目6个以上,其中央企或500强投资项目2个,力争50亿元项目再有新突破。全年新开工10亿元工业项目6个、10亿元服务业项目2个、亿元项目40个以上,竣工10亿元项目6个、亿元项目40个,当年重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着力提高项目效益,严格按投资强度确定土地供给,按财税贡献兑现优惠政策,按投入产出比认定项目竣工。重点推进国信天然气、秦邮特钢二期、华翔再生金属材料、能一蓄电池、诺力达蓄电池、麦太保园林装备等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加快实现中信戴卡轮毂、华富蓄电池、海德森蓄电池等结转项目的投产达效。努力突破土地瓶颈,获批土地点供、独立选址指标1200亩以上,盘活存量土地800亩以上。突出国资项目的包装申报,向上争取资金增长20%以上。
全力扶持企业发展。落实扬州市服务企业2号文件,执行绿色通道、定企挂钩、服务企业行等行之有效的制度,新增贷款和土地供给的60%用于工业企业。坚持依法治税,进一步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日,实行轻微违章首违不罚和容期整改制度,营造有利发展的环境。继续实施重点企业上台阶和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采用一企一策支持骨干企业增产、扩销,鼓励龙头企业合作、重组。实现开票销售超50亿元企业1家、超10亿元企业3家,新增入库税收5000万元以上企业1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促进成长型、效益型、创新型企业发展,净增规模以上企业20家。加快推进诚信建设,弘扬重实业、讲诚信、有担当的企业家精神。
全力促进园区转型。按照生产力分布和建制镇格局,分类指导、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实现园区基础设施投入5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园区工业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开发区围绕建设国家级政产学研金示范区,打造国内一流的电池工业园和生命健康产业园,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5个,确保财政收入突破9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超115亿元。城南新区围绕加快产城一体化发展,侧重于绿色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的培育,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2个,确保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工业开票销售超23亿元。光电园区(送桥镇)围绕打造省级高新区,提升区镇融合成效,大力发展新型照明灯具、太阳能光伏、汽车零部件产业,新开工10亿元以上项目1个,力争实现财政收入4亿元、工业开票销售60亿元。菱塘、郭集、汤庄、卸甲四个特色型园区每家落户亿元项目3个,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1个。其他工业集中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提升现有产业,推进优化发展。
三、调整优化结构,加快产业扩展升级
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以优化增量、调整存量、提高质量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实现工业开票销售增长15%以上。机械装备产业瞄准高端装备制造,向系列化、专用化、精细化和高性能方向发展,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10亿元。电线电缆产业加快开发特种及专用产品,将产业链向高性能电缆料、智能电网应用两端延伸,规上企业开票销售47亿元。照明灯具产业实施集群发展规划,提升龙头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规上企业开票销售18亿元。纺织服装产业提升加工能力,创新加工工艺,形成特色代工品牌,逐步打造自主品牌,规上企业开票销售25亿元。推动光伏产业加快复苏,力促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产业以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开票销售占全市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围绕创建中国建筑之乡,稳步推进建筑业总部集聚区建设,实现建筑业企业总产值800亿元,新增一级资质企业2家,创国优工程1项、省优工程9项。
培育服务业新亮点。优化服务业布局,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新增限上企业20家。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城市东区新商圈,着力推进高邮镇五星级大酒店、城南新区汽车城和车逻镇城镇综合体建设,波司登世贸广场竣工开业,尚程国际家居培育成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进澳洋金属物流、京易源物流园、诚信应急物流中心、港口物流园二期和开发区电子商务综合体建设,升级改造国有粮食企业危仓老库,创省级服务业集聚区2个。加快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推进城南新区软件产业园建设,建成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投运社会福利中心,有序开发集养老、健康、休闲于一体的养生地产。
推动现代农业上水平。落实“米袋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积极提高单产水平,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努力夺取丰产丰收。以“一网两园三带四区”为抓手,引领特色农业园区发展,做优做强高邮鸭、扬州鹅、特种水产、有机稻米、设施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高邮鸭产业园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推动扬大农业科技园落户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每个乡镇建成1个连片千亩以上高效农业园区。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万亩、入股土地经营面积3万亩。创扬州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3家。推广各类农业机械5000台套。高效农业保险比重提高至50%。启动大学生农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新增农产品“三品”品牌20个。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深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以上高新技术产品70个,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新建创新载体5万平方米,新增科技孵化企业30家,新建省级以上“三站三中心”8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校院所在我市的产业研究院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三百”计划,签订产学研协议85个以上。坚持工业“四大战略”,曙光电缆和华富储能上市报会,传艺公司进入辅导期,推动3家以上企业进军“新三板”;申报专利3000件;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5件,省名牌产品4个;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高邮湖大闸蟹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力实施秦邮人才集聚计划和秦邮英才培育计划,发挥科技镇长团作用,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产业急需人才1000名以上,促成150名教授博士柔性进企业,建设人才公寓3万平方米。
四、完善功能配套,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突出基础设施完善。完成S237四期工程建设,高邮境内全线通车。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工程,建成北澄子河新王、南圩大桥接线。加快推进运东船闸扩容、淮河入江水道整治、横泾河综合整治和北澄子河上段区域治理工程,完成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项目年度建设任务。实施城市公交公车公营,建设“一站三场”。强化区域供水经营质态管理,确保城乡群众饮上卫生放心水。升级高邮电网中心电源,建成500千伏扬州北输变电工程,实施220千伏品祚变、110千伏观鹤变等区域电源点建设。启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中心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突出城市功能提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推进新一轮“双十”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新区发展,实施蝶园路南延、屏淮路南延和武安路东延工程,完善东部新区路网,确定东部新区生态公园规划选址,完成S237城区段城市设计。营造康居环境,改造30条后街后巷和烟雨园小区,整治琵琶西路、文游中路、海潮西路街道立面,加快建设学士园、福人居、润丰苑等拆迁安置小区,新建珠湖、新华和东部新区农贸市场,建成人民医院东区分院、实验小学东校区,中医院东区分院投入使用。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盐河风光带、运河西堤休闲风光带,实施穿心河(市河)二期截污导流工程,疏浚元沟子河、老横泾河、南海子河、东门大沟,打造“清水活水、不淹不涝”城市。强化城市管理,扎实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数字化城管建设。创省级城市管理示范路1条。新建机动车停车场2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4个、公厕12座、摊点疏导区2个。组建南海、北海、高沙园社区物业服务中心,为辖区内老旧小区提供基本物业管理服务。
突出镇域经济崛起。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重点解决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问题。在中心市区推动开发区与马棚街道、龙虬镇融合发展,推动城南新区与高邮街道、车逻镇、卸甲镇互动发展。在湖西地区开展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光电园区与菱塘回族乡、送桥镇一体化发展。在东部和北部地区强化产业立镇,汤庄镇着力发展特色工业、培育空港经济,甘垛镇加强三次产业联动、做大经济总量,界首镇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周山镇建设红色名镇。三垛镇、临泽镇、菱塘回族乡加快完善功能,增强承载能力,申报全国重点中心镇。对乡镇园区实施差别化考核,促进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继续加强撤并镇供电、供水、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和社区建设。
