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构建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在此设立,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强调多元共治的模式下,三江源地区牧民的有效参与是保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三江源地区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牧民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法制构建。
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基本问题探析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与新疆、西藏接壤,东与四川、甘肃毗邻,行政区域涉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36.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上游关键源区,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江源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有虫草等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数10种;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流传最广的地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积极实施三江源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使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出现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草地退化趋势减缓、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喜人景象。
环境保护法2
环境保护法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11-0311:56:05 一、单选题 1. (5分)对企业职工的行政处分形式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和( )。 a.没收财产 b.留用察看 c.赔偿损失 d.停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环境保护法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2. (5分)环境保护法的()是指环境保护法对其生效以前的行为和事件是否有效力的 问题。 a.溯及力 b.效力 c.对象 d.范围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环境保护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3. (5分)()指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而破坏或者污染环境,但 又不够刑事惩罚的单位或者个人实施的一种行政惩罚措施。 a.行政处罚 b.行政制裁 c.行为罚 d.行政处分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环境保护法 展开解析 答案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根据现存问题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浅谈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草场退化、鼠害猖獗、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对全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因此,积极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促进西部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西部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民族地区达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4。3%。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新形势下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安全,缩小东西部差距,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法律对策研究
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最多、湿地面积最大、生物性最为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其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研究
红水河流域地处我国华南地区,是我国目前生态环境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但该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是生态环境也不断遭受到破坏。本文指出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华南地区公众的生活质量,为保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必须强化红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法律治理。
“三江并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三江并流”地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区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现在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度高、自然与人为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贫困幅面大、程度深,生态移民难度大等问题,建议“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亟待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探索生态富民互动模式;产业发展生态化,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完善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研究
完善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研究 青海民族学院 荣增彦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赵 红 青 海省特别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长 期的历史任务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 努力和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根据青海所处的环境和 地理位置,国家在制定和完善环境补偿政策时,建议充分 考虑青海的特殊因素,在以下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一、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青海三江源地区因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原因,社 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很小,贫困人口 多,各级财政非常困难,特别是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 程后,因停采沙金、限制中草药采挖、关闭矿山和污染性 企业等原因,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每年减少地方收 入达1亿元以上,而当地政府很难在短时期内调整生产 结构和培植新的财源,同时,地方财政每年在移民安置、 移民区建设、移民的就业培训、人工增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62~2001年40年来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新环境保护法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研究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 新环境保护法与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研 究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 2014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 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15年1月1日 起施行。面对中国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新形势新要求, 新环境保护法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在强调政 府监督管理责任、保障环保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建 立健全环境监测制度、突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生态恶化已经影响到当地社会与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人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护与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重点实施的三大工程。
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全文
最新的环境保护法全文 1999年12月2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1982年8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海洋环境监督管理 第三章海洋生态保护 第四章防治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五章防治海岸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六章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七章防治倾倒废弃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八章防治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损害 第九章法律责任 第十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防治污染损害,维护生 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 陆架以及中华人
2015新环境保护法
www.***.*** 2015新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监督管理 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环境 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 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 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 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 第四条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 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解读新环境保护法
解读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今天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并将于2015年1 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改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加强政府责任和责任监督, 衔接和规范相关法律制度,以推进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的实施。据了解,从1995 年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到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全国人大代表共2474人次以 及台湾代表团、海南代表团提出修改环境保护法的议案78件,反映现行环境保护法已经不适 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各方面修改呼声很高。这是一次全面修改。修改后的法律 共七章七十条,与现行法的六章四十七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 国策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有30多部,行政法规有90多部,新的环境保护法被 定位为环境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主要规定环境保护的基本
三江源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技术的初步研究
提出了拟建公路对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分级的标准,并据此将一条公路对沿线两侧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严重、微重、轻微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建立三江源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制定奠定基础。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三江源乡村社区为例
在分析了乡村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乡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路径进行了研究,包括了生态教育,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自然保护组织4个方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22号发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 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业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确各种天然的和经 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 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确其他海 域。 第四条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家 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是环境保护工作同经济建设和社 会发展相协调。 第五条国家鼓励环境保护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的 研究和开发,提高保护科学技术水平,普及环境保护的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环境工程或给排水主人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