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的延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1993—2010年延吉市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利用灰色系统对其2011—2014年土地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延吉市处于生态超载、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至2014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1.522hm2/人。因此,需提出优化措施,以期适应延龙图一体化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延吉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7—2009年西安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2009年为例,修正了wackernagel提出的耕地产量因子,并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西安市1997—2009年的土地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处于一个逐年增加的阶段之中,由1997年的0.7634hm2增加至1.2731hm2,并且近年来增加速度明显加快;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5251hm2减少至0.3731hm2,可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的趋势。1997—2009年间,西安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大大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人均生态赤字由0.2383hm2增加至0.9000hm2;表明西安市人口对自然的需求已经远远超过了西安市自然生态系统的承受范围,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生态足迹的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
将生态足迹方法应用于德州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表明:2002~2006年,德州市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4937hm2增长为0.5602hm2,年均增长2.69%;人均生态赤字由1.174hm2增加到3.067hm2,年均增长32.25%,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当地生态承载力的限度,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最后对生态足迹应用与土地承载力评价进行了讨论。
基于生态足迹的哈-大-齐区域土地承载力分析
该文以哈-大-齐区域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计算并分析了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3个地区2005-2012年的生态足迹、土地承载力,并且通过对哈-大-齐区域生态赤字及生态压力指数的计算,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问题作出了评价。结果表明:(1)3个地区的生态足迹不断加大,虽然土地承载力每年也在提高,但是土地的承载力远小于人们对自然生态的索取,造成了严重的生态赤字,平均生态压力指数不断增大。(2)在2008年前大庆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情况要比哈尔滨、齐齐哈尔地区明显,但是在2008年后哈尔滨地区生态足迹上升明显,在2010年末超过了大庆市,齐齐哈尔地区总体增长较为平缓。综合分析,哈尔滨与大庆的生态赤字极差很大,生态破坏程度比齐齐哈尔地区要大的很多。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舟山市为例
针对海岛城市特点,构建了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2年舟山市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从而分析舟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为:1综合考虑海岛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稀缺等特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从质量、营养量以及热量三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舟山市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lusi分别为0.39、0.44以及0.49,均处于高度可持续发展状态。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以舟山市为例
针对海岛城市特点,构建了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为海岛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舟山市为例,使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12年舟山市的生态足迹以及生态承载力,从而分析舟山市的土地利用情况。研究结果为:1综合考虑海岛城市海洋资源丰富而淡水资源稀缺等特点,对传统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构建出专门用于评价海岛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2利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从质量、营养量以及热量三个角度分别进行测算,舟山市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指标lusi分别为0.39、0.44以及0.49,均处于高度可持续发展状态。
青藏铁路开通后对西藏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青藏铁路的开通,在加快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同时,对西藏的生态环境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运用生态足迹法,从铁路客运和货运两个方面,计算2006-2011年青藏铁路开通带给西藏的生态足迹的变化及趋势,探讨了青藏铁路开通对西藏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铁路客运产生的生态足迹主要体现在旅游生态足迹方面,主要包括铁路入藏游客的住宿、餐饮和购物产生的生态足迹;货运方面主要包括货物运入和运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铁路客运产生的旅游生态足迹中,住宿比重最高,购物次之,餐饮最少.总体铁路输入的旅游生态足迹仅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1%左右;而铁路货物运入的生态承载力逐年上升,且占不考虑铁路开通时西藏总生态足迹的比重较大,最大达到51%,对西藏生态足迹产生重要影响;铁路开通输入的生态足迹远远小于铁路为西藏增加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传统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围绕耕地—食物—人口而展开,已不能有效反映现代城市发展与区域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战略环境评价要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生态和环境因素能充分融入城市的发展决策过程。回顾了我国战略环境评价实践中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心演变和存在不足,并以天津滨海新区战略环境评价研究为例,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探索了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思路,提出了生态导向的城市发展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丰富了我国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内涵。
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技术获得研究区域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运用统计分析法计算研究范围市域尺度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平均值,据此将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划分为3种类型区——低承载力区、一般承载力区、高承载力区;最后,分析了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格局现状。结果表明: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呈现中西部低、东部高的特点,高承载力区位于山区;一般承载力区位于西北、西南、东北部;低承载力区位于中部平原区。
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
根据临安市区域特点和实际情况,从生态环境承载、社会承载、经济承载3个方面选取22项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2005~2012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基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数据,预测规划期末土地综合承载力发展水平。结果表明:①临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在2005~2012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发展趋势基本上呈可持续状态,其中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断提升对提高综合承载力的贡献最大;②子系统间发展不均衡,其中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提升最快,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③以规划目标数据为依据推算的规划期末(2020年)综合承载力水平,表明临安市土地资源利用基本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后,从加强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加快经济发展以及规划监管和政策引导等角度提出了提高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眉山市彭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为研究对象,以粮食保障能力、生活空间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为4个准则层,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法、均方差决策法、多因素综合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眉山市彭山区各乡镇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分值,以期为今后眉山市彭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青岛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土地资源的研究中用承载能力代替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青岛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用来反映青岛市土地资源对经济的综合支撑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着力于上述几个方面,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并赋权重,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青岛市的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青岛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分析