突出美好乡村建设。探索村庄保洁市场化运作模式,巩固提升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打造卸甲绿洋湖村、三垛少游村、马棚东湖村等一批休闲旅游、生态宜居的特色村庄,甘垛带程村创成省特色示范村。强化农村“五位一体”长效管护,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疏浚农村河道200条,完成土方280万立方。新增无害化户厕1.5万座,普及率80%以上。大力推进造林绿化“1234”工程,新增造林面积1万亩,其中成片林0.65万亩。创省级绿化示范村16个,森林覆盖率达18.1%。抓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机械化还田100万亩以上。深入推进村级组织“四有一责”建设 ,确保80%以上的行政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达30万元以上,创扬州市村级组织能力建设“百强村”5个。
五、坚持特色发展,彰显宜居宜游魅力
推进古城保护利用。加快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统筹抓好城南、城中、城北三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建设南水关、王氏文化广场和中市口广场三个节点景观,恢复东台巷、西后街等一批古街巷历史风貌。实施盂城驿扩容二期工程,建设接官厅、景区东入口,打造柳荫禅林及马饮塘河沿线景观。修缮清代当铺,修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纪念馆。依托现存古建筑,恢复一批老字号商铺,开放一批民间博物馆,培育一批文化工作室,千方百计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历史名城永续繁荣的新亮点。
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启动新博物馆布展工作和明清运河故道遗址文化公园建设,编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保护规划。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高邮市文体中心规划选址,修建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创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成城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体育健身圈。精心打造特色文体品牌,举办第五届环高邮湖国际自行车越野赛、第三届大运河越野半程马拉松赛、新年音乐会、周末大舞台等活动。繁荣文艺创作,创成中华诗词之乡。弘扬道德新风,开展第五届“高邮好人”评选。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坚持科学规划、政府主导,推进环高邮湖旅游开发。做大清水潭旅游度假区规模,提升改造10平方公里核心生态区,建成东入口、游客接待中心,开工建设温泉假日酒店,创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加快开发神居山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游客休闲服务中心、环山步道、东入口广场。提质文游台景区、镇国寺景区,建设龙虬庄遗址文化公园。加大旅游宣传包装力度,举办旅游美食节、高邮湖大闸蟹节,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重点推进扬州至高邮水陆游,开辟高邮湖水上游览观光线路。新增3A级景区1个、五星级酒店1家、省“乐游农家”4个。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亿元。
六、立足共建共享,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把增加收入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努力做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00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3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全年推介创业项目40个,发放创业就业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月人均500元和360元,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年人均5800元以上,提升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水平。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为零,5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脱贫率达70%,发放慈善救助资金650万元以上。开通“西气东输”分输站,让市民用上质优价廉的管道天然气。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高于省平均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发展。调整中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创建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加快现代化学校建设步伐,升级改造城北小学,建设界首实验小学、三垛实验小学,实验小学东校区及附属幼儿园年内正式投入使用,第二中学创省四星高中。积极支持扬州职业大学师范学院、高邮中等专业学校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做好省定20种重大疾病与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机衔接。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400元,其中财政补助320元。全面推广居民健康卡,实现从省到村五级“一卡通”。新增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0家。对800名贫困残疾人进行辅具适配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实施邮都幸福家庭计划,增强计生特困家庭发展能力。新建公共租赁住房400套、经济适用房90套。推进住房公积金公平缴存,全年扩面4000人,发放公积金贷款1.6亿元。加强民族工作,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社会治理创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扎实开展“六五”普法,深入推进平安高邮、法治高邮和诚信高邮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网络社会监管力度,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开展信访工作基层基础提高年活动,促进信访突出问题解决。筹划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城乡社区一站式服务大厅基本达标,城区社区办公服务用房80%达标。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大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健全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和劳动争议协商调解仲裁机制。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畅通医患沟通平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推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建立完善隐患排查常态化机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重在群众评判。新的一年,我们将突出抓好以执行力为核心的自身建设,切实打造一支“敢为、能为、有为”的政府团队,确保每一项工作任务都得到最坚决、最有力的落实。
建设责任政府。积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提高政府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针对性、精准度。制定个性化部门考核办法,以作为定地位,以口碑为标准,全力打破部门利益固化藩蓠。控制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规范举债行为,建立备案制度,健全偿债机制,纳入预算管理。从源头遏制投资冲动,乡镇园区政府投资项目必须按权限切实履行审批手续,明确投资金额、资金来源、付款及偿还方式。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坚决纠正政府机关失信行为。
建设效率政府。大力实施减章、减时、减负、提效“三减一提”行政效能提升行动,建立否决报告、首接负责和限时办结制度,制定重大项目建设快速开工办法,提升政府专业化服务能力。规范精简公文,除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市政府批准,部门不得向乡镇园区发文。控制压缩会议,一般性会议不印讲话、不做会标、不宣传报道。强化效能监察,实行重要工作、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狠抓作风建设,惩戒松、懒、散、拖行为,解决中梗阻问题,着力推动机关高效运转。
建设法治政府。切实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能力。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大新闻发布和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办好市长信箱、“寄语市长”栏目和12345政府服务热线,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健全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群众参与制度。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清理行政权力事项,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对政府全口径预算、社会公共资金的审批、审计与监督。
建设廉洁政府。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着力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清风高邮。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三直接”规范环节。所有国资项目招投标实施技术、商务、信用“三合一”评标。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坚持过紧日子,勤俭办一切事情,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运转性支出统一削减5%,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社会发展、民生改善上。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9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加深、经济运行压力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们在中共高邮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狠抓落实,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亿元,增长15.1%。财政收入26.7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3亿元,分别增长20.8%和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76元,分别增长13.5%和12%。连续三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市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
一、坚持跨越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不断提高
