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第一越江隧道工程动床模型试验研究
Science&T chnologyReview2007Vol.25No.2(SumNo.224) 0引言 交通繁忙拥塞是现代各大都市 市政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 ,而公路、 铁路隧道和过江隧道可缩短旅程 ,直 接快捷 ,可解燃眉之急。 目前 ,武汉市正动工兴建第一条 长江过江隧道—— 武汉长江隧道。 该 隧道全长 3609m,横断面为 3孔 1 管廊 ,其中公路孔 2孔 (双向四车 道),净高 4.5m,净宽 10m,设计通 行车速为 50km/h,通行能力达 60.05 万辆/d;地 铁孔 1孔(双向 二车道); 工期 45个月 ,预计于 2008年建成。 届时 ,从武昌到汉口的行程约可缩短 至 7min。筹建的隧道位于长江大桥 与长江二桥 (6.8km)之间 ,距汉江汇 入长江口下游约 2km(见图 1)。月亮 湾附近的“线路 1”、“线路 2”及“线路 3”3个比较方案 ,因各方案线路
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修建技术
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修建技术——武汉长江隧道是长江上第一条江底隧道。隧道穿越的地质条件复杂,地层透水性强,水压高;盾构走私大,一次推进距离长;地面和地中环境复杂。介绍了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研究与设计经过,工程建设模式,隧道的总体设计、施工概...
上海现有最长的越江隧道——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建成通车
4月15日,由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织代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承担设计的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在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下,经过25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通车,为世博配套越江工程的建设划上圆满的句号,并作为上海西南地区连接浦东的东、西向交通干道,有效承担起铁路上海南站、龙华地区与浦东三林地区的越江交通,发挥骨干路网的交通疏导作用。
上海现有最长的越江隧道——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建成通车
本刊讯(通讯员姜开城)4月15日,由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组织代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承担设计的龙耀路越江隧道工程在建设者的奋力拼搏下,经过25个月的紧张施工,建成通车,为世博配套越江工程的建设划上圆满的句号,并作为上海西南地区连接浦东的东、西向
地铁越江隧道地基沉降的离心模型试验分析
地铁隧道发生的过量不均匀纵向沉降对隧道结构内力、变形、接头防水、以及隧道正常运营的影响不容忽视。离心模型试验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土工试验方法,通过离心试验对某地铁越江隧道的地基沉降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和建议,以期能对地铁隧道沉降的预估提供一点参考依据。
克孜尔水库人工辅助排沙动床模型试验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克孜尔水库流域的整体现状,对水库上游泥沙沉积率高、淤积过量的情况,提出建立人工辅助排沙动床模型。通过试验方案布置,对方案的试验效果进行分析,得出丁坝+导流顺坝+排沙渠相结合方案效果较理想,方案实施后水库运行数据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水库原型实施效果与试验结果吻合。
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总结
1 军工路路越江隧道工程 工程总结 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11年9月 2 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总结 一、工程概况 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是中环线建设中重要的两个越江工程之一,属 于中环线东南部连接浦东、浦西的重要节点,地处本市东北角。军工路 越江隧道工程的建设,对加快和完善城市中环线快速路的交通功能,增 强上海市越江交通设施和增强越江交通能力,分流和疏解城市内环线杨 浦大桥的越江交通压力,促进浦东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均将发挥重要 的作用。 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建设单位是上海黄浦江越江设施投资建设发展 有限公司,设计单位是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施工单位 是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是上海建通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军工路越江隧道工程主线北起浦西军工路,与中环线a1.1标衔接, 向南进入敞开段,下穿规划长阳路开始进入暗埋段,过浦西工
越江隧道工程通风方式简析
在越江隧道中行驶的机动车,都不可避免地排出一定浓度的废气(co、氮氧化物、so2、丙烯醛等)、烟雾。这些废气、烟雾在隧道内蓄积,不仅危害人体,而且会降低隧道内的能见度,给安全行车造成威胁。故此越江隧道需要有完善的通风系统,以排出有害气体,并输入新鲜空气。因此,确定一个合理的通风方式就成为隧道通风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下面就越江隧道工程通风方式进行一下系统的分析。
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重难点及其对策
武汉地铁二号线越江隧道工程重难点及其对策
红石岩水电站工程动床模型试验研究
待建的红石岩水电站水库属严重淤沙型水库,通过动床水工模型试验和有关研究分析发现,其冲沙闸排沙效果不理想,引水隧洞存在进沙严重的隐患。为此,提出了增设一道导墙的方案,以减少引水隧洞进沙并提高冲沙闸排沙效果。同时,从提高电站的经济效益考虑,对运行方式提出了建议。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施工风险研究
结合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特殊的地理环境,在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经验基础上,对长江隧道工程盾构施工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提出防治措施,确定了各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影响后果。
