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 2024-07-01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与分析

格式:pdf

大小:1.3MB

页数:6P

人气 :79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评价与分析 4.8

自然界中各种绿色植物通过不同程度的光合作用,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生态补偿作用,但贡献的\"效率\"不同。不同的植物之间能够通过生态绿当量互换,利用一定系数计算互换,以达到两种不同物种虽然面积不同,但生态贡献相同的效果。文章基于生态绿当量的视角,分析呼和浩特市201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各类土地的服务价值,计算出生态绿当量值为0.709 2,生态绿当量值小于1,并预测了呼和浩特市2020年土地利用的生态绿当量值为0.831 5。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够合理,并提出进行耕地优化、优化未利用土地、优化城市建设用地等措施和策略。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晋城市城区为例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晋城市城区为例

格式:pdf

大小:107KB

页数:4P

依据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构建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山西省晋城市城区之中。结果表明,城区的实际总绿当量为0.940,小于最佳林地覆盖面积对应的生态绿当量,须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所以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上述模型的城区土地利用优化建议。经计算,优化后的城区总绿当量为1.026,符合最佳绿地覆盖要求,表明城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达到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目的。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宁国市为例

格式:pdf

大小:165KB

页数:9P

基于生态绿当量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生态用地合理性的生态标准,构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对该研究区不同空间范围下生态用地的结构及其优化方法进行实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宁国市域和城乡结合部均达到最佳绿地覆盖率的要求,而城区综合绿当量仅为0.66,需要进行用地调整。市域、城乡结合部和城区3个空间范围下的绿容率(gpr)分别为:4.89、4.22和2.77,可见城区绿化结构简单,树种单一,乔木和水体景观缺乏。同时,城区人口密集,但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较低,人均绿地率(elp)仅为41.7hm2/人。由此提出宁国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方案,通过整个城市中心增绿、外围拓展;路林结合,蓝、绿交融,城乡一体,构筑内外环抱的多功能、多效益、完整的城市发展生态网架,保障城市长远的生态安全,促进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的形成。

编辑推荐下载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格式:pdf

大小:3.4MB

页数:8P

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生态功能评价及结构优化 4.4

针对生态普遍脆弱的丘陵山区实施土地利用生态评价,科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对维持良好稳定的土地生态功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传统经典的生态足迹模型,对西南丘陵区重庆市荣昌区近10年(2007—2016年)土地生态功能实施评价,并选用多目标规划模型方法,以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为目标,对全区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研究结果表明:(1)近10年,受土地利用不合理配置的扰动,荣昌区人均生态赤字持续增长、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降低,生态赤字由2007年的1.77hm~2·人~(–1)增加到了2016年的3.19hm~2·人~(–1),年平均增长幅度为8.02%,到2016年生态赤字是生态承载力的8.37倍,土地资源利用呈现出压力较大、生态问题较多的状态。(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会更好提升土地利用生态功能,促进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良性稳定。基于土地生态赤字最小化目标,经优化,荣昌区生态调节功能较强的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10051.58hm~2,耕地面积减少9181.64hm~2,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减少1379.86hm~2,自然保留地减少45.44hm~2。实现结构调整后,区域生态承载力预测将提高22.58%,人均生态赤字将减少0.07hm~2·人~(–1),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实现了全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立即下载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格式:pdf

大小:143KB

页数:未知

基于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的城市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4.7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基于碳平衡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之一。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将碳平衡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中,分别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建立了基于碳平衡的城市圈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碳源适宜性评价和碳汇适宜性评价两个方面。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获得了研究对象的两类适宜性的综合评价值和多边形图示。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各城市适宜性差异显著,存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潜力。选取多目标规划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圈的碳排放权进行优化配置研究,并将碳排放权优化限制结果引入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中。最后得出了各城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结果,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比,进一步强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排放权配置研究可以有效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碳平衡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之一对土地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

立即下载

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热门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1074143 立即查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万州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万州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万州为例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万州为例

格式:pdf

大小:467KB

页数:6P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重庆万州为例 4.5

基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研究成果,以及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修正,形成万州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灰色线性规划模型中决策变量的生态经济参数。计算结果表明:(1)规划期内万州区耕地面积略有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面积有较大幅度增加,大规模增加湿地面积提高土地生态功能价值则难以实现;(2)地质灾害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草地生态系统修复以及适当增加园地面积,能够提高万州区土地生态功能价值;(3)万州区土地生态经济理论价值为118.88亿元/a,修正价值为106.44亿元/a,均高于现状值96.53亿元/a,土地生态修复与建设的生态经济效益可观;(4)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并同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最优,为解决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新的方法。

立即下载
蚁群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蚁群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格式:pdf

大小:103KB

页数:2P

蚁群算法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中的应用 4.3

将蚁群优化算法引入土地资源规划,构建基于蚁群算法的资源规划数学模型,克服了传统优化模型的缺陷,选择张家口地区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该地区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以梅州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以梅州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以梅州市为例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以梅州市为例