工业支撑更加有力。实现工业增加值91.4亿元,增长15.9%。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773亿元,增长3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43.1亿元,增长28.4%,增幅列扬州县(市、区)第二。太阳能光伏等8个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17亿元,占规模工业的71.6%。工业投入123亿元,增长35%。购进设备抵税额9705万元,列扬州县(市、区)第二。新增亿元企业22家,总数达90家。波司登入库税收超过1亿元。建成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7个,曙光500千伏超高压电缆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30万吨生物质固型炭综合利用项目启动。工业用电量10.8亿千瓦时,增长20.8%,增幅列扬州县(市、区)第一。建筑业总产值210亿元、施工面积1800万平方米,分别增长32.4%和6.2%。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35.6亿元,增长6.9%。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总产79.3万吨,全部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新增高效农业14.5万亩,其中设施农业2.3万亩,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先进县(市)。推广各类农业机械5658台(套)。农业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46.1亿元、利税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0.1%。在扬州市率先建成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2.8万亩。新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241家,新创“四有”合作经济组织30家。创成全面小康乡镇9个、全面小康村86个,总数分别达11个和230个。
服务业质态逐步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64.8亿元,增长1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亿元,增长18.4%。东湖清水潭景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神居山景区建设步伐加快,镇国寺塔通过AAA级景区评审;加强高邮旅游促销,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全年旅游收入3.7亿元。完成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苏中农贸城一期工程建成开业,总投资2亿元的钢材市场建设进展顺利。建设省国防动员应急物流中心,开展“家电下乡”活动,新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50个。全年销售商品房66.3万平方米,增长60.7%。新组建担保公司5家,新增注册资本2.69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93.2亿元和88.4亿元,增长27.7%和46.9%。
二、坚持投资拉动,着力推进集聚集约,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邮文化节,成立10个招商分局,产业招商、企业招商、专业招商取得新的成效。全市实际利用民资202.6亿元,增长15.9%;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80亿元,增长40.1%。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4个,协议利用外资3.6亿美元,增长20.4%;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亿美元,增长29.5%。总投资8800万美元的10万吨特种聚丙烯纤维项目已到账2040万美元。
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项目建设要素协调,组织6次银企对接,新增工业贷款13亿元,净增7亿元。积极盘活存量用地,争取点供计划300亩,办理项目用地3565亩,其中工业用地2135亩;规范用地管理,连续三年创成省土地执法模范县(市)。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全面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钩制度,组织单月督查汇报、双月集中开(竣)工活动,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竣工项目35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3个。10亿元以上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1亿元,增长35.2%。列入扬州市重点监控培育的顺大半导体单晶硅切片、传艺柔性电路板等12个新增长点增势良好。抓住政策机遇,争取扩大内需项目32个,获省以上投资9696万元;全年累计向上争取资金6.1亿元。
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4.2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16万平方米。高邮经济开发区投入近1亿元建成“八路一桥一网”,城南经济新区投入4000多万元实施“五路四桥”工程,高邮湖西新区东西大道、南北大道全线贯通,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园区新增入园企业33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483亿元,占全市工业的62%,提高了4.4个百分点。市经济开发区竣工亿元以上项目6个,工业产值首次超百亿元。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77.8亿元,增长40.1%。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高新技术产品70个,获批95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授权专利250件。创省级品牌9个。市科技创业中心建成孵化面积6万平方米,18家企业入驻。华富在扬州市率先建成企业院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4名,4人通过省创业创新人才认定。组织6次大规模的政产学研活动,签定各类协议54项。国家火炬计划高邮特种电缆产业基地通过专家考评。
三、坚持城乡统筹,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面貌不断改观
支农惠农力度加大。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全年发放惠农“四项补贴”1.1亿元。水稻、小麦等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全覆盖,兑现理赔金811万元。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投入帮扶资金400万元,20个村和6191户低收入农村家庭实现脱贫。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3个。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实施农村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新增耕地1万亩。
基础设施快速推进。实施第九轮城建十大工程,当年完成投资20亿元,珠光大桥建成通车,通湖大桥顺利合龙;完成通湖路、海潮东路等城区骨干道路黑色化改造,建成通汉路、健民路、珠光北路及北澄子河“五改三”先导段;启动“三馆”和中医院东区工程建设。省道333高邮湖特大桥工程进展顺利;改造危桥79座,新建乡村公路75公里,总计达1430公里。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龙虬、卸甲线区域供水工程竣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7.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完成投资7亿元,建成110千伏德华、迎宾变电所,创成全国新农村电气化市。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实施通湖东路、珠光路绿化景观带和北澄子河风光带建设,通过省级园林城市考核验收。开展城市重要路段交通秩序、市容环卫专项治理,整治南海小区和22条后街后巷。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1个乡镇、园区实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加快“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建设,新建无害化卫生户厕1.7万座。新增造林5.4万亩,其中成片造林2.5万亩。天山镇、卸甲镇、车逻镇通过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横泾镇创成江苏省卫生镇。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通过省级整体验收,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成效显著。
生态建设扎实开展。实施节能改造项目16个、循环经济项目8个,关闭“三高一低”企业16家,45家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开展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专项整治。完成97万方造纸黑液塘废水治理,朱家垃圾填埋场通过省级验收,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海潮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完成投资4600万元,建成7套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4座垃圾中转站。北澄子河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6%,完成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年度减排任务。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1.6万人,4139名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新增参保人数近4万人,各项社保资金支出6亿元。投入4000万元落实国有、集体关闭破产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及内退职工医疗保险。完成第九次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新增支出2600万元。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00元和170元,发放低保金1983.7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100元,共发放1240万元,集中供养率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3%。通过省级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市验收。募集慈善资金560万元。新增共有产权经济适用住房60套,廉租房实物配租 60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1万元。当年归集住房公积金1.3亿元,发放公积金贷款1.5亿元。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及时兑现义务教育段教师绩效工资。 “三校联动”实施到位,第二中学异地新建,教育布局得到优化。完成农村初中留守儿童食宿条件改善工程12个、农村合格幼儿园建设工程25个。组织开展“送戏、送图书、送电影”下乡活动,所有行政村建成村文化室(农家书屋),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复查验收。市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馆。修缮明高邮奎楼及宋城墙。举办2009年全民健身体育节,周巷镇等8个镇创成省体育强镇。启动实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创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家。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新农村新家庭”计划,菱塘回族乡创成省示范镇;全市计划生育率99.2%。