武汉长江隧道工程施工技术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是在建采用盾构法穿越长江的隧道中第一条贯通的隧道,通过对盾构重难点分析研究,明确了施工重点控制环节。通过盾构始发、不同地层掘进、盾构到达施工实践,总结出在特定地层和高水压条件下采用泥水盾构修建隧道的施工技术及特殊情况下的技术措施,为泥水盾构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大同御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工程动床模型试验研究
在概述大同御河城区段河道治理工程概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动床模型试验的目的及内容,以便确定治理段防洪堤等建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及防护范围,为设计及工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浯溪口水利枢纽动床模型试验研究
河工动床模型为江河治理做出过巨大贡献,它是解决重大工程泥沙问题的主要手段。结合库区泥沙试验,观测不同流量情况下浯溪口水电站取水口附近河道及拦沙坎内的流速流态情况,分析电站进口的引水防沙条件,研究电站取水口防沙设施设计布置的合理性,提出改善电站进口引水防沙条件的工程措施。观测不同流量情况下电站厂房尾水渠的水沙条件,包括尾水渠的流速流态和坝下游河床冲淤形态及对电站尾水出流的影响等。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叠交隧道影响分析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叠交隧道影响分析——结合上海市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实际,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叠交隧道近距离穿越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减小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须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为宜。
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叠交隧道影响分析
结合上海市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工程实际,采用有限元模拟的方法分析了叠交隧道近距离穿越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为减小新建隧道施工对既有隧道以及地表变形的影响,须将地层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为宜。
长江南通河段整治工程模型试验研究
为了有效治理长江南通河段,制定经济,合理的整治工程方案,在南通河段潮汐河工模型上,进行了各整治工程方案的定床和局部动床试验。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稳定南通河段现有河势工程措施和改善现有的河势的整治方案。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是交通部1974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河口模型。在“八五”攻关研究中,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为整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出了科学论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以来,继续运用整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动态调整等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定性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是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越江隧道工程明挖竖井施工的地表沉降控制
结合广州大学城供热供冷管道越江隧道工程施工现场监控量测所得数据,介绍了明挖竖井施工地表沉降的情况。最后,提出了控制地表沉降的一些对策。
上海翔殷路越江隧道工程的机电设备
上海翔殷路越江隧道系穿越黄浦江的双管双向4车道公路隧道,其中过江隧道采用单层柔性衬砌,其外径为11.36m,内径为10.40m,为目前国内最大直径的盾构法施工水下公路隧道工程。该隧道已于2003年6月21日开工,按计划将于2005年11月竣工通车。翔殷路隧道机电工程由通风、给排水及消防、供电、照明、监控等5个系统组成。
BIM技术在虹梅南路越江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bim技水是工程项目各专业相关信息数据的协同整合,通过三维信息化模型的数字化、信息化、参数化、模块化仿真和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以虹梅南路越江隧道项目为例,介绍了bim技水在设计方案优化、参数化施工建造硬腌工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大型城市越江隧道工程岩土工程问题的探讨
以某大型城市越江隧道工程为例,对所涉及的道路、基坑、桥梁及隧道等方面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场地水文地质条件、路基处理、基坑开挖、盾构推进、桩基实施等岩土工程问题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提出解决措施,以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大厅结构设计与分析
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大厅结构设计与分析——长江防洪模型试验大厅干流大厅主体部分单跨90m,长450m,采用“120m跨钢管提篮拱+吊杆+90m跨预应力网架”混合结构,通过采用提篮拱及其吊杆来作屋盖网架的中间支座,变网架单向90m跨受力为双向90mx90m受力,从而充分发挥...
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节段模型试验研究
以鄂东长江公路大桥索塔锚固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1足尺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钢锚箱与混凝土组合结构索塔在不同索力状态下的受力特性和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模型试验最大荷载为1.6倍设计组合索力。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荷载为1.0倍设计组合索力时,塔壁裂缝位于边跨侧索导管口上方,最大宽度为0.15mm,小于设计允许裂缝宽度,钢锚箱上测点最大应力为94.6mpa,个别部位存在应力集中现象,但钢结构整体处于结构弹性范围内;试验荷载为1.6倍设计组合索力时,塔壁最大裂缝宽度扩展至0.27mm,组合结构能继续承载,说明结构有足够的安全度。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通信与广电工程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