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处方
目的采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处方。方法以磷脂/药(质量比)、胆固醇/磷脂(摩尔比)、水化温度为考察因素,以脂质体的包封率和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指标,采用二次多项式方程描述考察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此数学模型描绘效应面,选择最佳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所建立的考察指标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学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以优化后的处方制备样品,各指标实测值与预测值偏差较小。结论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性良好,制备的脂质体符合设计要求。
乙醇注入法制备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研究
目的:制备异长春花碱脂质体,并对其性质、质量进行考察。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异长春花碱脂质体,进行形态和粒径的考察。采用sephadexg-50分离长春花碱脂质体和游离药物,进行包封率考察。结果: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380±26)nm,含量为(4.78±0.22)mg/5ml。结论:采用乙醇注入法能够制备出包封率较高、粒径比较均匀的脂质体。
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研究
目的:制备异长春花碱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异长春花碱脂质体;透射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外观形态,激光散射法测定脂质体粒径分布和zeta表面电位,葡聚糖凝胶法分离脂质体与未包封的药物以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和渗漏率,膜动态透析法探讨脂质体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异长春花碱脂质体平均粒径149.2nm,透射电镜可以明显观察出脂质体的双分子层结构,zeta电位为38.62mv,包封率均大于85%(n=3),冰箱(<4℃)保存9个月后脂质体的渗漏率小于9.0%,脂质体体外释放可延长至24h,释放规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所制备的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粒径均匀,外观良好,包封率高,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异长春花碱脂质体的制备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制备异长春花碱(vinorelbinevrb)脂质体,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vrb脂质体,对vrb脂质体的急性毒性、血管刺激性及溶血性等安全因素进行考察,并以vrb注射液为对照,比较2种制剂的半数致死量(ld50)、溶血性及血管刺激性等指标。结果:所制备的vrb脂质体平均粒径158.3nm,包封率为85.3%;vrb脂质体及注射液的ld50分别为16.02,4.16mg.kg-1;与注射液比vrb脂质体不引起家兔溶血和红细胞聚集反应,静脉注射对家兔血管刺激性较vrb注射液减轻。结论:所制备的vrb脂质体粒径均匀,形态圆整,包封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并且和注射液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预防异长春花碱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预防异长春花碱引起静脉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自2006年11月~2007年10月采用深静脉picc置管应用异长春花碱的34例患者护理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例发生轻度静脉炎,无渗漏发生。结论地塞米松及一些必要的护理方法对预防异长春花碱引起的静脉炎的发生有良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长春花中长春质碱含量与农艺性状的分析
目的:对国内外长春花主栽品种的长春质碱含量和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方法:记录长春花盛花期的农艺性状,反相高效认相色谱仪测定长春质碱含量。结果:发现不同品种的长春质碱含量和农艺性状均存在很大差异,太平洋系列(pacifica)品种polkadot(ppd)中长春质碱质量分数最高,达到叶片干重的3.79mg·g~(-1);清凉系列(cooler)品种pink(cp)中长春质碱质量分数最低,仅为叶片干重的0.9mg·g~(-1)。长春花中长春质碱含量与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通径分析表明,长春花主要农艺性状中,节间距对长春质碱含量的正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通径系数为1.473。结论:本研究对高含量长春质碱长春花引种和育种具有参考价值。
硝态氮缓解长春花幼苗海水胁迫效应的研究
硝态氮缓解长春花幼苗海水胁迫效应的研究
长春花碱对鼠单卵裂球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影响
为了研究长春花碱对鼠单卵裂球染色体标本制备的影响。以长春花碱为纺锤体中期阻断剂,以czb为基础培养液,研究不同的阻断培养浓度和时间对小鼠4、8-细胞期胚胎单卵裂球中期分裂相数的影响。0.5μg/ml浓度、阻断培养10h组的4-细胞卵裂球中期分裂相检出率最高,而只有0.5μg/ml浓度6、h组,0.1μg/ml浓度8、h组,0.3μg/ml浓度、8h组,0.7μg/ml浓度、8h组,0.1μg/ml浓度、10h组和0.3μg/ml浓度1、0h组与最高值组差异不显著;0.5μg/ml浓度、阻断培养10h组的8-细胞卵裂球中期分裂相检出率最高,而只有0.1μg/ml浓度1、0h组和0.7μg/ml浓度1、0h组与最高值组差异不显著;0.1μg/ml浓度8、h阻断培养的4-细胞单卵裂球的中期分裂相的检出率与0.1μg/ml浓度1、0h阻断培养的8-细胞单卵裂球的差异不显著,其染色体标本的制备质量评分分别为2.7和1.90为确定适宜小鼠早期胚胎单卵裂球的长春花碱处理浓度和阻断培养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胆木不同部位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的含量研究
