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颐和路民国建筑保护的原真性与文化传承
一、南京颐和路公馆区总述南京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六朝古都"之称。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即着手实施一个称之为《首都计划》的城市建设规划,一批从欧美留学归国的建筑师施展才华,设计了大量流派纷呈、造型独特的优秀建筑,成为南京城市版图和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精彩的一笔。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批民国建筑群作为历史记忆载体,越发显得珍贵。
民国建筑遗迹的保护与利用——以南京为例
南京作为民国的首都留下了众多的建筑遗迹,这些遗迹在现代仍然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随着近些年社会各界对民国遗迹保护与再利用问题关注度的提高,政府的各种保护政策和措施的不断完善,南京市大部分民国遗迹正在得到较为良好的保护。但是仍有许多民国遗留的建筑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政府和社会的发现与保护。
运用档案资料保护与开发南京民国建筑遗址资源
档案与建设2005/7 作为四大古都之一,南京先后有十个王朝和政府在此建都, 建都历史达440年,南京城因此 而留存了十分丰富的古建筑资源。 据统计,南京现有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23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 单位8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 位281处,而民国历史建筑在其 中占了半数以上。据不完全统计, 南京现存民国建筑尚存1000多 处,其中许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 优秀建筑。它们是中国传统建筑 向现代建筑转换、创造民族建筑 形式的实物研究资料和重要历史 见证,也是中国古典市井向现代 都市演进的实物研究资料。由于 这些建筑建成年代尚不久远,基 本保持完好,又相对集中,其完 整性和独特性最能体现这个城市 的历史文化风范。作为近代史上 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南京在中 国近代史上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 地位。一部百年中国近代史,给 南京留下极其深刻的烙印。第一 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
民国建筑大师杨廷宝的南京情怀
南京中央体育场、南京中山陵音乐台、南京中央医院等建筑,是杨廷宝作为建筑师留下的重要作品。在阔别十数年后,杨廷宝选择定居南京度过他后半生。南京与杨廷宝之间的联系深厚而紧密,这位民国建筑大师对于南京的情怀从他的建筑作品中可见一斑。
南京民国建筑中的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应用
整个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围绕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展开的,民国时期的南京出现了一批兼顾西方现代建筑功用和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新建筑,并衍生出了一条清晰的由\"传统复兴式\"建筑到\"新民族主义式\"建筑的发展脉络。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南京民国时期民族形式建筑总结出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使用方法及原则。
浅议产权归属与南京民国居住建筑的保护——以颐和路地区为例
南京城市中遗留了大量的民国建筑,然而其保护现状却良莠不齐,特别是以居住功能为主的建筑,保护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本文以颐和路公馆区为例,从产权归属入手,审视了该地区民国建筑保护工作的现状,分析了产权归属与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针对该地区民国建筑的不同产权归属情况,提出了不同的管理与保护建议,为历史建筑的保护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凝固在历史上的乐章 南京民国建筑
2001年,南京市政府确定了今后南京城市发展的总体长远目标:一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二是把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把南京建设成为最佳人居环境的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随着南京旧城改造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老建筑如果一不留心,就会成为城市建设的牺牲品。因此,无论未来的南京如何发展,民国建筑作为南京城的一个重要特色,作为南京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财富,必须得到重点和妥善的保护。
民国建筑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损失及其历史见证
南京的民国建筑是南京留存至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因其中西兼有的神韵、雅俗共赏的美丽而深受人们喜爱。然而在抗日战争初期,因侵华日军的野蛮行径,南京大量公私财物毁于战火,一些当年刚刚新建不久的民国建筑也未能幸免于难,不同程度的受到损失。本文拟从几个特例加以说明民国建筑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损失,并结合日军典型暴行,述及民国建筑对这一事件的历史见证。
南京高校民国建筑的历史风貌与保护更新
南京高校民国建筑是民国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大多数为建筑艺术之精品,且蕴含着深厚的校园历史价值.随着南京高校校园更新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内民国建筑的空间形态及历史风貌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何在保护民国建筑历史风貌的同时开展好校园更新活动,必须深入研究论证.《威尼斯宪章》界定了保护更新的内涵与外延,南京高校民国建筑的保护更新活动应在原真性与完整性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划分保护区、制定详细计划及引入城市设计理念等手段拓展保护工作的广度与深度.
