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防汛抗旱能力建设的思考
四川历来是一个旱涝交错、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之后,四川防汛抗旱工作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本文介绍了震后四川省在防汛抗旱能力建设上的具体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益建议。
浅谈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砖混结构的抗震加固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了震区的大量砖混结构房屋的破损,其中很多轻度破坏房屋可以通过加固后仍可继续使用,介绍了砖混结构的加固原则、方法,以期共同借鉴。
汶川特大地震对四川水泥行业的影响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8.0级特大地震,把汶川、北川、绵竹、什邡、青川、都江堰、彭州、茂县等市县推向了苦难深重的境地,震灾波及陕西、甘肃部分地区,上海、台湾、北京、广东、香港在内的16个省市都有明显震感。据不完全统计,地震造成6万多人死亡、3万余人失踪、
震后_余_思汶川5_12大地震灾后重建思考笔记
震后_余_思汶川5_12大地震灾后重建思考笔记
汶川特大地震震损水库特点及恢复重建的思考
一、震损水库概况截至2006年年底,四川已建成各类水库6678座,其中大型6座、中型104座、小(1)型1007座、小(2)型5561座,总库容106亿m3,兴利库容61亿m3,有效灌溉面积82.2万hm2。这些水库有饮用水水源728座,备用饮用水水源水库929座,每年为21000多个企事业单位、1456万人口提供生活和生产用水。
四川省召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审计培训会
四川省召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审计培训会
汶川大地震后理县食品安全保障的措施及经验
目的确保理县居民和救灾人员地震灾害后的食品卫生安全。方法调查、评估理县灾后的食品卫生状况,全面开展卫生监督、食品理化、微生物快速检验和食品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并针对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重点单位、重点环节和重点食品加强监管。结果理县在地震灾后未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件,当地居民的卫生观念和食品安全意识明显增强。结论组织有力、重点突出、多方协作是灾后食品安全防疫工作的重要手段。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给排水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给排水结构的震害及其分析——本文介绍了给排水工程结构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中的震害情况,并分析总结了地震破坏的特点,从而对给排水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由四川汶川大地震到钢结构住宅的应用与推广
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一系列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引发了对住宅抗震性能的思考和讨论。钢结构住宅由于具有质量轻、整体延性好以及连接可靠等种种优点,其抗震效能已逐渐被人们认知。本文从钢结构住宅的特点、分类、应用范围等几个方面出发,结合笔者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钢结构住宅的推广和应用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汶川大地震对人防部门的启示
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使我们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地震灾害瞬间就毁灭了灾区人民美好的家园,夺走了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吞噬了数千亿元的财富。然而,通过抗震救灾又彰显了生命至上的人本主义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大爱,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检验了政府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人防部门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暴露出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总结。
汶川大地震带给建筑防震设计的思考
5·12汶川大地震是1949年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灾难之一.道路、桥梁、隧涵、城镇、学校、房屋、通信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500亿元人民币.震后政府管理部门、科研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迅速组织抗震防灾专家组进行震后调查本文对此次地震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建议汲取日本具有丰富抗震经验国家的做法,推动我国抗震建筑结构规范的修订和完善工作.
汶川大地震后陕南建筑物破坏特征调查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震后汉中地区建筑物震害现象调查,归纳了各类建筑物的破坏特征,并结合建筑物结构形式、地形地质条件对震害特点进行了分析,从而总结出可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希望能为震后恢复重建和抗震设防工作提供帮助。
汶川大地震后对大柳树枢纽工程抗震安全性的思考
汶川\"5·12\"大地震后,有关方面和社会舆论对在强地震区能否建高坝大库提出了疑问。通过汶川大地震中水利工程抗震的具体表现,尤其是紫萍铺面板堆石坝抵抗了超过其设计地震烈度的地震,并结合国内外地震区已建成的百米高度以上的土石坝,再次分析了黄河黑山峡河段的地质条件,以及大柳树枢纽的抗震可靠性。分析认为,大柳树枢纽工程采用相应抗震措施后,具有良好的抗震稳定性,运行安全可靠。
关于“5.12”汶川地震四川震损建筑的分析与思考
\"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建筑物造成了极大的损毁,通过对四川省6个重灾区房屋倒塌情况的统计分析,以及房屋震损破坏的特征分析,提出了恢复重建中提高抗震减灾能力的思考与建议。
汶川地震后羌寨建筑的抗震能力调研与分析
四川的羌族聚居区位于地震频发地带,其建筑与建造技术是我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汶川地震过后,羌族建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仍然有部分建筑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通过对汶川威州镇布瓦寨的实地调查,并综合对比各地区羌寨不同受损状况,对羌寨建筑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从中思考羌寨建筑的抗震技术特点,可将其可取之处应用于乡镇房屋的建设。
汶川512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汶川512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摘要: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省汶川的8.0 级地震震惊世界,大地震除了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 损失外,还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从 经济学角度看,大地震对经济增长具有双重效应。一 方面,它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使经济产生低 增长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地震发生后经历救治、 安置和恢复重建,形成较大的投资需
由汶川大地震引发对建筑抗震设计的思考
本文从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和讲授《建筑抗震设计》的教师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启示及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汶川大地震引发建筑结构设计者的思考
"5.12汶川大地震"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就此次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汶川大地震引发建筑结构设计者的思考
汶川大地震引发建筑结构设计者的思考——“5•12汶川大地震”对广大人民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本文就此次大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关于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建议。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工期影响因素分析
从灾后重建工程的建设规模、投资金额、延续周期及项目类型等四个方面,探究灾后重建工程进度的系统性、紧迫性、动态性和阶段性等工程进度特征;依据多国建设工期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结论,探讨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工期影响因素,其结果表明:工期主要影响因素是资金、物资、环境、管理;并对灾后重建工程的进度管理提出相应措施建议,以期为重建建设工程的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奇迹的昭示
1 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奇迹的昭示 2010年02月01日21:36:04来源:新华网 已经封顶的北川新县城安居工程(2月1日摄)。 山东省对口援建北川新县城的40万平方米安居房项目即将让北川的受灾群众 实现“住有所居”。该项目包括154个单体,3000余套安居房,总投资达8亿多元, 目前已全部实现主体封顶,所有安居房主体工程都已通过了质检部门的验收检查, 将全面转入装饰装修阶段,预计5月1日前竣工交付使用。新华社记者范长国摄 新华网成都2月1日电(记者刘欣欣、丛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 天。不到两年时间,四川地震灾区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片片曾是废墟的 土地上,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学校书声琅琅,车间机器轰鸣。 今天,当我们重新走过那些曾经令我们心酸流泪的重灾区时,我们不禁被一个 又一个重建奇迹震撼了。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呢? 2 重建奇迹:
由汶川大地震引发对建筑抗震设计的思考
本文从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和讲授<建筑抗震设计>的教师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启示及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由汶川大地震引发对建筑抗震设计的思考
本文从一个建筑结构工程师和讲授《建筑抗震设计》的教师的角度,就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启示及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于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的若干思考
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完成,防汛抗旱信息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目前系统还存在着数据共享不充分、信息采集不全面、模型智能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围绕实用、安全的工作主旨和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全面应用,新的防汛减灾系统建设应重点在信息资源整合、全面透彻感知、专业模型提升、智能应用服务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和升级,使\"数字防汛\"向\"智能防汛\"提升迈进.
辽宁省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的思路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和建设构想,并对推进防汛抗旱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消防项目经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