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水库蓄水期间凉水井滑坡稳定性变化研究
通过对三峡库区云阳县故陵镇凉水井滑坡的实地勘查,本文介绍了滑坡形成原因及演变,并对凉水井滑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利用折线滑动法(传递系数法)计算结果对滑坡稳定性极限平衡法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采用涌浪计算方法予以计算对滑坡危害性进行了预测。
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树坪滑坡变形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为了解三峡水库蓄水对树坪滑坡的影响,基于监测资料分析了滑坡位移随水库蓄水变化的规律,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studio分析了各蓄水阶段树坪滑坡的渗流场、位移场和稳定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过程可分为125~139~135m、135~156~145m和145~175~145m三个阶段,每个蓄水阶段对树坪滑坡的影响程度不同;库水位上升时滑体内地下水浸润线呈内凹趋势,库水位下降时滑体内地下水浸润线呈外凸趋势,且凹凸程度与运行水位差正相关;第一阶段蓄水过程主要引起树坪滑坡前缘局部变形,第二阶段蓄水过程中滑坡前缘变形量增大且变形逐步向滑坡中部发展,第三阶段蓄水过程中滑坡前缘及中部变形量明显增大,变形逐渐向后发展。最后根据树坪滑坡变形机理,提出了防治措施。研究成果可为三峡库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峡水库蓄水条件下树坪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三峡库区众多涉水滑坡在库水位下降阶段均出现明显的变形加剧现象;树坪滑坡作为其中之一;在库水位下降阶段也出现了明显变形;自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以来一直变形不止;为此;结合地质调查和监测资料;通过监测数据和geo-studio数值模拟分析方法;将其治理前后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树坪滑坡稳定性与库水位升降保持一致;稳定系数随着库水位的涨落而变大变小;特别是在库水位下降期间;坡体内水位线明显滞后于库水位;产生不利于滑坡稳定的动水压力;滑坡治理后整体稳定性得到提升;稳定性系数伴随库水位变化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研究成果可为库区类似涉水滑坡的治理工程提供相关经验和参考;并为三峡库区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三峡水库消落期涉水滑坡稳定性的变化特征
三峡水库需要在每年5-6月份将库水位下降到145m为夏季蓄洪做准备。在这个库水位消落期,库岸涉水滑坡的稳定性可能发生不利变化,而且连续暴雨会加重这种不利变化。文章以重庆市区黄泥巴蹬坎滑坡为例,考虑库水位最大下降速率0.6和1.2m/d2种工况,同时考虑50年一遇的暴雨情景,采用条分法计算了滑坡地下水位和稳定性系数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水库消落期滑坡稳定性总体存在持续下降趋势,并在大部分时间低于蓄水前的天然状态,库水位消落速率增加和特大暴雨的发生会使滑坡稳定性下降更快。在库水位降低到145m的时刻,滑坡稳定性系数降低到极小值,此后又缓慢的回升。滑坡体渗透系数对稳定性极小值的影响比库水位下降速率更显著。
三峡水库水位变动下的库岸滑坡稳定性评价
水库岸坡滑坡稳定性主要受库水位涨落的影响。由于库区水位变化可概化为二维非稳定流,地下水位变化可采用有限元模拟。三峡水库正常运行时的水位涨落速度在0.6~4.0m/d、高程145~175m之间变化,通过有限元法对库区的马家沟滑坡模拟表明:库水位和滑坡体内的地下水位同步升降,水力梯度很小,因此水位涨落对滑坡的影响主要是浮托力作用。在此条件下,采用morgenstern-price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计算表明,随着水位上升,滑坡稳定性降低,水位上升到165m时,稳定性达到最小,水位再上升则稳定性增大,当滑坡完全淹没在水下时的稳定性高于未被淹没的情况,滑坡最终的稳定性按最小稳定系数评价。
水库蓄水后协比夏滑坡的稳定性研究
格尼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区内协比夏滑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该电站的运营与安全。本文使用flac~(3d)模型对其蓄水后的稳定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水库蓄水后协比夏滑坡的稳定性研究
格尼水电站水库蓄水后,库区内协比夏滑坡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该电站的运营与安全。本文使用flac^3d模型对其蓄水后的稳定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措施。
三峡水库区严家坡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三峡水库区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严家坡滑坡位于奉节县内,距三峡大坝158km,滑坡在整体上被3条冲沟分为东、西两个滑坡,地貌上两滑坡均呈缓倾斜坡,平面上呈扇形,两侧有冲沟围切,后侧具圈椅状拉张裂缝,前缘剪出口部位弧形特征明显。勘察发现:两个滑坡均存在3级滑带,第1级滑带位于松散堆积物与碎裂岩体接触部位;第2级滑带位于碎裂岩体与块裂层状岩体接触部位;第3级滑带位于块裂层状岩体与完整基岩接触部位。严家坡滑坡由较坚硬的泥质灰岩、灰岩及相对软弱的泥灰岩组成,软弱的泥灰岩及薄层泥岩等力学性质较差,抗风化能力弱,多破碎,甚至形成软弱夹层。岩体中裂隙产状较陡,其中一组裂隙近其中直立,为地下水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同时与较软的岩层易贯通,破坏岩体的整体稳定性。严家坡滑坡不但规模大,而且复杂。