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对调水区及受水区生态与环境的影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的水生生物和森林植被现状;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森林植被的退化过程、原因,水生生物繁衍和生存的特点;预测了工程施工过程中和实施后对环境和生态将会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指出了调水对西北干旱地区生态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保护调水区生态及环境的若干建议。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青海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从长江上游引水至黄河上游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该工程实施后,对青海省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将产生良好影响。(1)黄河青海段的水资源可增加43.3%—84.4%;(2)改善水环境,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得到控制;(3)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自然灾害。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区森林植被的影响
详细介绍了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早期森林植被状况及森林植被退化现状,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退化的主要原因,研究了工程实施后和施工过程中将会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最后分析了调水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及其对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保护调水区森林环境和植被的建议及措施。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区的影响浅析
采用快速社会评价法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区产生的影响与效益,调水区社会环境对西线工程的适应性和可接受程度,以及调水区受益的持续性,总体上认为调水区不存在制约西线工程建设的重大因素,西线工程的建设还将有效地改善调水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调水区经济发展。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受水区生态环境问题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的供水对象主要是工业、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尤其生态环境用水占有很大的比例,当调水1.70×1010m3时,用于生态环境部分达6.30×109m3,占调水量的37.0%。重点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为西部大开发提供水资源保障,增加受水区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缓解黄河下游的断流,解决下游由于断流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恢复并建立新的生态系统,大大提高受水区的环境容量及承载力。从整个生态环境意义上来讲,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解决受水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意义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一项跨流域的大型调水工程,对解决我国西北、华北部分地区严重干旱缺水,促进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着重分析了调水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指出调水工程将增加受水区的河川径流量,改善水环境;提高植被覆盖率,遏制并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减少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
从受水区看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在山西黎城县,考察队员周宇下去拍摄一个刚建成的城市水景观,水面泛起的恶臭熏得他当场就吐起来。”杨勇指着照片说。照片中的水景观造型很漂亮,可惜里面是一潭污黑死水,周围行人寥寥。“人们没事根本就不愿到这里来。”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藏区传统社会的可能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是藏族聚居区,以从事农牧业为主的藏族原住民保持着传统社会特征,具有深厚、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本文分析了西线工程对当地藏民族传统社会的各种可能影响,特别是因工程建设移民而使藏族农村受到的可能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调水藏区传统社会的可能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是藏族聚居区,以从事农牧业为主的藏族原住民保持着传统社会特征,具有深厚、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本文分析了西线工程对当地藏民族传统社会的各种可能影响,特别是因工程建设移民而使藏族农村受到的可能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地质灾害问题[1]
21卷5期582~588页山 地 学 报vol.21,no.5pp582~588 2003年10月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径流序列特性分析
应用重构相空间技术和混沌理论对月径流时间序列的特性进行了分析。以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区主要河流附近的甘孜、朱巴等4个水文站月径流时间序列为对象,研究了嵌入相空间维数和关联维数之间的变化关系,得到了饱和关联维数和最小嵌入维数,结果表明:当最小嵌入维数超过6时,关联维数逐渐趋于稳定,即达到饱和,得到饱和关联维数在1.1~1.5之间,说明这些月径流序列可能具有混沌特性,这一研究结果为利用混沌理论来建立径流的预测模型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区生态调控阈值研究
以调水区生态需水为研究对象,以可操作性为原则,从水循环角度,提炼调水区生态保护具体目标,构建了河道生态建设中"水-生境"平衡系统及调控系统,提出以目标生态需水阈值来确定生态水文调控方案。并用该方案对调水区各坝址进行生态水文调控计算,结果表明,调控后各控制断面10—次年3月的生态基流基本在年均流量的10%以上;在繁殖期4—9月各控制断面的生态基流基本在年均流量的30%以上,指标处于好的评价。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调水区生态影响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第一期工程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项目区人口稀少,人为开发扰动程度较轻,属高寒脆弱生态系统。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实施后对该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敏感区域产生的影响包括:对生物群落的完整性影响;对湿地、自然保护区及干旱河谷等生态敏感区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工程建设对项目区区域生态完整性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相应的生态恢复措施做保障;对湿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影响不会导致植物种类之间的演替变化和某些珍稀植物种类的灭绝;不会导致干旱河谷区区域气候发生明显改变。
