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水量配置模型的江苏省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缺水量探讨
选取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作为研究区域,根据该区域下垫面具有多样性和降雨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采用水面、水田、旱地和城镇道路4种产流模式模拟研究区产流量;概化受水区规划年(2020年)工业用水户23个;农业用水户92个、生活用水户25个、生态用水户11个和船闸用水户23个;建立研究区需水模型,计算该区域在3种年型下的需水量;初步进行供需水量平衡分析。结果表明:2020规划年遇平水年缺水0.28亿m3;遇一般干旱年缺水0.47亿m3;遇特殊干旱年缺水20.58亿m3。
南水北调工程江苏省受水区水环境保护与思考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地区长期受到干旱缺水的困扰,京、津、冀、鲁地区和淮河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以及连年发生的严重干旱缺水,凸显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南水北调是国家战略性工程,其东线的主要供水目标是补充沿线城市工业用水,同时改善淮北乃至北方地区的农业和生态用水条件。东线工程江苏段具有不同于其他调水省份的特点,其既是水源地、输水区,又是受水区,其供水对象不仅有城市工业生活用水,还有用水比重较大的农村用
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我国南水北调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缓解受水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及促进该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根据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的特点,将其划分为3个子区5、个用水部门,选用国内生产总值最大、区域总缺水量最小、区域重要污染物排放量最小为目标,以水源可供水量、水源至用户的输水能力、用户需水量、区域协调发展等为约束条件,结合水源供水次序系数、用户用水公平系数、需水量、水源供水量等参数,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2010年和2030年,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的各用水部门中,生活、环境、航运、工业用水都可以满足,只有农业用水出现短缺;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受水区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较好,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较差,整个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性一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受水区水量均衡分析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主要包括南阳、漯河、郑州等11座城市。为了明确受水区的水量供需情况,以2004年为现状年进行水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对2015年水量进行预测及水量均衡分析。分析结果为:受水区现状年总供水量21.35亿m3,2015年水量将出现负均衡,缺水9.36亿m3。
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对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分析
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是商品,完整的南水北调工程水价要包括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南水北调工程水价可以通过调节水资源供需平衡和水价格弹性,以正确引导商品水的消费模式和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受水区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南水北调工程良性运行,实现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受水区水质现状
为了提高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江苏省受水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对江苏段输水干线涉及的重点河流水质类别及重点水功能区达标率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输水干线沿线工业、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通过河流汇入,对输水干线水质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氮污染已成为江苏段输水干线的主要污染特征,其排放总量超出了河流自净能力,需要重点进行削减和控制。
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探讨
南水北调工工程实施后,各受水区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外调水与当地原有水资源的配置、水利管理运行模式与体制、不同水质的水处理、地下水压采问题等等。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就以上各种问题作一探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二期需调水量预测研究
2002年12月国务院批复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中线工程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经通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受水区的人口、生产规模、节水水平、人们对环境的要求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有必要根据新的情况对受水区的用水需求重新预测。分析了城市化发展和城镇用水变化的新形势,依据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成果,提出了中线二期工程受水区需调水量,并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提出的二期需调水量进行对比,以供各方参考。
试论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
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等多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试论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程。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多种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河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河南省受水区将形成一个由南水北调水、当地地表水和地下水、城市中水等多种水源的联合供水系统。针对南水北调来水过程不均,受水区水缺乏必要的调蓄工程等特点,分析制定了水资源配置原则,建立了多水源、多目标联合调算的水资源配置模型,通过长系列供需平衡计算,合理确定了不同受水区域和不同部门间的供需水量,并提出了如何充分利用南水北调水和当地水资源的建议和措施。为保障受水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环境得到恢复和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一、陕西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概况1.陕西省南水北调陕西省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三条调水线路,即西线引红济石工程、中线引汉济渭工程和东线引乾济石工程。其中,引红济石工程正处在施工建设阶段,预计2015年完工;引汉济渭工程目前正在施工建设阶段,该工程规划在汉江干流修建黄金峡水电枢纽,并在黄金峡水电站枢纽库区左岸修建抽水站,抽汉江干流的水通过"黄三"隧洞进入汉江左岸支流子午河上
系统仿真技术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配置中的应用
应用系统仿真技术,在分析其水量配置特点的基础上,合理地确定了系统仿真网络结构和仿真计算原则,并在仿真过程中加入辨识模块和控制修正模块,对引汉水和当地水资源进行联合调配研究.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引汉水给沿线各省(市)的分配水量,计算结果合理、可行.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水价形成初探
南水北调工程充分发挥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关键在于受水区水价改革。分析受水区自来水厂取用当地水和南水北调工程水供水利润的形成,探讨调水工程公益性与市场化问题,提出受水区应逐步提高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到大于调水工程供水成本,以及调水工程水价应逐步市场化。
基于优化配置的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价值研究