南京民国建筑适应性改造设计方法初探
民国历史遗存是南京整体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国建筑日益出现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结构性衰退等问题,原本的建筑功能难以适应城市功能发展的需求。民国建筑改造是对民国建筑的保护利用手段中,比修缮更进一步、更具有明确使用目和时代特征的做法。首先需要对民国建筑的价值从经济、技术和使用三方面进行了评估,随后在此基础上展开适应性改造设计,从空间、结构、表皮三个方面分析了民国建筑改造设计的策略,并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矛盾与制约。
文创产品设计方式研究——以南京民国建筑文化为例
南京民国建筑文化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而且还是中国建筑风格的转折点。中华民国时期的建筑文化具有必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与意义,在1912年到1949年的这三十年间,民国建筑在作为政治中心区域的南京和重庆地区留下了900多万平方米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国建筑。南京地区的民国建筑摒弃了很多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分,并且融合了中国北方建筑粗犷与南方建筑细腻的风格,同时结合了高贵庄严的西方古典建筑和简约的现代建筑风格,既互相共存,又彼此融合,在这其中有不少于200座的民国特色建筑,这便是南京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历史博物馆\"的缘由。民国建筑文化也成为了南京作为中国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通过对南京民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剖析,并对南京地区的文创产品进行调研,针对那些具有南京民国建筑文化风格的文创产品,得出南京民国建筑文化对文创产品设计方式的启发。
建筑体型抗震性能模糊评估及其在南京民国建筑的应用
建筑体型是影响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方面,国内外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结构体型不规则,平面布置凸出凹入,立面造型高低错落,均不利于抗震,易造成比较严重的震害。文章从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上分析了建筑体型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数学方法进行建筑体型抗震性能评估,并结合一南京民国建筑加以说明。
南京江南水泥厂民国建筑修复
位于南京栖霞区的江南水泥厂是一座建于1935年的老厂,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问,代理厂。长德国人卡尔·京特及其助手丹麦人辛德贝格曾经庇护了四、五万名南京难民。近年,江南水泥厂近现代建筑风貌区成为南京首批受保护的10片近现代建筑风貌区之一。然而接连两次火灾后,江南水泥厂的部分厂房已经烧毁,大部分原有民国建筑厂房成了危房,这片民国建筑风貌区的“命运”备受关注。
从现代LOGO设计看文化元素和文化传承
logo是具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视觉符号和图形。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除表示什么、代替什么之外,还具有表达意义、情感和指令行动等作用。它代表着特定事物或机构,是这些特定
古民居的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
古民居建筑蕴含的文化精神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洞察古人智慧;融贯中西;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向前发展;古建筑渗透的自然、秩序、仁爱等文化精神;依然是当今建筑者们需要汲取的精华;现代建筑在进行设计时;也应该注意选址、布局、装饰;做到依山傍水、科学规划、精巧装饰;古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挖掘其蕴含的文化精神及内涵有助于解构古人智慧;古为今用;推动现代建筑设计建设发展;同时能坚定改革发展的传承思路;探索发展矛盾在精神层次的优化思路;古民居建筑在建筑风格、方位布局、装饰摆设上从宏观到微观渗透了自然、秩序、仁爱的文化精神;这三方面的古民居建筑文化精神与现代改革中解决不充分不平衡发展困境的内在诉求也不谋而合;据此;文章以古民居建筑蕴含的敬畏自然、遵从秩序、儒雅仁爱的文化精神为线索;逐一探索了其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示;
滇域土司的文化传承与衙署建筑特色
以土司府的建筑历史文化为背景,利用传统建筑理论和现代建筑理论,通过滇域18个土司府实例,发掘土司府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得出土司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衙署建筑的空间思想特色。
上海外滩建筑的嬗变与文化传承的兼容
外滩建筑是上海城市的重要标志,也是海派文化的缩影。随着时代的变迁,外滩又被分为了老外滩、新外滩、南外滩与北外滩。不管是新外滩还是老外滩,那些建筑都集中反映了海派文化包容性、实用性和多元性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开放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引力优势。如今,上海的北外滩正进入开发高峰期,它的规划建设应将历史、今天与未来有机融会贯通,在传承中扬弃、在改造中充实,决不可随意\"破旧立新\"予以重建,而应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中谱写出更优美的具有海派风韵的凝固交响乐。
保护和传承岭南建筑文化完善历史建筑档案
本文以编制《广东岭南近现代建筑图集》(湛江市分册)的真实案例分析,指出城建档案馆完善历史档案的收集工作对保护和传承岭南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南京浦口火车站的改造研究——民国时期建筑保护方式探索
浦口火车站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南京政府近年来也将改造修建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的规划实施提上了日程,该文尝试从改造与保护相结合的角度展开研究,探讨了浦口火车站及周边地区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的可行性方法,将这块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区域改造成一个专业的民国历史主题文化摄影基地,并力求证实通过这项改造将使此地块在交通流量、业态功能、地区形象及商业价值中均能取得长足发展,为全国各地区民国建筑的保护探索出一条新的出路抛砖引玉。
基于淮安地域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创作策略
面对经济全球化导致的我国城乡地域建筑文化丧失的危机以及中央大力倡导发展中华文化的契机,作为建筑创作最主要的主体——建筑师,如何应对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淮安为例,说明淮安在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阐述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实现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并提出建筑师在地域建筑创作时应注意的几个策略。
“斗拱”与中国设计的文化传承
中国建筑历经千年的历史,历久弥新,在世界建筑界享有自己的影响力。其中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木构架结构。斗拱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其意义也成为了等级地位的象征,斗拱的造型及其受力的有机结合组成了中国建筑史上重要的环节。
南京明故宫地区的历史性建筑保护与更新
明故宫地区已形成一条南京东大门城市轴线的历史文化景观带,但遗址被道路分割,使得整个环境不完整。通过对明故宫地区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更新,使其重塑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综合性历史旅游区。
从建筑场域谈天津天后宫与妈祖文化传承
妈祖文化是天津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有“先有天后官,后有天津卫”的俗语。早在元代因漕运的关系,妈祖由南方引进后在天津落户已有七百多年的时间。承载天津妈祖文化的建筑载体——天津天后宫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从建筑场域谈天津天后宫与妈祖文化传承
天津天后宫和妈祖信俗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旅游资源,更是一种文化。天津天后宫是承载天津妈祖文化的空间载体。通过田野考察、文献法和案例分析法,基于妈祖信俗环境、功能和理念有所变化的基础上,天后宫利用建筑空间优势,结合妈祖文化产业资源、旅游文化资源、民俗资源等,从非遗保护、博物馆学、艺术学及传播学等角度,对妈祖信俗做出适应新时代和新生代需求的保护和传承。
既有教学建筑综合改造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
对既有历史风貌教学建筑进行综合改造再利用,不仅是对本身结构安全性方面的解危,也能达到功能提升、文化传承、延续历史、节约资源、和谐共生和持续发展的目的。以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的综合改造的工程实践为例,发扬既有教学建筑综合改造的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理念,并为类似教学建筑的综合改造提供示范和推进思路。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测绘技术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