于文章详细介绍了三峡库区奉节县严家坡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对滑坡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对几种工况进行计算与比较,评价其稳定性并提出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三峡水库区江阳坪滑坡成因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本文介绍了滑坡体、滑带、滑床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及滑坡具多期次滑动的变形特征,认为滑坡区岩石破碎、滑坡前缘形成临空面、地表水渗入土体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长时间的持续暴雨、古夫河长期冲刷、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并据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试验结果以及滑坡稳定性反演分析计算结果,结合地区经验值,确定计算滑坡稳定性的抗剪强度指标,采用传递系数法,分不同的工况条件进行稳定性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采用一种新型的监测方法(gps),以甘肃省九甸峡水库燕子坪滑坡为例,通过对滑坡的监测位移进行分析,定量化研究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蓄水位70~100m阶段,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是不利的,蓄水至一定高度后,滑坡体趋于稳定;低蓄水位阶段,滑坡的稳定性受蓄水影响较小;水库蓄水引起的库岸失稳类型主要有3类:已有滑坡的复活滑动、形成新的库岸滑坡和库岸坍塌再造。
水库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水库蓄冰使库岸边坡稳定性变化较大,以甘肃省九句峡库区燕子坪(28#)滑坡为例,采用gps对滑坡的位移进行定期监测,分析蓄水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并采用边坡熵的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①蓄水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包括蓄水位0-70m,70-100m和100-130m3个阶段,且每个蓄水阶段对滑坡的影响程度不同。②蓄水位100-115m与115-130m两个蓄水范围内滑坡的稳定性受影响程度不同。③采用边坡熵的方法验证蓄水与库岸滑坡稳定性的关系是适用的,对于其他类似研究可以提供借鉴作用。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坝下游水质变化与成因探讨
为了解三峡水库运行对大坝上下游水质的影响,同时为三峡江段水质保护提供参考,根据长江三峡水环境监测中心在三峡库区官渡口和坝下南津关两个重要断面1998~2012年间的水质监测资料,比对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部分水质指标的年际和年内变化特征,并探讨其成因.结果表明,2003年三峡水库135m蓄水成功后,水体中ss和重金属等指标浓度下降,tp等营养盐指标浓度呈不同程度减小do等氧平衡指标浓度总体下降.由此可得:三峡水库运行对库区及坝下游水体水质有积极影响;水库运行后,水流变缓,泥沙沉降,使得水体含沙量明显减少,污染物浓度也相应降低,泥沙吸附沉降作用对减少大多数水体污染物的作用不可小觑;但库区中吸附了大量水体污染物的泥沙,如果再悬浮,会对长江干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应密切关注库区水体泥沙含量的变化规律.
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沙市河段水位变化分析
以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对历史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三峡蓄水前后沙市河段航道水位变化现象,找出其变化规律,可为今后长江沙市河段的航道维护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水库蓄水过程中堆积体边坡瞬态稳定性分析
由现场试验结合fredlund和xing方法确定了堆积体的非饱和渗透性函数分布曲线。根据概化的地质模型,建立了非饱和渗流分析的有限元模型,模拟得到蓄水过程中不同时刻坡体中孔隙水压力的分布。把暂态孔隙水压力的分布和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应用到普遍极限平衡法(gle)中,进行了库水上升过程中边坡瞬态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库水上升过程中,坡体整体稳定性是下降的,而在受库水变动影响的局部区域,其稳定性系数随着库水位的上升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即存在一个危险水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诱发坡体下部局部区域失稳。
三峡库区水库塌岸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分析
介绍了三峡库区三种塌岸位置分布情形,并运用岸坡结构法预测了滑坡塌岸范围,最后通过slope/w软件,计算分析了三个典型滑坡塌岸前、后的稳定性,定量评价了三种典型塌岸位置分布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三峡水库清水下泄对宜昌段岸坡稳定性的影响
通过对比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长江宜昌河段的泥沙特性和河床侵蚀下切速度的变化特征,说明了三峡水库的清水下泄特征和三峡水库蓄水后清水下泄,且它是近年来宜昌段岸坡崩岸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三峡水库蓄水后的数年内,由于清水下泄,河段发生明显冲刷,宜昌河段内的崩岸频率大大提高,且出现了多处新的崩岸险情,特别是宜昌市点军区艾家河段、猇亭区古老背河段、枝江市白洋河段和宜都市洋溪河段岸坡崩岸比较严重。
黄金峡水库2~#滑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勘察成果建立滑坡地质模型,通过采用极限平衡法计算滑坡的稳定安全系数,然后利用拉格朗日有限差分法flac对滑坡的应力场、形变场的分布特征进行模拟分析,然后使两种方法相结合,既能反映边坡的稳定和变形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使用安全系数来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水库施工期间坝前滑坡稳定性研究