社会环境和谐稳定。大力推进法治高邮、平安高邮建设,公众安全感达98.9%。全面开展“五五”普法,社区矫正、帮教安置、法律援助工作得到强化,建成全省首家法治中心。重视做好信访工作,建立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预测评估和领导接待日制度。深入开展社区结对共建和共驻共建工作,琵琶社区创成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大力实施科技强警,荣获省科技强警示范县(市)称号。加强人民武装、预备役工作,建成国防园,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通过验收。开展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安全隐患整改,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
五、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自觉接受监督,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通过省依法行政示范点复核验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年受理各类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5.7万件,办结率99.9%。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坚持向市人大报告、向市政协通报工作制度,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24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56件,办复率100%,落实解决率50.1%,提高10个百分点。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加强部门权力内控体系建设。重视做好审计工作。进一步规范资产管理、工程招标和行政收费行为。多渠道倾听民声民意,积极解决难点、热点问题,政府公开电话和“寄语市长”回复率均在99%以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纠风和反腐败工作,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
2009年,物价、统计、广电、外事、侨务、民族宗教、老龄、人防、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等方面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2010年政府工作任务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也是实现“争先进位、创新发展”的起步之年。虽然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但是宏观经济复苏仍有一个过程,区域经济的竞争更加激烈,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在困难中寻找机遇,在挑战中争取主动,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2010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委、扬州市委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先进位、创新发展”为目标,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牢固确立工业第一方略,把产业园区作为主要阵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关键举措,把项目建设作为首要抓手,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把全面小康作为决胜任务,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努力建设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新高邮。
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39.4亿元,增长14%;财政收入31.6亿元,增长1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2.4亿元,增长2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亿元,增长32%; 全部工业产值990亿元,增长2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80亿元,增长3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5亿元,增长17%;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56亿美元,增长20%; 出口总额2.7亿美元,增长15%; 新增民营企业注册资本100亿元,增长25%; 农民人均纯收入8630元,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80元,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约束性指标为:万元GDP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削减1.56%、3.66%。全面小康建设核心指标全部达标。
一、主攻工业经济,突破重大项目,增添跨越发展新实力
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工业超千亿工程,力争实现“1616”目标,即全部工业产值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0亿元,产销过1亿元企业超过10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0家。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顺大多晶硅铸锭、单晶硅扩产及破方切片项目达产,扩大华富高效无镉动力铅蓄电池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能,实施LED器件封装及应用、纳米陶极荧光灯等项目;支持日兴创立自主品牌,加快新亚药业与上海医药集团联合重组,促进一洋制药引进韩国总部新药品种;推进秸秆发电设备及生物质固型炭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提升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整合装备制造、电动工具、电线电缆、电子电气等产业资源,重点发展新、特、优、大装备及关联产品。推动曙光公司500千伏超高压电缆二期工程建设和赛德公司核电缆项目;做大石油整机规模,提升液压机械产品水平,提高电动工具出口附加值,扩大机电产业市场占有率。改造振兴传统产业。引导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加快关键设备、工艺的升级改造;力争10万吨特种聚丙烯纤维项目尽早投产达效。确保弘盛集团特级资质就位,新增1家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力争获得“鲁班奖”。建筑业企业完成产值280亿元,施工面积2200万平方米。
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新开工投资5000万元至亿元项目80个,亿元以上项目40个,其中工业项目30个以上、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全年竣工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90个,其中亿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全部工业投入162亿元,增长32%。开工建设一批。继续坚持重大项目双月集中开工,定期会办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对亿元以上重大项目,认真落实市领导全程挂联服务制度,直至投产达效。投产增效一批。加强对在建项目的协调服务,力争均英电子、兴益电动机械、亿利通机械、吉信远望船舶设备、康宝家用电器、金宝无氧铜杆及扁铜线等项目早日竣工投产。谋划储备一批。密切跟踪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及科技研发动态,包装一批投资体量大、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引导重点企业围绕新品开发、提质扩产和产业链前延后伸,滚动包装一批重大项目。全年包装50个以上亿元项目向上争取、对外招商。
破解制约发展难题。加大政策集成。按照明确导向性、提高针对性、增强可操作性的原则,整合退城进园、项目建设、科技创新、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提高激励效果。完善金融保障。壮大担保公司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规模,增强担保实力。积极组建村镇银行,力争引进2家以上金融单位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鼓励金融部门增加信贷投放,每月开展一次银企对接,全年新增贷款40亿元,其中工业贷款占40%。加强对企业上市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具有较好成长性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快股改步伐,促进华富能源、浩明光电等企业早日上市融资,帮助江苏传艺、双兔食品等企业尽快进入上市操作程序,努力形成企业梯次上市格局。拓展用地空间。大力推进土地整理、积极推进建新拆旧、建设用地城乡增减挂钩工作,加大集约节约用地力度,确保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强化智力支持。建立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引进人才配套政策,实施“人才强企”工程,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15名,引进和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150名。加强劳动力订单式培训,深化异地劳务合作,保证重点企业用工需求。
二、强化招商引资,加速园区发展,构筑开放开发新平台
推行务实招商。落实招商责任。推行“AB”角工作制和“2/3”工作法,强化乡镇、园区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目标责任意识,通过内部选优、外部聘优,充实加强招商队伍,充分发挥10个招商分局作用,构建责任更加明确、奖惩更加硬化、工作更加务实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突出产业重点。积极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形势,针对上海、浙江和苏南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资本外溢的趋势,推进敲门招商、驻地招商、定向招商,着力承接一批“高大新外”项目。确保办节实效。充分运用“烟花三月”节品牌效应,积极筹划第六届中国双黄鸭蛋节,进一步拓展信息源、客商源和项目源,力争全年引进1亿元(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30个以上,力争10亿元(1亿美元)以上项目有新的突破。围绕国家政策,策划包装项目,加强沟通联系,力求向上争取资金额再创新高。