格式:pdf

大小:329KB

页数:4P

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生态绿当量评价——以梅州市为例 4.5

以梅州市为例,利用1986年与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以生态绿当量作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影响评价的度量指标,引用生态绿当量数学模型,测算出各区县各种用地类型的绿当量和区域总绿当量,用以衡量生态环境情况。结果表明:①1986年-2006年,梅州市及各区县生态绿当量均有所提高,生态环境有改善;②生态绿当量作为评价区域生态环境指标具有涵义明确,计算简单方便等优点,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2.2MB

页数:2P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4.4

随着我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也不断映入大众的眼帘,而土地利用变化会对生态系统产生非常突出的影响,不但会导致地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同时也会对生态可持续发展有着明显的作用.而关于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二者间的关系也已经引起国际生态学、地理学方面的机构、专家重视.本文主要从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这两个方面入手,着重研究二者间的具体关系,希望能够我国的土地规划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格式:pdf

大小:82KB

页数:4P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4.6

本文通过研究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和生态安全的相互关系,探讨了两者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土地利用/覆盖情景模式下的生态安全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立即下载

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精华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1074143 立即查看>>
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格式:pdf

大小:131KB

页数:4P

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 4.4

采用福州市仓山区2000年、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gis方法提取了10年间的仓山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测算方法对仓山区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测算了仓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2000~2010年,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提出了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保护水域、林地、耕地和园地等生态价值系数高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建议,以提升仓山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立即下载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格式:pdf

大小:258KB

页数:7P

流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 4.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生态系统组成结构,影响着生态系统功能,威胁着区域生态安全。本文以辽河流域的浑河-太子河流域为研究区,探讨了流域空间尺度上的lucc特征及其所带来的生态效应。研究表明,不同的生态指标对lucc的响应程度略有不同:(1)从景观生态格局角度看,反映生态系统斑块形状特征的景观指数对lucc的响应较弱,而对生态系统斑块之间关系的景观指数对lucc的响应较强。2007年与1992年相比,shdi呈现出变大的趋势,分别反映出各生态类斑块呈均衡化状态变好。contag呈现出变小的趋势,反映出优势生态景观类型的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2)从生态功能效应角度看,2007年与1992年相比,lucc使得植被覆盖度、水土保持能力等单因子生态功能效应指标呈现出变好的特征;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功能的综合生态功能效应呈现出持平的特征。

立即下载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格式:pdf

大小:398KB

页数:5P

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的生态效应 4.3

在构建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区域生态质量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生态贡献率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生态效应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区1990年区域生态质量指数平均值为7·60,2002年为7·62,总体生态质量介于灌木林地、疏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之间。1990—2002年鄱阳湖区区域生态质量指数上升的主要动力为水库坑塘、有林地和疏林地的扩大;生态质量指数下降的主要动力依次为水田、中覆盖度草地的减少。在土地利用转移贡献率上,水田转为有林地、旱地转为有林地、水田转为疏林地、水田转为水库坑塘的生态贡献率之和达52·96%,为主导土地利用的正向转移类型。有林地转为水田、有林地转为旱地、水田转为农村居民点的生态贡献率之和达39·89%,为主导土地利用的反向转移类型。

立即下载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格式:pdf

大小:438KB

页数:7P

成渝经济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分析 4.7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脆弱,维持和提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非常重要。基于2000和2007年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和rs工具定量分析了成渝经济区2000—2007年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改进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评价了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区域内建设用地以5.3%的年增长率增加,增加面积1044.5km2;林地面积增加最大(2908.7km2),年变化率为0.5%;耕地、草地,水体和未利用地分别以-0.3%、-2.0%、-0.7%和-2.9%年变化率减少,其中耕地减少面积最大,为2388.9km2;2000—2007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上升,总价值由3188.4亿元增加到3211.5亿元;林地转入以及耕地和草地转出是导致总价值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主要是由于林地转出所致。为维持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应加强对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的土地类型的保护。

立即下载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格式:pdf

大小:105KB

页数:3P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4.5

对于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研究与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研究存在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以杭嘉湖平原地区2009年、2011年和2013年3个时期的土地的利用类型为参照因子,根据三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所调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杭嘉湖平原地区耕地面积一直居于首位,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上,草地、林地和滩涂减少的面积相比较少,而水域和耕地减少的面积较多。从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角度看,在调查期间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来看,2009~2013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结果趋向于0,这表明杭嘉湖平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系数的变化是弹性不足的,因此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意义的。

立即下载

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最新文档

相关文档资料 1074143 立即查看>>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格式:pdf

大小:111KB

页数:1P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4.5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这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针对性的论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西南地区城市化进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立即下载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格式:pdf

大小:1.6MB

页数:1P

城市化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相关研究 4.7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以这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针对性的论述,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以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够对西南地区城市化进步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立即下载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