为了更好地研究水库建设阶段的坝前滑坡问题,以甘肃省九甸峡库区燕子坪滑坡为例,采用gps对库岸滑坡表面的位移和变形进行了高精度、连续性监测,完成了水库建设阶段的滑坡演化全过程的位移变化监测.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对滑坡的变形特征、诱发因素及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从力学变形机制方面研究施工期坝前滑坡诱发机理.结果表明:水库施工期坝前滑坡失稳分为两个阶段(施工围堰建成前后),并且两个阶段坝前滑坡失稳主要影响因素不同;施工围堰建成前坝前滑坡主要是在受降雨影响,施工围堰建成后库水位上升是坝前滑坡失稳的主要诱因,整个施工期间施工围堰建成后的滑坡变形占较大比重,并且两个阶段滑坡失稳形式均表现为中、后部推移前缘滑动.
三峡水库蓄水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分析
三峡大坝建成后库区水位上升,常年水面面积也将大幅增加,库区下垫面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局地气候特征的变化。为了解三峡大坝对库区降水量的影响,基于三峡库区37个雨量站点1958-01-01~2008-12-31逐日有效降水量资料,采用气象诊断旋转正交经验函数(reof)方法计算并分析了三峡库区和大坝南北部年均降水量、四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情况,并通过reof模态图时间系数分析了建坝前后降水量的波动情况。结果发现,三峡水库运行后库区降水量存在一定的波动,三峡大坝在运行前45年与运行后6年的时间内,年均、四季整个库区与北部降水量差值波动幅度并不明显。
三峡库区滑坡稳定性评价系统(LASA)
三峡库区滑坡稳定性评价系统(lasa)——三峡库区是我国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由于大坝的兴建和移民搬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平衡状态,不可避免的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库区库岸全长5300km,水库蓄水后的塌岸段预测有441km。 在库区范...
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对乌江流域径流影响分析
以长江三峡水库蓄水运行的2003年为分界点,将乌江流域1956~2014合计59年降水、径流资料分为两部分,定量分析了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前后乌江流域降水径流的趋势变化.根据乌江流域在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后的降水资料插补出其径流资料,并与实测径流资料相比较,定量分析在气候等条件不变情况下,因下垫面条件改变对径流有何种程度的影响,为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优化调度,径流预报模型的选用,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水库库水对土质滑坡稳定性的影响及防治研究
随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库水位升降对库岸滑坡的影响备受工程技术人员关注。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库水位升降对滑坡影响的研究资料,分别总结了库水位上升和下降引起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库水的物理化学作用使岩土体性质改变和力学作用使滑体的滑动力或抗滑力改变两方面,详细论述了每种因素的破坏机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库岸滑坡的防治原则及防治措施,展望了库岸滑坡的研究方向,供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参考。
李家峡水电站坝前水库滑坡蓄水前后稳定性预测
基于位移监测、数值计算、室内和现场试验等成果,从动力学角度开展了李家峡坝前水库滑坡稳定性预测的系统研究,获得了其滑带土的蠕变特性及水库滑坡的蠕滑机制,提出滑面剪应力比和滑带土黏滞系数的增减是决定滑坡能否从蠕滑转入剧滑的内在条件;通过模拟水库运行环境,完成了代表性滑块的现场促滑试验,研究表明:该类试验既是论证滑坡蠕滑机制的可靠方法,也是水库滑坡增稳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水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
水库水位下降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后,滑坡将可能成为三峡库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库水位下降和暴雨是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根据三峡库水位调控方案考虑库区极端暴雨情况,利用有限元模拟库水位在175~145m波动和降雨时红石包滑坡iii...
三峡水库库水位升降对谭家河滑坡影响分析
为研究库水位升降对涉水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选取距三峡大坝坝址56km处的谭家河滑坡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对于滑坡渗流场和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分析gps监测结果,判定谭家河滑坡为典型浮托减重型滑坡。采用geostudio2007有限元分析软件,利用seep/w模块模拟库水位在145~175m之间波动的瞬态渗流场,将渗流场结果应用于slope/w模块对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不同库水位升降速率与边坡地下水位线和稳定性之间的规律,对研究浮托减重型滑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园林监理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