增强承载能力。加快人才、资金、土地要素向园区集聚,园区工业对全市工业贡献份额提高3个百分点。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市经济开发区、城南经济新区和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在全市经济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加大基础投入。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7亿元。市经济开发区按照“对外开放的主窗口、经济建设的排头兵、招商引资的领头羊、项目建设的主阵地”的定位,加快建设“工业新城、城市新区”,加大道路、供电、供水、排污和标准化厂房建设力度,同步推进绿化、亮化、安置房等配套建设,全年投入3亿元以上。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分别投入1.5亿元和1亿元。打造产业特色。市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机械、服装等产业,突出引进重大项目,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城南经济新区重点发展都市型工业,深化产业导向,努力形成特色;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新光源和电线电缆等产业,加快从功能开发向产业开发转变,产业项目建设取得突破。细化出台“飞地”招商政策,加强督查考核,推动乡镇按产业规划把招商项目向园区集聚。
发展民营经济。实施百强民企升级示范工程,在项目申报、土地使用、人才引进、金融服务等方面适当倾斜,促进做大做强。鼓励民营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联合,加快发展步伐。对投资新办生产性民营企业,根据投资规模、产业类别,参照执行招商引资相关激励政策,引导和推进全民创业。全年新发展私营企业1800家。
三、加快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激发创新发展新活力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高邮市工业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突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增强科技创新对经济的驱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30亿元。加强科技载体建设。市经济开发区新建2万平方米孵化器,孵化重点科技项目10个以上,培育高科技成长型企业20家,引进入驻企业20家以上;城南经济新区、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分别建设孵化器1.2万平方米、1.5万平方米,各吸引10家高新企业入驻。加快建设LED新光源照明灯具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立LED优质产品基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100家重点企业与100家高校院所深度合作,组织“科技结亲”活动,落实6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建成省级研发机构5家以上。培育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家、高新技术产品36个,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00项,申请专利1000件,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实施品牌强市战略。促进集体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原产地注册商标等地区品牌发展,打造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商标名牌,新增国家级品牌1-2个,省级品牌4-6个。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光伏产品出口,提高机电产品技术含量,实现出口实物量和自营出口额同步增长。
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4.5亿元,增长15%,占GDP比重31%。鼓励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和服务外包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抓好开发区物流园、港口物流园、红太阳物流园规划建设,引导重点骨干制造业企业开展主辅分离试点。推进市经济开发区钢材市场、苏中农贸城二期工程、港澳家具城等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发展旅游业。修编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市场化运作,加快推进东湖、运河西岸风光带、神居山汉文化公园等旅游景区开发建设。搞好城市旅游化改造,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新创AAA级景区、四星级旅游饭店各1家。加大旅游市场促销,接待游客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亿元。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商业网点规划为指导,突出抓好北海广场核心商业圈、府前街、琵琶路、蝶园路“一圈三街”的建设管理,提升文游路业态。
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严格节能、环保准入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强化排污许可证管理,从源头上控制高耗能和新污染。综合运用产业限入、成本倒逼、节能减排等约束机制,继续关停“三高一低”企业,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在线监控。加快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推进光伏发电和生物质发电并网工作。
四、统筹城乡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建设全面小康新农村
推动以城带乡。按照“人口向城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的要求,统筹优化城乡布局,编制完成370平方公里中心市区总体规划、16个小城镇总体规划和20个中心村庄规划,统筹城乡用地、交通、水利和市政设施布局,促进城市公共资源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中心城区内土地流转和老村庄改造步伐,完成1个中心村庄试点建设,启动2个中心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5个以上。加快建设京杭运河特大桥和省道333湖西段,开工建设省道237秦邮路至马横路段,新、改建乡村公路50公里。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完成城郊区域供水马棚镇线、车逻镇线及湖西区域供水工程。加大电力设施升级改造力度,新建220千伏勤王变电所。规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发展高效农业。以“三水两有机”为主攻方向,以“三带四区五园”为发展载体,推进规模种养,新建高效农业12万亩,其中百亩连片园区6万亩,新增设施农业2.2万亩,特色村覆盖率达60%。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批优质高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新注册商标15件,新培植农业“三品”8个。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完成到账民资12亿元,外资4200万美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销售、利税分别增长20%以上。
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惠农强农政策,及时发放各项补贴资金,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加大粮食托市收购力度。新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40家,新增入股土地面积5万亩。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各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0%以上。健全三级联动帮扶机制,大力实施产业、物业帮扶项目,力争年内经济薄弱村、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狠抓村级债务化解,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20%、债务下降15%。
改善农村面貌。组织实施高邮灌区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深入推进河塘疏浚整治,完成水利土方640万方,新、改建机电泵站70座。实施土地开发整理3万亩、土地治理2万亩。继续开展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快“一池三改”建设步伐,新增无害化卫生户厕15000座,新建户用沼气池800座以上、中小型沼气池5座。全面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位一体”长效管护模式。继续推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完成市级机关部门投资乡镇、园区实施成片造林任务,新增造林5万亩,其中成片造林3.5万亩。
五、提升城市品质,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区域竞争新优势
加强规划引领。按照科学规划、拉伸框架、加快建设、彰显特色的要求,着力打造“古、水、邮、绿”特色鲜明的区域性中等城市。完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优化功能分区,拓展发展空间。加快编制环城滨水景观规划、运河东堤风光带规划,做好城市主出入口等重要地段、重点区域、关键节点规划设计。编制老城保护改造规划,研究制定老城区居民房屋修缮、搬迁政策,不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加快城市建设。按照谋划长远、突出重点、积极作为的要求,统筹谋划城市建设重大项目。继续推进以“三馆”为标志的第十轮城建十大重点工程建设。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建成姜桥路、盐河西路等道路。加强农贸市场等便民项目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住房需求。加快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有序改造城中村和后街后巷。大力开展建设增绿、破墙透绿、立体添绿、全民爱绿活动,城区新增绿地40公顷,提升绿化品位。加强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继续打造盐河风光带,完善新河两岸景观带,完成马饮塘河、大淖河等河道整治。建设城市饮用水备用水源。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集聚资金,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加大管理力度。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实施城管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提高城管执法效能。扎实开展城管综合整治,继续整治城区主干道街景,做好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建筑垃圾监管,加强流动经营、占道经营管理,努力解决违章搭建问题。整顿城区交通秩序,优化公交站点布局,规范营运车辆市场,改善城区交通环境。
