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体复合地基受压过程中侧向约束桩工程特性试验研究
采用模型试验研究桩体复合地基受压过程中侧向约束桩工程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桩侧土压力沿深度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在离土顶面0.22H~0.33H(H为地面以下桩长)处,因加载而快速增大;轴力P?深度z曲线呈倾斜的“S”形,桩身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峰值拉力出现在离土顶0.15H处,峰值压力出现在离土顶0.81H~0.92H处;摩阻力τ?深度z曲线整体上呈倾斜的“C”形,上段出现正摩阻力,下段出现负摩阻力,离土顶面0.18H处是中性点,峰值负摩阻力出现在离土顶面0.7H附近;弯矩M沿深度z先增大、后减小,有1~2个峰值,上部峰值出现在离土顶0.37H附近,下部峰值出现在离土顶0.59H~0.70H附近;间距小的边桩正轴力(包括峰值)和轴力零点埋深变化范围及负摩阻力峰值最大,间距大的边桩次之,中桩的最小;荷载达到复合地基压力Q?沉降s曲线拐点荷载之前,中桩弯矩最大,间距大的边桩弯矩次之,间距小的边桩弯矩最小;超过该拐点荷载之后,间距大的边桩弯矩最大,中桩弯矩次之,间距小的边桩弯矩最小;间距大的边桩的弯矩M与土顶面距离z曲线有1个峰值,而中桩和间距小的边桩有2个峰值。
桩体复合地基重复加卸载过程中侧向约束桩土压力特性实验研究
侧向约束桩土压力问题比较复杂。采用室内模型实验研究桩体复合地基重复加卸载过程中侧向约束桩土压力特性。结果表明:1荷载作用下,桩侧土压力在桩上部呈直角三角形分布,中部有一个最大值,下部呈直角梯形分布,整体上呈抛物线分布。2重复加、卸载过程中,下部的桩侧土压力增(降)幅最小,上部次之,中部最大。3首次加载阶段,峰值出现在0.11~0.33h处,有下移趋势。重复加载阶段,峰值位置有上移趋势;重复卸载阶段,峰值位置有下移趋势,变化范围在0.55~0.33h处。4重复加、卸载到相同荷载时,桩侧土压力随加、卸载次数增加而减小;分布曲线的抛物线线型和峰值位置不变。
桩体复合地基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简单介绍了复合地基的概念和分类,详细介绍了桩体复合地基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并对一些学者研究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总结,从而使工程人员对桩体复合地基的发展现状有了进一步了解。
不同桩土刚度比桩体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
不同桩土刚度比桩体复合地基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对不同桩体材料的复合地基及不同含水率地基土的复合地基竖向静载的模型试验,分析了在不同桩体刚度和不同地基土含水率的地基情况中,地基沉阵、桩土应力比及桩身应变的变化规律,对常规复合地基的适用性具有指导...
基础刚度和垫层对桩体复合地基性状影响
本文通过对地基处理技术发展概况的分析,概括说明了复合地基理论,从而阐述了基础刚度和垫层对桩体复合地基性状影响。
黄土区公路挤密桩复合地基桩体材料改良试验研究
通过室内试验,得到了粘质与砂质两类黄土在3%、5%、7%的水泥掺量时的界限含水率、最优含水率及最大干密度、不同龄期无侧限抗压强度等物理力学指标,以及水稳定性,并与10%石灰掺量时进行对比,得到了代替灰土挤密桩的水泥土挤密桩最佳的水泥掺量。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粘质改良黄土液限和塑性均有所增加,而塑性指数有所降低,砂质改良黄土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液限和塑性指数降低,塑限有所提高;粘质改良黄土最优含水率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最大干密度呈现降低的趋势;水泥改良黄土在3d龄期时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已经远大于掺量为10%的石灰改良土。从经济及安全的角度考虑,建议采用掺量为水泥5%的水泥土挤密桩代替掺量为10%的灰土挤密桩。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和设计要求
本文主要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和设计要求,实例说明了cfg桩复合地基在工程中的应用。
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应用
cfg桩复合地基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地基处理技术,该技术的出现,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笔者简要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的工程特性,对cfg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cfg桩复合地基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均质土中桩体复合地基沉降的线弹性变分法研究
以弹性力学理论中的里兹变分法为基础,以幂函数为试探函数,通过相互作用系数的有关理论将桩体复合地基中桩土共同作用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经过一系列理论推导,得出线弹性条件下桩体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公式。通过模型试验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验证了理论计算式的可行性。
带褥垫层桩体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改进弹塑性分析法