土地资源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在土地资源的研究中用承载能力代替土地资源的支撑能力。青岛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用来反映青岛市土地资源对经济的综合支撑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经济承载力、土地社会承载力、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力等方面。着力于上述几个方面,选取适当的评价指标并赋权重,通过构建指标体系来综合评价青岛市的土地综合承载能力。
贵阳市土地承载力评价及预测
土地承载力是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和区域协同发展的基础要素。构建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贵阳市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2007~2013年,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指数变化呈先缓慢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土地承载力指数与分项承载力指数在年份之间的增幅有一定的差异;根据预测,2014~2025年,土地承载力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社会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从优化土地利用效率、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提高贵阳市土地承载力水平。
眉山市彭山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本文以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为研究对象,以粮食保障能力、生活空间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为4个准则层,选取相应的指标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值标准化法、均方差决策法、多因素综合加权求和法,计算得出眉山市彭山区各乡镇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分值,以期为今后眉山市彭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
60 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6.1概述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 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 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单位面积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条件下,单位面积土地的生产潜力与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均消费标准 之比。 1、土地承载力的四个要素: 生产条件土地生产力被承载人口的生活水平土地承载人口的限度 因此: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pscl)的因素为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土地面积和平均人口的基本 粮食需求。 pscl=[p(e)×a]/n p(e)—单位面积的生产潜力; a—土地面积; n—平均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 2、土地承载力的研究的必要前提: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 ②土地具有生物生产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乌海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土地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距离条件、生态敏感区5类因子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1.61%,25.70%,37.80%和24.80%,乌海市以不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2.6%。(2)土地利用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最为敏感,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了86.03%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3.18%的交通运输用地。研究结果将对乌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基于GIS的生态脆弱移民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以红寺堡区为例
我国西北的生态脆弱区具有水资源短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风沙活动强烈、土地荒漠化严重的特点,位于生态脆弱区的移民区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研究的重点.通过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和dem坡度数据获取基础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并且综合考虑研究区的人口、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了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体系,最后运用多因素加权求和法,对红寺堡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红寺堡区土地承载力总体不断上升,能够承载红寺堡区持续增加的人口和经济,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和生态问题亟待解决.
基于生态文明的半干旱区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造成了其供给稀缺性;而土地资源具有养育、支撑、资源和资产等功能,其需求旺盛;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笔者运用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立足生态文明角度,从供求方面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探讨,以山西省大同市为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由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生态用地需求量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承栽力总需求,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需求分别为0.5309、0.5542、0.5770、0.5797和0.6030;其总体趋势增加;(2)由耕地支撑能力、建设用地支撑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分别为1.423、1.466、2.104、1.531和1.509;(3)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2013年超载最大,2015年超载最小,说明大同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在改善.运用此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态文明,为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承载力协同发展视角下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开展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有利于全面客观认识土地综合承载状况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文章基于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结论,对比研究了京津冀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的优势与短板;进而依据区域间子承载力发展相对不均衡状况,着重探讨了经济承载、建设承载、资源环境承载等承载子系统之间的博弈关系。在此基础上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资源环境、基础设施服务等方面分析京津冀土地综合承载差异的致因;最后从协调各区域承载力的角度探索推进京津冀承载力协同发展、实现区域承载力整体提升的对策思路。
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动态评价
以山西省运城市为研究对象,从耕地承载力、经济人口承载力、土地生态承载力3个方面选取18个评价指标,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明确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运城市1995、2000、2005、2010、2012、2014、2016年7个时段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经历了下降、回升两个阶段;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级处于ⅳ~ⅴ级;2005年是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变化的转折点.最后分析了运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提升建设对策.
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可持续利用评价
为协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从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三方面构建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西安市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采用均方差决策法和线性回归模型对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西安市2001~2012年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体上呈现低开高走的上升趋势,2012年西安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高水平.根据预测,至2025年西安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最终将达到2.5830,而社会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发展则较为缓慢.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是衡量地区土地资源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沈阳市为例,对沈阳市2011年~2016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方法确定权重,应用累加求和的方法计算出2011年~2016年的土地综合承载力分值,并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给排水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