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与后现代建筑审美观结合初探
从审美观的结合体现和审视传统与创新,分析传统建筑艺术与后现代设计的关系并提出多角度、全方位地建立多元互补的设计结合构想。求解后现代设计与传统建筑审美意向的对应关系,摆脱简单的抄袭和照搬,弘扬传统文化,彰显中国元素,繁荣现代设计。
论后现代建筑空间与中国传统美学意境
本文以后现代建筑空间特征为切入点,探究其美学形态及意境塑造,以此了解传统美学对后现代建筑的影响,以及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轨迹与对话方式。从非理性空间、隐喻性空间、模糊性空间和非实体空间这四个方面研究其与意境的关系,后现代建筑在空间审美上创造出来的意境与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意境有很多共同之处。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比较
中西古典建筑植根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故而在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主张\"天人合一\";西方建筑中则体现\"人天对立\"的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在建筑用材中,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而西方传统建筑体现出以石为本位的风格。在建筑空间艺术上,中国重整体,西方重个体。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土壤、社会氛围使得中西古典建筑在各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建筑实际上就是一部国家、民族的文明史,而这也正是古老而又神秘的东方大国令众多西方游客神魂颠倒之处,近年来的建筑,无论是公益性的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复制欧式建筑形式,这是值得人们反思的。
浅谈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互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其建筑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其历史的延续性和分布地域的宽广性不仅对我国的当代建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世界各国的建筑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古典建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脊梁表现其鲜明的民族特点,而中国的现代建筑大师们在他们的建筑理念中融合了具有传统意义的古典园林和庭院使得这些建筑既有现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底蕴。体现了现代建筑对古典建筑的传承及融合,实现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本文通过对现代建筑与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和差异处,从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柱式比较
通过对中国传统柱式和西方古典建筑柱式从柱头、柱身、柱础的细部比较,分析东西方柱式的艺术装饰和造型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吸取两者的精华并为当代造型装饰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
中国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室内柱子比较研究
柱子是建筑中最主要的承重构件,且多孤立独处,具有独立的视觉效果。在室内,它直接与人们近距离接触,地位显要,于是柱子得到了建筑师精心的装饰与设计。中国古典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主,其柱子以木质地为主,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但碍于严格的礼教规范传承不变。木柱的形态演变相对于多元化的现代建筑风格的
辩证思维方式与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
辩证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之一,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建筑审美特征的形成,使其在有无相生、虚实相资,中庸为道、和美为贵,情理并重、礼乐相成三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
中国传统建设与西方古典建筑之比较
本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西方古典建筑作了对比,阐述了两者在建筑文化上的差异,并指出了差异的原因。
关于传统古典建筑与地震的思考
5·12四川省汶川大地震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影响,也导致了震区大量建筑物的倒塌和损毁,这其中包括了大量的中国式传统古典建筑。痛定思痛,我们有必要对地震与传统古典建筑的关系进行一些反思,以理顺在古典建筑灾后修复和重建上的思路,这对今后仿古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也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对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体会
本文概括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和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如何从传统文明中汲取设计经验以发展未来的现代建筑。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关系研究
如果你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那么就要去看这个国家的建筑。因为民族的不同,历史积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国家的建筑也不尽相同。本文针对近年来中国城市建筑的飞速发展和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忽略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分析研究了日本当代建筑师关于东方建筑文化的探索,对论文之间的观点提出了本人的看法和理解。
关于现代建筑审美的思考
通过研究建筑艺术的美学属性,对现代建筑的审美需求以及审美特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现代建筑的审美趋势。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差异之我见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注重于重礼制教化,致中和、重礼教、敬天地;崇尚人文精神,西方古典建筑重对称,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以及强调艺术、技术、环境的协调与布局,重视比例的适当与艺术的精巧等。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建筑的理念性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上,而欧洲建筑的理念性主要集中体现在"逻辑思维"上。