六、切实改善民生,有力维护稳定,创造和谐幸福新生活
高度关注民生。加大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力度,突出做好城乡“双零”家庭、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全年新增城镇就业9000人。力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率达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7%以上,各级财政投入人均标准达120元。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力争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参保全覆盖。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20元和210元。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到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集中供养率达80%。完善大病医疗救助体系,增强救助能力。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视做好慈善工作,加强慈善资金募集。完善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新增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廉租房实物配租60套以上,为住房困难的低保家庭及时足额发放政策性补贴。抓好住房公积金归集扩面工作。
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加快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争取通过省级验收。完善城市东部区域教育布局,职教中心争创省四星级职中,第二中学创成省三星级高中,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重视高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三送”工程,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城区数字电视实现整体转换。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争创省体育强市。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项重点工作,70%以上的基层卫生机构完成标准化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完成率95%以上。创成“十一五”省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市。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建设和双拥工作。组织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重视社区工作,提高为居民服务能力。
巩固平安高邮建设。继续开展五五普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和系列平安创建,完善打防控体系,积极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认真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切实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加强法律援助,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市场监管,保持物价稳定。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监管网络,强化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完善各类预案,提高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期盼,我们将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居安思危、克难求进;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把握中心、争先进位;以敢闯敢拼的勇气和锐气,进一步开拓进取、创新创优,努力干实事、干成事、干人民满意的事,建设一支注重实际、埋头实干、讲究实效的政府工作团队。
勤学善谋,建设学习型政府。大兴学习之风,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注重学以致用。认真学习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注重运用规律指导实践,更好地促进发展。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把上级决策部署与我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各项决策更能体现人民意愿。突出针对性、体现前瞻性、注重可操作性,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民本至上,建设服务型政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要求作为政府工作第一信号,把企业发展的需求作为政府工作第一任务,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当好第一服务员,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企业和基层最急、最难、最盼的问题。健全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创新服务理念,硬化服务手段,拓展服务内容,到基层解决矛盾,在企业解决问题,把群众的感受和企业的评价作为衡量政府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标准。优化促进发展的服务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服务中心运行机制,着力打造“收费最低、程序最简、效率最高”的政务环境。
高效为先,建设实干型政府。围绕工作目标任务,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细化工作思路,量化工作方案,层层分解,件件落实,把目标实现,把事情干成。推行办理事项首问负责制,实行挂钩项目全程负责制,试行项目考核和机关考评末位干部代理制,强化行政问责制,看住不落实的人,盯住不落实的事,用责任逼出工作效率,靠责任干出工作实绩。切实转变机关作风,少开会、多调研,少发文、多协调,少应酬、多学习,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在谋划发展、解决问题上,用发展取信于民,用实绩凝聚人心。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理顺关系,转变职能,提高组织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和政府管理的各个环节,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定期向市人大报告工作,向市政协通报情况。推进政府管理创新,严格按照《政府工作规则》办事,规范工作程序,优化工作流程,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严格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追究制,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推进政府工作。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干净干事,建设廉洁型政府。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勤勉尽责,秉公用权,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规范公务接待。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推行重大决策调研、重大事项公示、民生事项听证等制度,切实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确保政府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高邮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的目标,开拓创新,务实奋进,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城乡环境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跃上新台阶,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
全市经济保持稳定快速增长。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3.7亿元,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8.42亿元,增长22.2%;第三产业增加值39.08亿元,增长1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409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2058美元。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全市进一步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逐步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其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5.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构成比重由上年23.8:44.6:31.6调整为2006年的21.2:47.2:31.6;第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62%和31.4%,比上年提高1.9和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贡献率53.8%,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突出重大项目建设,项目单个体量明显增长,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个。顺大单晶硅、波司登制衣、经纬纺织纱锭等一批大项目投产见效。
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出台了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开展创建“双无社区”和“零就业”家庭援助行动,在全省县级市率先成立“青年就业创业指导站”。全市采集就业岗位18665个,城镇新增就业13112人,推荐就业40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728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5%,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新增1.79万人。
