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研究——以柳州市为例
研究目的:探索柳州市在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法。研究方法:通过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中的脱钩理论,运用TAPIO脱钩模型定量分析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关系。研究结果:2003~2012年柳州市经济增长与土地利用碳排放未实现脱钩,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变化量随着经济增长而呈现上升趋势。研究建议:通过建立低碳循环经济导向下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模式以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方式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为柳州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深圳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协整分析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极为剧烈,由此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与能源消费碳排放效应将是影响我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因素,研究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能预判碳排放拐点出现的时间,揭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系。以深圳市为典型案例,利用1979—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借助ckc简化模型分别构建了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的ckc模型,基于单位根和协整engle-granger检验对深圳市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费碳排放ckc曲线进行了探析。结果表明:深圳市经济增长分别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和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成正相关,并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gdp分别和土地利用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存在单向因果关系,深圳市存在人均土地利用和人均能源消费ckc,到达拐点的人均gdp分别为28708.60元和59604.89元。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未来碳排放态势,从而为相应的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基于承载关系的合肥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分析
在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排放核算项目之间的承载关系,并以合肥市为例,从强度、贡献率和碳汇增减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以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深刻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2年,合肥市净碳排放量由275.54万t增加到1537.33万t,能源消费是第一大碳源,且只有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占比逐年增长;(2)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各用地类型碳吸收强度基本稳定,城镇工矿用地的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其他建设用地类型;(3)对合肥市碳排放贡献明显的是耕地(为负)、城镇工矿用地(为正)和农村居民点(为正);(4)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耕地转为城镇工矿用地是碳汇损失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碳源控制上,以能源消费为抓手是抑制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在土地管理上,严格控制城镇工矿用地扩展,尤其是占用耕地,是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
上海郊区快速工业化的土地利用及碳排放响应——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基于能源与工料消耗的土地整治项目碳排放与碳足迹
通过构建土地整治项目所耗主要能源与工料的碳排放模型,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排放进行测算,并通过碳足迹模型,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碳足迹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xm1-xm5能源与工料消耗的碳排放量分别为2512.278、4515.352、4424.498、4430.621和5310.939t,实施一个整治项目平均排放4238.74t碳。(2)xm1-xm5的碳排放强度分别为6.288、8.924、8.557、7.391和4.016t/hm2,实施1hm2的土地整治项目,平均排放7.035t碳,通过优化项目实施规模能够控制其碳排放强度。(3)xm1-xm5的新增耕地碳排放量分别为202.93、904.88、1721.59、1691.08和247.60t/hm2,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新增1hm2耕地,平均排放953.62t碳。(4)xm1-xm5的能源与工料消耗碳足迹分别是77.921、128.967、146.830、127.148和198.546hm2,均小于各自的实施规模,不存在碳足迹赤字现象,实施一个土地整治项目,其能源与工料消耗的碳足迹平均为135.883hm2。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维持和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基于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和rs工具定量分析了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内建设用地以5.3%的年增长率增加,增加面积1044.5k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2908.7km2),年变化率为0.5%;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以-0.3%、-2.0%、-0.7%和-2.9%年变化率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2388.9km2;2000—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上升,总价值由3188.4亿元增加到3211.5亿元;林地转入以及耕地和草地转出是导致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林地转出所致。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加强对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类型的保护。
建筑领域低碳排放经济激励政策框架设计
根据我国建筑领域低碳发展中长期目标,分析不同阶段目标政策的需求特征,按照明确政策受益对象、体现个性化特征、鼓励性政策与限制性政策相结合、考虑多种经济激励手段的设计思路,考虑低碳建筑类型、阶段目标、政策类型等因素,提出2015~2050年包括激励政策和约束政策在内的政策框架。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
本文选取了中国2000年1月—2014年12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长期中房地产的发展趋于稳定,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受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是由房地产业发展带动的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中国出口结构优化——基于碳排放的视角
本文从碳排放的角度,运用改进的srio模型计算2002、2007与2010年中国四类产品出口隐含碳,利用lmdi分解技术对2002—2007年和2007—2010年四类产品出口隐含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并结合产品技术复杂度来综合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结构变动情况。结果表明,出口重心向技术复杂度更高的人力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转移,出口产品呈高端化发展趋势;相对于自然资源密集型和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人力资本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碳排放强度更高,但下降速率更快,出口产品总体呈低碳化发展趋势;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与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比重较大,\"节省\"了大量碳排放。
“营改增”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1.从税收收入结构的变化看,\"营改增\"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营改增\"后,必然会导致相应的税收收入由营业税流向增值税,短期内,在暂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应是国内增值税收入上升,营业税收入下降。本文通过设立\"营增比\"(营业税/增值税)来表示\"营改
与经济增长、居民收人和就业的关系
与经济增长、居民收人和就业的关系——与经济增长、居民收人和就业的关系
“风扇替代空调”与灾难中的经济增长
据《成都晚报》报道,最近一直没有在市场中掀起热浪的风扇“悄悄”在成都电器市场异军突起,风扇的销售量已经增长了20%以上,相比之下,空调市场表现出更多的是冷清和萧条,蓉城空调销售数额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5%左右!这种此增彼减的落差是非常大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据相关专家科学研究发现,既有的空调透风形式不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这样的空调环境会加剧非典病菌的传播。人们的消费偏好之所以倾向了电扇,是因为相比之下电扇既有降温功能又具备通风效果。