风化现象下欧洲古典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比较研究
风化作用使一切人工痕迹逐渐消弭最终回归至自然状态,而自然环境也试图通过风化这一媒介将被建筑异化分割出去的空间重新融入大环境中。以建筑现象学为视角,结合建构文化和建构理论的研究方法,从风化塑造建成后的建筑品质及建筑对风化的抗性反馈2方面探讨风化现象下欧洲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变化及其抵御方式。通过风化现象下这2种风格迥异建筑体系的异质性展现,为消解时空压缩的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同质化的趋势探寻了路径。
西方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比较之我见
本文通过对西方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设计思想、整体与细节规划等方面的比较,说明两者各有千秋,无论设计师自身的流派倾向或设计思路,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古典建筑闻名于其精致及艺术性,而现代建筑因其简洁、新颖而受到青睐。随着大量新的建筑手段、技巧,尤其是电脑cad技术
论城市改造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
城市改造并不是把传统建筑抽象成符号、类型等简单地黏附在当代文化的表面,即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传统之所以要继承,就是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在实践(历史)文脉与空间(环境)文脉上具有既是当代的又是具有城市和地方个性的特点。
谈现代纤维艺术与后现代建筑实践的相互影响
现代纤维艺术通过"从洛桑到北京"的两次转型,完成了纤维艺术从"壁毯艺术"到"现代纤维艺术"的转型,当代纤维艺术已不仅是一个与绘画、雕塑等传统项目平行的艺术门类,而更像一个包容性极强的艺术平台,很多既有的艺术形式包含后现代建筑都可以与之交汇并诞生新的意义,进而不断丰富这些优美而独立的艺术语言。
浅议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建筑
传统美学在中国的再次复兴是中国设计师深入思考在全球化冲击下中国的现代建筑如何发展的问题,并探索能够传承传统美学并创新出蕴含中国文化的现代建筑.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
1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论文 摘要:建筑是人类为了满足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而生产的人工产品,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 相关。最初建筑只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御寒暑和抵御猛兽,其功能仅是居住。随着社会的发 展,现在的建筑已经涵盖了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等,满足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建筑的美观主要体现在屋顶。 关键词:建筑;屋顶;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在国际上的不断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心也随着提高。构建 具有中国气派的设计体系,已是业界思考的命题和先行者探索的目标。就设计领域来讲,对 中国古典民居遗存的关注与研究,已是本领域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趋势。近些年来许多中式和 新中式风格设计作品的出现,说明环境设计师们在设计理念上正趋向对断裂的传统文脉的重 新解读和“归来”。 一、中国的建筑 中国建筑是以中国长江黄河一带为中心,受
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初探
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是艺术审美共通性的重要表现,是建筑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探究中国传统建筑与书法艺术的审美共通性可以从客体审美属性的共通性、主体审美心理的共通性和审美活动过程的共通性三个维度展开。从客体审美属性来考察,二者的审美共通性主要表现在空间秩序的共通性、结构形态的共通性、比例尺度的共通性和虚实疏密的共通性四个方面。
论后现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后现代建筑打破了现代建筑传统,形式灵活多样。它标新立异,与任何既有的形象断裂,以独特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后现代建筑师们坚持一种反叛的态度,体现出对现代建筑及其理性功能的排斥与决裂。他们通过打破对控制全局的角色的单一识别和提供多个对立点,通过不断转移的认同,使建筑支离破碎,并有意使自己的作品缺乏统一性、权威性,更具有调侃和混乱的意味。他们在打破现代主义国际风格制约时,体现出了对宏大叙事的抵制、体现出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后现代建筑模仿拼凑先前的文本,拼贴既有建筑的片段,将各种主体混杂在一起,是新与旧的汇合。它拒绝任何统一原则,没有媚俗、精英和樊篱。后现代建筑通过反叛传统对现代建筑进行批判,断裂、碎片化的形式使建筑符号脱离了原有的历史语境,产生了新的意义。
后现代建筑对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之冲击
后现代建筑对当代城市规划与设计之冲击
哥特式建筑与中国古典建筑之比较
置于各自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发现:中西方建筑都有自身发展的脉络可寻,两者无论在外在形式上又或是深层的文化基础上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在西方建筑典范中,哥特式建筑以其独有的造型和审美特征,首当其冲的列在西方建筑文化之链的重要部位。这朵交织着细腻诗性与坚韧力量般的奇迹之花,看起来与它所中断的罗曼传统元素大相径庭、分别被释为天主教、建筑守诚、经院哲学等多重意义。而它与东方古典建筑上的差异又隐含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历史、地缘特性所决定着的更为深层的精神寄托。
浅析涌现视角下的现代建筑审美嬗变
涌现理论现已被各学科广泛提及并对其探索研究,在建筑界,已作为建筑设计策略被应用,同时数字技术的介入,实现了建筑创作的新的可能性,大量新颖的建筑形象拔地而起并被人们接受,成为当下建筑审美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涌现作为方法论在当下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和体现,从涌现视角对历史中出现的这类建筑形态进行分析梳理,同时揭示建筑审美嬗变的涌现性。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园林水电安装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