各项改革逐步推进,发展环境继续改善。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得到加强。企业股份制改造取得实质性进展,成功组建2家股份有限公司。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发展加快,2006年新增私营企业1089家,新增个体工商户3410户;新增民营注册资本28.5亿元,增长42.3%;实际利用民资78.53亿元,增长27.4%。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全市实现现价农、林、牧、渔总产值50.24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不含农民家庭兼营商品性工业),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19.51亿元,增长9.1%;林业产值0.97亿元,增长9%;牧业产值9.66亿元,下降3.3%;渔业产值17.91亿元,增长7.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19亿元,增长0.5%。
深化农业服务体系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42亿元,列入扬州市考核的9家龙头企业实现销售27.6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7%和23.4%。新注册农产品商标68个,创国家免检产品4个,省农产品著名商标4个,扬州知名商标5个,戚伍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在扬州市首家获得国家卫生注册资质并自营出口罗氏沼虾产品。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禽流感、水稻条纹叶枯病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推广“以河养河”模式,加快农村河道清淤整治,农村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启动,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新农村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全面小康村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创建小康村18个。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严格控减农民负担,全面实行免除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粮种补贴、农资增资综合补贴,共发放资金4390万元。实施农村新五件实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工业经济高速运行。
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83.39亿元,增长4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69.93亿元,增长40.3%。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49.12亿元,增长22.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37.2%提高到39.7%,提高2.5个百分点。继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着力推进工业强市。2006年,全市牢固树立工业第一方略的指导思想,扎实推进重要产业、重大项目、重点企业“三重”工作,电线电缆、纺织服装、灯具、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产值增幅超过50%,40家重点企业实现产值87.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1.5%,其中曙光电缆公司成为全市首家产销率先突破10亿元的企业。全年工业在建项目540个,完成工业投入43亿元。大力推进市经济开发区、鸭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和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市经济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00万元,新落户项目40个。市鸭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0万元,新落户项目28个。全市乡镇工业集中区开发土地面积50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亿元,入园企业295家,建设标准化厂房80万平方米。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60.55亿元,增长44.1%;实现利税9.17亿元,增长45.3%,其中利润4亿元,增长76.4%;亏损企业亏损额988万元,下降48%。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00032万千瓦时,增长19.5%。其中工业用电量70846万千瓦时,增长19.4%。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9.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7%。建安企业通过内强实力,外拓市场,全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75亿元,完成施工面积82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50万平方米。弘盛集团成功申报特级资质,在全省建筑业综合实力排名由上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12位,获得“中国承包商企业60强”称号。我市被授予江苏省“建筑之乡”称号。
固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26亿元,增长27.7%。其中城镇规模以上项目投资18.29亿元,增长49.7%;农村规模以上项目投资26.16亿元,增长56.8%;房地产开发投资7.98亿元,增长10.9%。城市面貌再现新变化。积极推进新一轮城建“十大工程”,完成了文游中路、秦邮路、万金路、新华路、宝塔二巷等道路综合改造,新增城区绿化面积30公顷。实施了东门大沟、玉带河道清淤和文游台景区水环境综合整治以及高公桥路、人民路、傅公桥路、奎楼小区、北海新村等后街后巷改造工程。城区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74万平方米,完成旧城改造4.57万平方米,成功举办“新城市、新家园”首届房交会。项目建设成效显著。积极实施重大项目“185”工程(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以上;项目实施率达到80%以上;项目累计用款占项目总投资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年在手实施的3000万元以上三次产业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达116个(续建项目60个,新开工项目56个),项目计划总投资98.7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50.4亿元,占总投资的51%,其中当年完成投资33.1亿元,增长77.8%。中国纺织服装城、波司登羽绒服、宏远三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
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市场交易日趋活跃。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29亿元,增长16.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33.65亿元,增长16.3%;餐饮业实现零售额6.33亿元,增长19.2%。城市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0.65亿元,增长18.3 %,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63亿元,增长15.2%。全市已建成批发市场8个,零售市场56个。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家,成交额14.6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协议注册外资下降。全市注册外资实际到帐额3965万美元,增长23.6%;协议注册外资7577万美元,下降42%。外贸外经业务持续发展。全年进出口总额13526万美元,增长24.9%,其中出口总额11651万美元,增长20.6%。实现外经营业额220万美元,增长21%,外派人数50人,累计在外人数达160人。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
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3.01亿元,增长29.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9亿元,增长34.9%,人均财政收入1573元,比上年增加360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财政支出12.25亿元,增长29%。金融业务健康发展。金融部门大力组织资金,主动调整信贷结构,努力增加有效信贷投入,金融运行环境好转。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达106.1亿元,比年初增加13.5亿元,其中居民储畜存款82.45亿元,比年初增加10.2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32亿元,比年初增加9.66亿元,比上年多增6.91亿元。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
全年组织申报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3个,批准实施省级以上“星火”、“火炬”、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项目57个;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5个,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个。研制开发新产品230项,曙光电缆、华富电池、沙龙羽绒相关产品获得国家免检,“中国羽绒服装制造名城”冠名我市。顺大单晶硅和双兔米乳项目获4900万元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支持。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教育强市建设。基础教育得到巩固,自2006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杂费。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再创佳绩,本科达线人数1674人,占录取人数42.4%;三垛中学、临泽中学顺利通过省三星级高中验收,职业成人教育持续稳步发展,市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不断涌现。2006年成功举办首届中国集邮文献及文献集邮展览,举办周末大舞台、首届中国羽绒服装节暨第四届中国双黄鸭蛋节大型文艺晚会;举办普通话电视大赛;高邮民歌成功申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清代当铺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播电视加快发展步伐。2006年有线电视通村率达100%,全市新增城乡有线电视用户12500户,广播电视制作能力和技术传输装备不断完善。
公共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
