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引发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基于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通过求和标准化、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以及ArcGIS 10.0对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用地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6年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空间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状态趋于恶化,空间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质量发展态势迥异,空间变化较大;(2)城市用地扩张的环境效应空间差异并不显著,但综合指数却不断增加,城市用地扩张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指标间存在较强的胁迫作用,且作用力间存在差异;(3)除漯河市、济源市外,其余城市用地扩张与生态环境间均存在协整关系,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其Granger因果关系可能呈现城市扩张推动生态环境优化,也可能呈现生态文明建设带动城市扩张.
轨道交通与中原城市群结构优化研究
在分析轨道交通对城市群发展的作用、轨道交通导向城市群发展基本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中原城市群正处在由\"点轴模式\"向\"网络模式\"发展过渡初期的论点,提出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中,轨道交通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郑州都市圈建设、引导城市轴线型发展、引导构建区域城市网络等。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附件 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2016年12月 i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规划背景.........................................................................1 第一节发展基础......................................................................2 第二节机遇挑战......................................................................3 第三节重要意义.......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噪、抗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关于城区绿地对6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善程度、影响范围、机理问题以及不同植被种类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情况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基于传统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城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的不同着手,主要总结并系统评估了目前关于城市绿地6种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探析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绿地作为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全的系统功能和完善的结构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目前城市环境中主要的污染类型做出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指出现代城市建设中建设城市绿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加强城市绿地建设,扩大城市绿化面积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使得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来愈严重,加速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危机”。城市绿地能够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吸收作用、隔离阻挡作用、蒸腾以及蒸散作用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降温、增湿、固碳释氧、降噪、抗污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个方面。关于城区绿地对6种生态环境要素的改善程度、影响范围、机理问题以及不同植被种类生态环境效应的差异情况等,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详细的研究。基于传统实地观测数据进行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是目前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部分学者开始使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城区绿地的降温增湿效应。在总结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的不同着手,主要总结并系统评估了目前关于城市绿地6种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网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和交通经济带,进而分析中原城市群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依据各高速公路经济带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各高速公路经济带产业规划的探讨。
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方案研究
中原城市群作为我国中部五个城市群之一,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中部崛起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点线面要素层次分析法和功能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线网规划方法,在中原城市群空间布局规划的宏观指导下,详细分析城际客运需求,提出中原城市群线网构架,并通过不同线网构架的优缺点分析,给出推荐线网方案。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
基于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城镇化、生态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在2006—2008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发展速度较缓,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逐年上升,自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通道,到2012年达到顶峰,此后增速略有下降;城镇化-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程度持续上升,由2006年的0.1305发展到2015年的0.9551,协调发展类型由失调型逐渐转变为良好协调型;空间分布上,各城市的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上升幅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成渝发展主轴的中心城市成都、重庆和成德绵乐城市带的德阳、绵阳处于协调等级以上,不协调和协调等级不高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南充、广安等南遂广城镇密集区以及宜宾、泸州等沿江城市带.成渝城市群应积极优化供给侧结构,引进绿色产业,创建绿色产业链,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
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时空演变
基于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城镇化、生态环境相关数据,构建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模型,定量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成渝地区城镇化综合指数在2006—2008年、2012—2013年、2014—2015年发展速度较缓,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环境综合指数逐年上升,自2010年开始进入快速通道,到2012年达到顶峰,此后增速略有下降;城镇化-生态环境整体协调程度持续上升,由2006年的0.1305发展到2015年的0.9551,协调发展类型由失调型逐渐转变为良好协调型;空间分布上,各城市的城镇化-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上升幅度具有明显区域差异,成渝发展主轴的中心城市成都、重庆和成德绵乐城市带的德阳、绵阳处于协调等级以上,不协调和协调等级不高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南充、广安等南遂广城镇密集区以及宜宾、泸州等沿江城市带。成渝城市群应积极优化供给侧结构,引进绿色产业,创建绿色产业链,保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协调发展。
浅析城市园林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对城市园林绿地生态环境效应的分析表明,城市园林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方面起着其他基础设施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从上海城市建筑密度看城市用地效率与生态环境
建筑密度是城市规划的定额指标之一,也间接反映出城市用地效率,同时又和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密不可分。从上海地区的建筑密度现状分析,了解建筑密度同城市用地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借鉴国外城市用地规划方面,上海应加强政策调控与科学规划,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隧道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环境效应
隧道修建在改善路线线形、缩短里程和行车时间以及提高运营效益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同时又带来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分别从隧道施工期间和运营期间两个方面阐述了隧道对环境的影响,并且分析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对隧道环境负效应评价研究,旨在为隧道修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可再生且无污染的能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建设和运用。明确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是对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水利工程发展及其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可再生且无污染的能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建设和运用。明确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是对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价的重要前提。文章从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基本内涵、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其研究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水利工程发展及其评价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水利工程建设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扰动了长期形成的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科学地分析和评价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关部门必须完善评价体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水利工程进行评价,从这个评价的结果中去提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水利工程发展所遇到的问题,这样有利于降低风险,保护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自从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水利工程不断发展,然而在项目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继性上未能达到和谐统一。推进我国流域综合管理发展转型,推进水利事业向现代水利转型,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事情。在本文中,主要是针对我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下方面内容。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水利工程是一项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国策的清洁能源,被世界各国所认可.正确认识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益有利于对水利工程做出准确评价.文章着重分析了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为未来我国水利工程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文章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基本生态原则,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的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均将发生改变。本文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分析其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技术路线,并构建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体系,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不同用户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支持。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中国的水利工程之多一直居于世界的前列,水利工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对于生态效应的研究却一直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扩大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尺度,遵循基本的设计原则、科学、合理地分析正负效应,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探究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随着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水利工程的建设项目逐渐的增多,对区域性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水利工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但是水利工程在扩大发展,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的增大,因此,如何实现水利工程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结合,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的概念,对促进水利工程发展和生态环境效应结合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水利工程在开发河流资源,对河流资源净化和调配中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所需水资源,同时有效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既要考虑建设工程的投资成本,关注工程经济效益,同时又要分析和把握水利工程带来的态系环境效应,并对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作出客观评价和有效评估。本文分析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效应和如何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进行了探讨。
调水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为了摆脱水荒的困境,改变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不均衡,大规模、长距离、跨流域的调水就自然成为人类重新分配水资源,缓解缺水地区供需矛盾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但由于输水工程都会迅速改善受水区的缺水情况,促进受水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所以人们对输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可能会忽视。针对此问题,着重分析了输水工程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我国地表臭氧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针对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出现的高浓度地表臭氧污染,综述了目前在地表臭氧的生态环境效应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展望。主要进展包括地表臭氧的污染水平,及其对植物的影响机制,具体包括地表臭氧对植物叶片的表观伤害、光合固碳能力、植物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释放、土壤微生物和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少臭氧生态环境效应的管理措施。此外,对我国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建议加强在农田和森林布设臭氧浓度监测点、开展多因子同时存在的交互作用、气孔臭氧吸收量-响应(生物量或产量)关系以及臭氧对地下生态过程累积效应的长期定位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地表臭氧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数据中心暖通设计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