目的:获得胆木茎木、皮及叶中有效成分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含量高低的研究结果,为挖掘胆木新的药用部位奠定科学基础。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胆木的茎木、皮、叶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该3个部位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含量高低进行检测。结果:胆木茎木、皮及叶的薄层色谱图中均出现异长春花苷内酰胺蓝色荧光斑点;且茎木、皮、叶中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含量值分别为1.22%,1.08%,1.54%。结论: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的实验结果均表明:胆木茎木、皮、叶中均含有效成分异长春花苷内酰胺,且叶中含量相对较高、皮中含量相对较低。
不同钙效应剂对长春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研究了细胞质膜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镧(lacl3)、胞内ip3通道阻断剂肝素(heparin)、胞内cam活性抑制剂三氟啦嗪(tfp)对长春花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ca2+通道阻断剂处理后长春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量子产量(fv/fm)、psⅱ实际量子产量(yield)、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均下降,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及chla、chlb、chla+chlb含量上升,表明ca2+通道阻断剂对长春花的光合作用有较大影响,且不是通过加速叶片光合色素降解或抑制其合成来实现抑制叶片的光合能力;其中heparin处理的长春花叶片相关参数变化幅度最大,表明胞内钙库通过ip3通道释放的ca2+在长春花叶片光合作用过程中发挥了更积极的作用.
长春花愈伤组织诱导及培养条件优化
目的:通过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与培养条件的优化建立长春花愈伤组织培养体系。方法:以长春花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在不同激素组合的脱分化、分化培养基上培养。考察抗氧化剂vc对愈伤组织褐化的影响。结果: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1.0mg/l6-ba+0.5mg/l2,4-d;最佳继代培养基为ms+2.0mg/l6-ba+0.5mg/lnaa+0.5mg/l2,4-d,并在该条件下进一步悬浮继代培养。10mg/lvc可有效抑制长春花愈伤组织的褐化。结论:激素kt对该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不明显,naa、2,4-d和6-ba均有一定的诱导效应;vc具有抑制长春花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
长春花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初探
本文以长春花无菌苗的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适合芽诱导和增殖的培养基为ms+0.50mg/l6-ba+0.06mg/liba+30g/l蔗糖+7g/l琼脂;适合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10mg/liba+0.20mg/lnaa+30g/l蔗糖+7g/l琼脂。经生根壮苗培养和炼苗25d后,移栽成活率高达92%。
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
目的研究盐胁迫对长春花愈伤组织生长及阿玛碱积累的影响。方法用浓度为0、50、100、150mmol/l的nacl处理长春花愈伤组织,测定其鲜质量、干质量、丙二醛(mda)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等生理指标和阿玛碱的量。结果盐胁迫显著地降低了长春花愈伤组织的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了mda量、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在含有不同浓度nacl的培养基上生长30d后,愈伤组织的阿玛碱量随nacl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喷洒生长27d的愈伤组织,发现3d后50mmol/l处理的愈伤组织中阿玛碱量比对照高出近1倍。结论长期盐胁迫能够抑制长春花愈伤组织的生长,同时引起阿玛碱积累的减少;低浓度nacl喷洒处理则对长春花细胞中阿玛碱的积累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不同产地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的含量测定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小蔓长春花中生物碱长春胺的含量。方法采用岛津cs-930双波长薄层扫描仪,单波长线形扫描,以长春胺为标准品,平行测定不同产地种植的小蔓长春花中(主要是叶子)长春胺的含量。结果各样品中长春胺的含量随其生长环境及生长季节而不同。结论本法简便可靠,可作为小蔓长春花种植及资源合理利用的检测手段。
海南长春花黄化病植原体的DAPI荧光显微检测
对感染黄化病的海南长春花植株,应用dapi荧光显微技术对其嫩茎和叶柄进行了切片染色观察,结果表明:在感病植株的韧皮部筛管分子中存在大量特异性的植原体dna荧光光点,而在健康植株的筛管分子则未发现有特异性的植原体荧光。另对其茎和叶柄中的植原体含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茎中的含量要比叶柄中稍高。
芸苔素内酯对蔓长春花离体生根的影响