基于熵权法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提取并分析了参与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6个参评因子:海拔高程、土地覆盖类型、植被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年均温度、年降水量诸自然环境因子的现状。通过熵权法确定6个参评因子的权重值,建立研究区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标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区的自然环境进行定量分析。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对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实施后,调水河流地区的坝址上、下游,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预测。认为:西线调水工程对大区域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通过采取相应措施,生态环境方面某些潜在的不利影响可以减免。从环境角度分析,西线调水工程的兴建是可行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通天河—雅砻江调水区若干冻土环境问题研究
调水区多年冻土划分为3个区,冻土面积为11×10^4km^2左右,约占全区面积的72.4%,受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区内多年冻土处于退化状态。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情况下,未来50a内,目前厚度小于10m的多年冻土和岛状多年冻土将消融殆尽,多年冻土面积将减少约15%,冻土下界上升150-200m,气候变暖,使得性冻土层变薄,某些地段的多年冻土消失或变为深埋藏多年冻土等,则可降低工程造价,
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通水后,受水区的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状况均将发生改变。本文介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概况,分析其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提出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技术路线,并构建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生态环境影响效应评价体系,以期为南水北调工程不同用户之间水资源的合理分配提供支持。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雅砻江调水线内蒙古西部地区受水区国土资源开发整治效益论证
中国水土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根据中国国土资源分布的特点,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以多补少,是合理开发国土资源的战略措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干旱缺水,当地水资源已满足不了该地区工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地区已出现水源危机。从长远看,解决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用水的严重不足,跨流域调水,势在必行。本文从西线调水分配数额对内蒙古西部地区受水区国土资源开发与工农业生产发展,作一初步的分析论证。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及邻域的活动构造
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在构造上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巴颜喀拉地块内部,块体的四周边界以巨型走滑断裂和逆断裂为特征,构造运动非常强烈,是块体运动引发应力集中和释放能量的主要场所。但块体内部构造活动性较弱,仅发现甘德—阿坝断裂系北支断裂在阿坝盆地段的部分断裂、色达—洛若断裂和康勒断裂等晚更新世以来有过活动,且规模和运动强度远小于地块边界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地块边界断裂的位移速率大多在7mm/a以上,最大达18mm/a,最小为1~2mm/a,而输水隧洞附近最主要的活断层顺河断裂的位移速率仅为0.18mm/a,相对地块边界断裂小1~2个数量级,可以认为工程场地处于构造相对稳定的地区。给出了阿坝盆地北缘断裂、顺河断裂等活断裂在工程使用期内最大设防的倾滑位移量,分别为0.67和2.62m。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降水特征分析
利用30个站的1965—2000年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的降水气候特征、降水过程特征和降水极值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20.5mm,年降水量等值线呈东北-西南向分布,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半干旱区和湿润地区年降水量的分界线在该区沿玉树-清水河-大武-河南-合作-临洮一线分布;降水过程大部分大于5d,降水集中在3d左右,过程降水量可分为纬向类和斜向类两种,斜向类占大多数,其中斜向类又可分为西北-东南向、东北-西南向两种,以西北-东南向的发生较多.降水中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或中心变动不大,但范围先加大后减小.在所有降水过程中,一日最大雨量出现在壤塘的频率最高,其次为若尔盖和临洮;3d最大降水量最频繁发生在临洮,其次为壤塘和若尔盖.18次过程降水极值分布与多年的年降水量大值区相对应.1965年、1984年、1992年过程降水偏弱,1981年、1989年、1999年过程降水偏强.
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简介
建国以来,我国有关部门曾多次研究了从长江调水解决西北华北水资源不足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有三条:即从长江下游调水的东线方案(长江—大运河—黄河—海河);从长江中游调水的中线方案(汉江、丹江—黄河—卫河一海河);从长江上游调水的西线方案(长江—黄河)。几年来,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工程的前期工作取得了进展,经向有关领导部门汇报,一致认为:西线调水意义重大,效益显著,这一末来的大规模利用和均衡水资源工程,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是开拓西北振兴北方经济的重要措施,势在必行。因此,建议西线南水北调列入国家“八五”重大科研项目。现仅就南水北调西线引水区资源与环境质量评价研究工作作一简单介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分析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重大影响,指出:通过西线调水可以显著改善受水区水环境,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农业资源潜力,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为受水区乃至全国的经济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证;但是,西线工程可能导致调水区水质下降、诱发地震、库区岸坡变形与岸坡再造、高压涌水、高地温及岩爆、冻土、泥石流等不利影响。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活动断裂构造遥感研究
根据断裂构造的判读标志,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区共存在nw,ne,sn和ew向四组断裂近200条,nw向断裂为区域性的断裂构造,控制工程区地貌、水系等的发育。其中,有22条断裂规模较大,对输水线路存在相对较大的影响。野外考察结果表明,区内有5条全新世时期的活动断裂和12条晚更新世时期的主干和区域性大断裂。通过综合分析发现,5条全新世时期的活动断裂因为离输水线路较远或未穿越输水线路,而12条晚更新世时期的断裂构造则因全新世以来没有活动,因而它们对工程区的影响总体上还是有限的,工程区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区域,而区域构造分析的结果也说明工程区位于一个相对的安全岛内。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thewesternrouteofsouth—to—northwatertransferprojectandimprovementofecologicenvironmentinthenorthwestchina宋...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答林凌同志、兼与鲁家果先生商榷
讨论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可调水量问题,不应忽视工程对洪水的调蓄利用。目前规划的调水规模不会“毁了西南”。170亿m3的调水量是根据紧邻调水枢纽以下河段的生态安全的阈值确定的,并已接近于生态安全的边缘。然而,局部的河道生态安全并不可靠,为实现西线调水,可先行实施一期工程,摸索经验。在调水河流兴建生态治理工程,提高生态安全阈值,实现调出区与调入区两利。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项目安全总监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