水资源价值的定量分析对于创建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效益分摊系数法计算了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受水区工业和农业单位用水的净效益,建立了以区域用水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供需水量限制及调水水渠流量限制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线性规划求解得到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黄河以南、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北3个子区的水资源影子价格分别为1.00元/m^3、4.31元/m^3和3.89元/m^3,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4个子区的水资源影子价格分别为3.67元/m^3、4.41元/m^3、2.20元/m^3和2.19元/m^3.该结果即为水资源理论价值,可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标准和完善水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优化配置的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价值研究
水资源价值的定量分析对于创建科学合理的水价体系和缓解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有着重要意义。通过效益分摊系数法计算了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受水区工业和农业单位用水的净效益,建立了以区域用水净效益最大为目标函数、以供需水量限制及调水水渠流量限制为约束条件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应用线性规划求解得到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黄河以南、山东半岛和黄河以北3个子区的水资源影子价格分别为1.00元/m3、4.31元/m3和3.89元/m3,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4个子区的水资源影子价格分别为3.67元/m3、4.41元/m3、2.20元/m3和2.19元/m3。该结果即为水资源理论价值,可为南水北调受水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标准和完善水价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的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均将发生改变。本文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分析其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技术路线,并构建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体系,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不同用户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支持。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受水区城市水资源配置研究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一项特大型跨流域、多水源的调水工程,配置与调度其沿线受水区城市的水资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本文建立了基于复杂系统的南水北调东线受水区城市水资源配置模型,并通过实例数据对模型中各类对象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模拟,得到了有关受水区城市水资源配置中各类对象间相互作用以及演化行为的模拟结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量仿真调度模型研究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个大型复杂调水系统,本文在分析其调水特点的基础上,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建立了该系统的水量仿真调度模型,合理地确定了系统网络结构和模型计算原则,并通过加入辨识模块和控制修正模块,使模型能快速找出满意解。通过仿真计算,得出了引汉水给沿线各省市的分配水量。对比分析引汉前后的供水情况,表明引汉水与当地水源的联合调节,可使沿线各省、市各用水部门的供水保证率有较大提高。
石家庄市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通过对石家庄市南水北调受水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规划水平年的供需预测分析,提出了石家庄市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只能通过外流域调水来解决缺水矛盾,阐述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势在必行,只有尽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才是解决石家庄市水危机的根本措施。并在考虑引江水的基础上,进行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出了水资源配置对策和配置方案。
试论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状况,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措施。工程通水后,将形成受水区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工程水和南水北调工程外调水多种水源供水格局。通过建立受水区多水源水价模型,适当调整受水区综合水价,引导人们调整用水行为,可以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良性运行和受水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河北省南水北调受水区水价对策研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撑,为此,国家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解决华北地区资源型缺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将于2014年汛后通水,河北省从干线分水口门分水30.4亿m~3,长期以来制约受水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缺水状况将得到根本缓解。然而,南水北调干线工程跨流域、长距离输水,投资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经济效应评价——以河南省为例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是分析水资源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的重要方法。本文在计算各产业部门的用水投入系数和用水产出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估算调水经济效应的方法,并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河南省的调水经济效应作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不同产业部门的用水产出效益差异比较大,用水产出效益较高的部门分别为商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建筑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运营期,调水为河南省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57.83亿元,对河南省整个经济系统的gdp贡献值达到341.79亿元,其中对gdp贡献率比较大的是用水产出效益较高的部门。
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新探
以建立南水北调东线江苏省受水区水量配置、调度与管理一体可视化系统为目标,通过开展南水北调东线水资源优化调度与配置研究,推进供水水源划分,研制多目标约束下联合调度方案,建立水资源利用效率考核系统,进行用水量的反算与核定,以期揭示江苏省南水北调东线新增工程与原江水北调工程联合供水与协调耦合机制,从"供给侧"与"需求侧"双管齐下,为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工程的有效运营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为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示范与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水资源实时调度模型研究
运用多目标规划和动态规划的基本理论,以济平干渠供水区为例,建立了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实时调度数学模型,用遗传算法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获得供水区水资源优化分配方案、东平湖及济平干渠按年、月、旬等不同时段的优化调度方案。结果表明,遗传算法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较为有效,研究成果对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水资源的实时调度及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资深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