带褥垫层桩体复合地基,在荷载作用下桩会向褥垫层刺入,且在桩侧上部产生负摩阻力。针对复合地基中桩–土间存在相对滑移以及桩、土之间相互作用特性,引入boussinesq解和mindlin解改进基桩弹塑性分析法,并分别以双折线和双曲线函数模拟桩侧与土以及桩端与土接触面的非线性荷载传递关系,通过构建以桩、土结点位移为未知量的矩阵方程组来计算桩体复合地基沉降,同时可得到复合地基复杂的应力和位移分布规律。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和工程实测结果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方法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和室内试验结果比较一致,这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靠性。
桩体复合地基在加高培厚堤防差异沉降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桩体复合地基作为一种有效的地基加固方式,在提高地基承载力及控制沉降中广泛应用。针对加高培厚堤防的差异沉降控制,结合实际工程,利用有限元软件,定量分析了不同桩数、桩径、布桩位置对差异沉降的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桩体复合地基能有效控制加高培厚堤防的沉降,合理布设情况下差异沉降缓解百分比可达近50%。桩体最优布设位置在老堤背水坡中点垂线处,而且桩数较之桩径对差异沉降控制效果更为明显。
国贸工程CFG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分析
cfg桩复合地基由于其施工速度快、质量容易控制,得到了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国贸工程cfg桩复合地基的试验分析。
某工程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通过某工程现场载荷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简便合理的计算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以及结合地质情况采用不同布桩方式的设计思路。
桩体参数对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影响数值分析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cfg桩复合地基的沉降与桩长、桩径、桩体模量的关系及规律,为模型试验及生产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意见,为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必要资料。
CFG桩复合地基桩体模量对其性能的影响
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cfg桩复合地基桩身强度进行了分析,分析了桩体模量变化对桩土应力比、承载力、沉降变形、桩体轴向应力、侧摩阻力、桩端应力等复合地基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桩体强度的大小对承载力影响最大,对沉降没有太大影响。
CFG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分析
在垂直荷作用下cfg桩复合地基的受力性状有别于其它桩组成的复合地基,本文结合实际地基处理工程,通过现场试验,对cfg桩复合地基的加固机理和在荷载作用下桩,土的受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高了cfg桩复合地基承地菌计算公式,经工程实测证,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可供设计计算参考。
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
本文通过模型试验改变复合地基模型的主要参数,对旋喷灌浆的形成的复合地基进行一系列的载荷试验,得到了竖直荷载作用下复合地基的承载特性及规律,并进一步验证了水泥土桩基构成复合地基的承载模式。
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
根据粉喷桩复合地基的静载荷及沉降观测试验资料,对粉喷桩在地基处理中的地基承载力、桩土应力比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粉喷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为粉喷桩的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多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现场试验研究
对多桩复合地基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复合地基在受力和破坏的整个过程中,中心桩、角桩、边桩的桩身轴力分布以及荷载传递特性,进而研究加载过程中桩与桩间土的荷载分担比例。同时,研究刚性桩的桩侧土体沿深度方向的沉降变化规律,考察桩侧摩阻力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当采用较大的桩间距时,适当增加桩的长度是有意义的,此时桩侧的摩阻力得到充分发挥,它是桩体承载力得到发挥的本质所在。
刚性组合桩复合地基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
为了进一步探索刚性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规律,设计了模型试验加载系统及实验箱,进行了十二组刚性组合桩复合地基试验研究,分别在长短桩共同加区、短桩与下卧层交接面、仅有长桩加固区、长桩与下卧层交接面埋设了沉降标,测得了长短桩组合的复合地基在不同深度处随桩长、桩径、桩距变化的沉降规律,分析了长短桩共同加固区、仅有长桩的加固区、长短桩与下卧层交接处、同一深度处不同影响因素沉降特征及同一影响因素不同深度处的沉降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长桩桩长主控效果显著,长桩桩长、桩径、桩距对沉降影响在长短桩共同加回区表现更为突出,在仅有长桩加固区各影响因素对沉降影响差异不大.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2)