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分析
伴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在诸多行业、领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而其中又以房地产业的发展速度最为迅猛。从当前形势来看,我国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这无疑带给房地产开发商更多的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但是,在看到房地产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诸多潜在风险及问题,这些问题都势必会对房地产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所以加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协调发展将至关重要。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并通过本文,针对房地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行集中阐述,力求为相关工作者日后从事此方面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建筑陶瓷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分析
从生命周期角度研究了建筑陶瓷的碳排放情况,具体边界涵盖原材料开采及运输、产品生产三个过程,提出了碳排放计算方法,并对华东地区的建筑陶瓷碳排放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减排方向。结果表明,建筑陶瓷生命周期碳排放为0.714kgco2/kg。其中,产品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所占比重最高,为81.23%。
绿色办公建筑碳排放分析
本文从建筑全生命期碳排放计算方法出发,结合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新建业务用房项目实例,介绍了降低建筑碳排放的适宜技术,研究了建筑全生命期各阶段的碳排放水平,以期为推进绿色低碳建筑发展提供数据参考。
建筑物装修期内碳排放的评估模型
本研究分析探讨了国内外装修碳排放评估的相关文献,整理出了建筑物装修期间的四大阶段及其下属项目内容,并针对各阶段及其内含项目,提出了碳排放评估的数学模型;本文没有针对实际供地做案例计算。
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引言 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再次成为世界经济复苏增长的焦点。为应对 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以刺激经济活动,基础设施投资成 为2009年以及2010年各国财政刺激计划中最大的支出。基础设施项目被普遍认为是新增就业和为 提高今后和增长水平奠定基础的关键。然而,近20年来,国际经济学界就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所作的大量实证研究,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总的来说,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 点。 1.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或者正相关的推动作用。强调,在一般的投资 之前,一个社会应具备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积累。随后姆里纳尔·达塔·乔德赫里对罗森斯坦·罗丹的 “平衡增长大推进”理论评价时,特别强调了大国的区域差异对基础设施投资布局的影响,在不同 区域中的许多不可控因素给基础设施投资测定带来许多困难。日本学者南亮进认为
浅谈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的关系
浅谈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的关系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本意,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研究并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增 长方式”,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注重民生”这个主题。因此阐述好中心环节, 能更好的解读追求经济增长与注重民生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心环节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政府就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的目标。然而,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高速增长,却没有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 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加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严重影响。有鉴于此,我国应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三大转 变。 第一,从依赖出口到激活内需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05 年净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
基于等级相关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基于等级相关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等级相关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房地产与经济增长关系探究
本文选取了中国2000年1月—2014年12月的商品房销售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月度数据,采用var模型分析了二者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短期内经济增长会带动房地产业的发展,长期中房地产的发展趋于稳定,但是经济增长并不受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是由房地产业发展带动的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附件: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
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1年12月前言为贯彻国家有关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的方针政策,助力广东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规范建筑碳排放计算方法,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编制了《建筑碳排放计算导则(试行)》,指导建筑碳排放计算。编制组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开展专题讨论,借鉴国内外建筑碳排放相关的计算方法,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形成本导则。本导则按照建筑领域碳排放计算边界,给出了建造、运行、拆除三个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方法,若要计算建筑全生命期的碳排放,则建材生产及运输阶段的碳排放可参考国家标准《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gb/t51366-2019)的规定计算。此外,本导则既可用于已建成建筑的碳排放计算,也可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碳排放估算。本导则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
森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循环的影响
由于人口剧增,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加大,在过去100年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由森林转变为农业用地。森林砍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地上部生物量大大减少,砍伐后作农业用地,降低了植被生产力,减少了土壤有机质的输入,增强了腐殖质的矿化作用,有机质分解速率增加,有机碳贮量随之降低,从而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使大量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引起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另一个常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这一过程可以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从而减缓大气co2体积分数的上升。
建筑陶瓷生命周期碳排放研究分析
从生命周期角度研究了建筑陶瓷的碳排放情况,具体边界涵盖原材料开采及运输、产品生产三个过程,提出了碳排放计算方法,并对华东地区的建筑陶瓷碳排放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减排方向。结果表明,建筑陶瓷生命周期碳排放为0.714kgco_2/kg。其中,产品生产阶段的碳排放所占比重最高,为81.23%。
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评价
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生命周期(lca)评价理论,界定了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核算范围,并对建筑生命周期从物化、使用到拆除处置各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清单分析,明确了低碳建筑的内涵,提出了建筑物生命周期碳排量的评价框架和方法。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测算研究
本文通过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清单数据,阐述了碳排放测算应包括的内容及测算方式,并建立了建筑设计、施工、运营及拆除回收阶段的碳排放测算模型,以期为建筑行业碳排放核算提供参考。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土建安全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