格式:pdf

大小:191KB

页数:4P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贵州石漠化综合治理 4.3

以典型岩溶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以2015年高分一号和资源三号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分别解译出石漠化和土地利用现状,叠置分析贵州省发生石漠化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结果发现,贵州省石漠化面积为27956.63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5.9%,旱地、灌木林地、草地等6种土地利用类型是贵州发生石漠化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而高达76.1%的石漠化面积分布在旱地、灌木林地和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根据贵州石漠化区土地利用结构,贵州石漠化治理应以封山育林、经济林和草地建设为主,辅以防护林建设,配套相应的农田水利工程及畜牧业工程,实现对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立即下载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格式:pdf

大小:1.1MB

页数:5P

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县域工业布局、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北省赞皇县为例 4.5

以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指导区域土地利用模式,可以有效保障区域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论文利用gis分析方法,选取高程、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状况、距风景名胜区距离、距水体距离、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8个评价因子,对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等级进行划分,结果表明,赞皇县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水平较高,土地利用适宜和较适宜区面积为506.23km2,占总面积的61.2%;较不适宜区和不适宜区面积为194.42km2,占总面积的23.5%.不适宜区和较不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km2,需要调整用地属性,一般适宜区内工矿用地面积为0.9km2,需要限制建设项目类别、规模和建设范围.赞皇县现有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工业结构优化的重点.

立即下载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格式:pdf

大小:5.0MB

页数:11P

杭州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化 4.4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资讯http://www.***.***

立即下载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分析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分析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分析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分析

格式:pdf

大小:1.1MB

页数:5P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分析 4.4

干旱区绿洲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直接影响着绿洲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选用研究区四期遥感影像,结合分类后比较的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轨迹模型以及在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之间的转化过程和流向,并将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按照驱动因素分为未变化类,自然因素导致的变化类和由人为因素导致的变化类三种形式,分别做统计分析,定量化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区域环境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在近15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变化较为显著,其中耕地和盐渍地的面积变化最为明显,分别由5.596%、7.570%增长到17.063%和17.228%。根据变化轨迹可得,自然因素所引起的变化主要是草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占区域总面积的22.5%;人为因素所引起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的开垦以及水库渠系的修筑,占区域总面积的22%。随着绿洲人口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覆盖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直接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覆盖格局的变化。

立即下载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格式:pdf

大小:442KB

页数:6P

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风险 4.7

[目的]探讨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风险的影响,为黄土丘陵区生态保护与土地利用决策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土地利用方式决策分析模型及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分析了上黄试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方式决策模式及其生态风险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初期,上黄试区土地利用方式模式表现为耗损型,生态风险呈现较高风险态势。1982—2000年,上黄试区通过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发展庭园经济等措施,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利用方式由耗损型逐步转变到半集约型,生态风险也由较高风险过渡到中风险态势。2000—2010年,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推动下,土地利用方式由半集约型转变为集约型,生态风险也由中风险转变为较低风险。[结论]科技因素是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决策与生态风险转变的关键,而政策因素是必要的补充。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格式:pdf

大小:285KB

页数:12P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4.7

附件九:《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一级类 二级 类 三级类 含义 编 号 三 大 类 名 称 编 号 名 称 编 号 名称 1 农 用 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 1 耕 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 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 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 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1 1 1 灌溉水 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 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 1 2 望天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 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1 1 3 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格式:pdf

大小:62KB

页数:4P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4.5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 一级二级类含义 01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 (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 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 变用途的耕地。 011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 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 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 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园地 指种植

立即下载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格式:pdf

大小:129KB

页数:6P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4.3

附表1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耕地 农 用 地 林地 牧草地 其他未 利用地 园地 水田 设施农用地 旱地 水浇地 城市 农田水利用地 坑塘水面 农村道路 城乡建 设用地 建 设 用 地交通水 利用地 其他建 设用地 田坎 采矿用地 农村居民点 建制镇 独立建设用地 铁路 港口码头 民用机场 公路 管道运输 水库水面 水工建筑用地 风景名胜设施 盐田 特殊用地 河流水面水域 未 利 用 地滩涂 沼泽 自然 保留地 滩涂 冰川及永久积雪 湖泊水面 沼泽地 荒草地 祼地 沙地 盐碱地 其他未利用土地 附表1土地规划分类及含义 一级类 名称 二级类 名称 三级类名称 含义 编 号 名 称 编 号 名 称 编 号 名 称 1 农 用 地 指直接用于农用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 农用地 11 耕 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 地、

立即下载
张俊杰

职位:环保销售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

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文辑: 是张俊杰根据数聚超市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相关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资料、文献、知识、教程及精品数据等,方便大家下载及在线阅读。同时,造价通平台还为您提供材价查询、测算、询价、云造价、私有云高端定制等建设领域优质服务。手机版访问: 生态绿当量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