加大对农村卫生的扶持力度,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扎实推进农民健康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1.7%;城市医疗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成效显著;车逻、郭集、周巷、横泾分别通过省和扬州市卫生镇验收。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获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县、市贡献奖第一名。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加大。
坚持环境优先方针,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006年市区环境噪声、水环境整治取得预期效果;城区海潮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97%,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97.3%;以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对378家排污企业实施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对21个工业污染源进行了治理,对25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全市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削减率分别达4.68%和1%。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疏浚各级河道640条、580公里,完成土方250万方,大力推进农村“一池三改”,新建沼气池721座,改厕7012座;菱塘回族乡率先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盘活利用闲置存量土地1050亩;完成省级耕地占补平衡项目24个,新增耕地6421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
城市管理工作取得新成绩。以“五城同创”为目标,深入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管创优通过省级考评验收,加大城市亮化、美化、绿化力度,2006年城市绿化覆盖率为29.4%,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7年主要工作
1、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均超额完成年初目标,分别增长20%、34%和3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亿元,增长43.4%。工业经济高位运行。预计全部工业产值完成410亿元,增长4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完成247亿元,实现销售234亿元、利润6亿元,分别增长40%、41%、50%。50家重点企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64%,142个新增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增长点项目进展顺利,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7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28.7%。建筑业发展加快。全年施工面积120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60万平方米,预计实现总产值104亿元,从业人数达到6万人。农业经济稳步发展。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28.2亿元,增长7.6%,新增现代高效农业10.51万亩。双兔米业在全市率先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称号。认真落实党的各项惠农政策,发放各类补贴5410万元。第三产业快速增长。预计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6.4亿元,增长18.7%。
2、开放开拓力度不断加大,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年协议注册外资1.65亿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6000万美元,新增民营注册资本40亿元,分别增长118%、51.3%和40%。新增私营企业14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4000户。完成自营出口1.5亿美元,增长28.2%。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项目建设“双百工程”计划顺利完成。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民资项目286个,其中3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20个。在建重大项目中,工业项目占82.6%,亿元以上项目占12.2%。顺大单晶硅、太阳能用超白玻璃、华富纳米胶体蓄电池、东元铜业扩产、港口码头、美锋照明、双兔米乳、传艺柔性电路板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或投入试运行。曙光500KV超高压电缆、华润35KV高压交联电缆、宇体LED、亿泰竹纤维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15个,省高新技术企业11家,星火计划项目11个。节能减排取得成效,落实38家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和18个治污减排项目,正式启动氧化塘治理工程,依法关闭9家不达标化工生产企业,建成1家省级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完成了年度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削减率目标,全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69.3%以上,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园区建设有了突破。调整开发区区域布局,实行开发区工作双月督查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完成基础设施投入9260万元。启动鸭业园区总体规划编制,明确产业定位。整合湖西地区优势资源,成立扬州菱塘光电科技产业园区。全市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3.5亿元,共引进项目380个,新入园企业300家。
3、城市建设和交通工程扎实推进,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修改完善了《高邮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完成《开发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邮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专业规划修编。实施第七轮城建十大工程建设,完成珠光路建设和文游北路改造工程。京沪高速公路城区出口接线拓宽改造、北澄子河上段整治和开发区、鸭业园区、高邮镇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一批工程相继竣工。实施了盂城驿至琵琶路、宋庄、珠湖新村等后街后巷改造工程,完成旧城改造1.55万平方米。调整城建管理体制,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房产管理局。集中开展废品收购、汽车租赁市场、户外广告等专项整治,加大环卫基础设施投入,探索改革城区环卫管理新办法,提升城市亮化水平。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投资4亿元,建成省干线安大公路南段一级公路12.4公里,甘临公路南段、和平、甸汤、邮天4条市通乡公路,共45.5公里,建成乡通村公路50条、97公里,改造危桥24座,新汽车客运站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行。
4、富民强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统筹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建设现代高效农业,启动了6个市级高效农业示范园和10个现代高效种植业基地建设。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35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4家,创建“四有”示范合作组织20家。加大“一池三改”力度,实施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的“三清”工程,加快农村河道、河塘清淤整治,完成土方594万方。深入开展全民创业,新增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19500人。积极培育乡镇特色经济,引导、鼓励、支持太阳能光伏、电线电缆、电动工具、液压机械、照明灯具等产业发展壮大、富民兴镇。全市预计财政收入超5000万元的乡镇达7个,其中超亿元的乡镇1个,新增全面小康村50个。
5、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和谐社会局面进一步形成。
加大教育投入,设立教育奖励基金,启动职教中心、南海中学、实验小学“三校联动”工程和高邮第二中学迁建,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搬迁。高考再创辉煌,全市本科上线人数1706人(不含本三),增幅达50.4%,列扬州县市第一。邮都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净土寺塔文化景区里下河民俗博物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功举办汪曾祺逝世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美在新高邮”书画摄影展,喜获“中国民歌之乡”称号。广电事业持续发展,有线电视实现了组组通。扎实推进科普兴农惠民工程,创成“江苏省科普示范市”。积极实施“万村体育健身工程”,成功举办第三届运动会。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8.6%,基本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设;开展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资金59.6万元。着力打造人口与计生优质服务品牌,计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继续落实新一轮再就业优惠政策,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50人。努力扩大社保覆盖面,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稳步推开,全年征缴各类保险金3.8亿元。积极组织“5.19慈善一日捐”和“送温暖、献爱心”社会捐助月活动,建立慈善超市,开展慈善救助,向城市低保对象发放实物券,新增残疾人就业615人。开工建设步康花苑二期工程,新建经济适用房3.8万平方米。完善城镇居民廉租房保障制度,新增廉租房保障对象147户。继续巩固和深化平安创建成果,重大刑事案件全部侦破,交通、消防、生产等安全措施进一步强化,平安质态明显提升。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控制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全年信访总数1984件批,同比下降8.7%,特别是十七大期间,我市未发生赴京上访、到省集访事件,受到省和扬州市通报表彰。
2007年,此外民族、宗教、外事、接待、侨务、对台事务、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统计、物价、人武、人防、邮政、通信、气象、地震、档案、新闻出版、机关事务管理,以及老龄、老区开发、关心下一代、扶贫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