研究表明芸苔素内酯(br)对蔓长春花试管苗生根有促进作用。br使生根高峰提前、单株有效根数增多、生根率提高,iba对br有增效作用。
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经酸催化形成喜果苷的研究
目的:鉴定异长春花苷内酰胺酸催化产物的结构,并探讨其反应机理。方法:用hplc监控异长春花苷内酰胺酸催化反应过程,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反应产物,以ms、nmr和roesy分析确定产物结构。结果: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在酸催化条件下转化生成喜果苷,其转化率为52%。结论:异长春花苷内酰胺经酸催化可转化为喜果苷,其反应机理可能与化合物立体构型的稳定性有关,该发现提供了制备喜果苷的新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的方法优化
采用不同比例的甲醇-1%二乙胺(ph7.5)、甲醇-1%碳酸铵、乙腈-1%二乙胺(ph7.5)、乙腈-1%碳酸铵为流动相,在比对保留时间的基础上加以光谱确认,并对小蔓长春花提取液中长春胺保留时间及其分离情况进行研究,以选择测定长春胺的最佳流动相体系。结果显示:在甲醇-碳酸铵、乙腈-碳酸铵、乙腈-二乙胺体系中,长春胺峰很难完全分离,其光谱扫描结果与标准品不一致;而在甲醇-二乙胺体积比为65∶35时,长春胺峰可实现基线分离,其光谱扫描结果与标准品一致,且长春胺在0.05~0.5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2=0.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71%(n=5),rsd=2.23%。研究表明,甲醇-1%二乙胺(体积比为65∶35,ph7.5)为测定小蔓长春花中长春胺含量的最佳流动相体系,可用于小蔓长春花药材的质量监控。
长春花次生代谢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
本文就长春花体内生物碱生物合成途径中受转录因子调控、外界因素对其诱导和调控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介绍。
长春花盆栽基质筛选正交试验
应用正交试验对长春花盆栽生产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碳∶珍珠岩∶锯木屑∶菇渣为3∶1∶2∶1(体积比)为最佳组合。
杂交矮化长春花银川地区引种试验初探
在银川地区引种杂交矮化长春花catharanthusniraanaapricot等12个品种,进行种苗培育,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性状表现.探求各品种在本地区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条件下,不同品种之间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2个品种均能适应银川地区栽培;嫩枝带叶扦插成活率较高;且温室栽培生长发育良好.植株矮化,丰满,花大,色艳.
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香青兰黄酮缓释片处方
目的: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香青兰黄酮缓释片处方并探讨释药机制。方法:以hpmc的用量和乳糖/淀粉(1∶1)的用量为考察因素,以2,6,12h的累积释放度为考察指标,分别用线性和二项式模型描述因素与考察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根据模型绘制等高线图,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优化处方并进行验证实验,探讨药物释放机制。结果:优化后的处方为hpmc50mg,乳糖68mg,淀粉68mg,主药150mg,释放模型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香青兰黄酮缓释片的处方具有良好的预测性。
介绍一种新的地被绿化材料——小叶蔓长春花
蔓长春花(vincamajor)属夹竹桃科蔓长春花属。是一种在园林绿化中作为地被覆盖的好材料,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广泛用于树下覆盖,建筑物蔽阴处的绿地覆盖,也可为室内绿化装饰的垂吊植物。变种金钱豹亦有良好观赏效果。
长春花内生细菌多样性与柑橘黄龙病菌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感柑橘黄龙病长春花植株与健康长春花植株不同部位内生细菌菌群结构变化,为柑橘黄龙病菌与长春花内生细菌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兼性厌氧可培养技术、16srdna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fragmentlengthpolymorphism,rflp)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分别从感病和健康长春花叶、茎、根的组织中分离获得67株内生细菌,与genbank中29种细菌的相似性达到97%-100%。其中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sp.)、欧文氏菌属(erwiniasp.)、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为感病长春花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鞘胺醇单胞菌属(brevundimonassp.)、芽胞杆菌属(bacillussp.)为健康长春花内生细菌的优势菌群;马胃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equorum)为两者的共同优势菌群。通过rflp方法分析,感病株得到16个、健株得到23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otus),感病植株中除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liberibacterasiaticus外,还有丰富的candidatusliberibactersp.存在。【结论】感病与健康长春花植株中均含有丰富的内生细菌,黄龙病菌的存在改变了长春花原有内生细菌的菌群结构,且菌群多样性下降。可见长春花内生细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柑橘黄龙病菌的抑制。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市场销售中心经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