——文章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北京望京新城k5区521号~524号四栋高层塔式住宅楼,24层总建筑面积10万 m2,地下两层,箱形基础,埋深-7.010m,基底标高-31.440m,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160k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采用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方 案。 cfg桩在基底标高上进行施工,钻孔穿越的各土层依次为:标高-30.500~-20.500m, 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具有中低压缩性;标高-20.500~-15.000m,重粉质粘土~粘土; 标高-15.000m以下为稳定的粘质粉土~砂质粉土。采用管井井点降水至标高 -30.500m。 1复合地基设计 本工程设计主要参数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650kn;桩径400mm;桩长17.5m, 定长度控制;桩端持力层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cfg桩复合地基的施工和试验 北京望京新城k5区521号~524号四栋高层塔式住宅楼,24 层总建筑面积10万m2,地下两层,箱形基础,埋深-7.010m,基底标高 -31.440m,天然地基承载力标准值160kpa,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故采用 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加固处理方案。 cfg桩在基底标高上进行施工,钻孔穿越的各土层依次为:标高 -30.500~-20.500m,砂质粘土~粉质粘土,具有中低压缩性;标高 -20.500~-15.000m,重粉质粘土~粘土;标高-15.000m以下为稳定的粘 质粉土~砂质粉土。采用管井井点降水至标高-30.500m。 1复合地基设计 本工程设计主要参数为单桩竖向承载力标准值650kn;桩径 400mm;桩长17.5m,定长度控制;桩端持力层为粘质粉土、砂质粉土;桩身 混凝
刚性桩复合地基尺寸效应试验研究
为了研究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性状受基础尺寸大小变化的影响规律,自主研制一个模型箱试验装置,开展4个不同尺寸压板的地基土以及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单桩载荷试验等相关模型试验,获得一套模型试验测试成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基底应力和置换率相同的条件下,复合地基沉降随压板尺寸增大而增大,桩–土应力比随压板尺寸增大而增大,桩分担的荷载随压板尺寸增大而增大。在试验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尺寸效应进行分析,所揭示的规律与试验结果也是一致的。由于尺寸效应的存在,现场载荷试验承载性状不能代替实际基础复合地基承载性状,进而提出由桩–土组合叠加计算模型的方法,来解决复合地基尺寸效应问题,模型试验及工程实例计算结果证明了该方法是可行的。结果可为解决复合地基尺寸效应问题及探讨复合地基承载能力检测方法提供参考。
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通过一个刚性桩复合地基的工程设计实例,对地基承载力与刚性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进行分析,并对地基反力、建筑物沉降在施工期间进行了监测.实测表明,所采用的设计计算方法较好地反映了工程实际状况,可以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简化计算.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桩、土受力特性的试验对比与分析
在剖析单一桩型复合地基基本特点和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概念的基础上,采用在承压板下埋设压力盒(计)和传感器的方法,对获得的三元和四元复合地基中桩、土垂直受力特性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和综合分析,讨论了其性状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四元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随总荷载变化的规律与三元复合地基相似,而桩、土分担荷载比和应力比随总荷载变化的规律与三元复合地基差别较大,是桩、土应力增长率决定了这种变化;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p-s曲线呈缓变型,受压后桩间土先达到塑性状态,桩体承受大部分荷载增量,总效应是复合地基变形增大,故组合桩型复合地基应按变形控制设计;组合桩型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可取压板下桩间土或次桩的分担荷载比–荷载曲线的转折点(或曲率最大点)对应荷载,压板面积与实际加固范围不同时,可据两种面积下试验值与计算值等比关系获得;其性状受桩体粘结强度、桩长、置换率、垫层厚度与材料和时间等因素影响。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钢筋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