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珠江口盆地工程地质分区与评价
本文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华项目(CPR/85/044)资料撰写的。划分工程地质区及亚区的目的,在于了解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共性与差异性,以求在海洋开发中科学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本项研究是在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土工测试基础上进行的,工作扎实,内容丰富,资料准确可靠。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珠江口盆地划分为两个大区5个亚区,并研究了各区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问题。其中以中陆架混合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最好,外陆架粗粒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上陆坡软土亚区工程地质条件最差,内陆架细粒土亚区和上陆架岩石、礁石亚区工程地质条件较差。本项研究成果为南海海洋开发与总体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又促进了海洋工程地质科学的发展。
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珠江口内伶仃岛以北水域海底工程地质调查表明,该海域海底表层土主要为流泥和淤泥。钻孔揭露海底以下36.6m土层,从上到下依此划分为11层,为流泥、淤泥质土、淤泥、流泥、淤泥、粗砾砂、粉质粘土、中细砂、花岗岩残积土、强风化花岗岩和中风化花岗岩。在综合研究了区域地质、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灾害类型、海底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土体稳定性、砂土液化特性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ⅰ区、工程地质ⅱ区和工程地质ⅲ区,进行了工程地质条件和各区的稳定性评价,认为ⅰ区为次稳定区,ⅱ区为不稳定区,ⅲ区为次不稳定区。
陕南安康盆地膨胀土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安康盆地是我国典型膨胀土分布区。由于膨胀土的胀缩效应致使该地区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公路等工程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本文重点对安康盆地三种类型膨胀土的物质成分、微观结构和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安康盆地膨胀土的地质灾害。
珠江口用上新型遥测航标灯
近日,广州航标处完成了珠江口水域30座浮标上新型遥测一体化航标灯器的安装,同时搭建航标无线数据遥测系统数据中心,均工作正常,并向航标遥测系统平台传回实时数据。
雷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及盆地演化
本文根据盆地区域地层分布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盆地形成时代,研究盆地构造演化历史,总结认为雷鸣盆地的形成受构造、古地理作用控制,发育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变质建造和构造相,具有多旋回的地质演化发展特征。
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及沿岸土地利用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
利用遥感、gis技术对珠江口湾区1960~2012年海岸线以及海岸带土地利用进行监测,通过定量化、空间化方法监测海岸线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探究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变迁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海岸线长度由1134.95km增至1508.02km,在此期间,湾区新增的陆地面积为878.11km2;从空间上看,广州、珠海及深圳市在珠江口五市中不仅海岸线增长幅度较显著,新增陆地面积也较大;1960~2012年,珠江口湾区建设用地扩张幅度非常大,增长了33.05倍,城镇建设和农业发展等人类活动是52a来珠江口湾区海岸线发生显著变化的重要原因。
珠江口东平海域海采工程后泥沙蚀淤趋势预测研究
通过收集和实测到的研究区水位、潮位、潮流验证、沉积物类型和粒度参数、水深地形、风、径流值等边界条件,运用泥沙运动控制方程、泥沙再悬浮及再沉积方程,进行了工区泥沙运移相关参数的计算和模拟分析,并预测了工程实施后,工区内、外动力作用的程度和泥沙的蚀淤趋势发展。结果表明:开采区海采项目结束后,其淤积速度自ne2~5cm/a向sw0.2~0.5cm/a减小,ne部离珠江口较近,其淤积速度可达5~10cm/a,se和sw波浪作用影响较小,沉积物搬运主要受潮流控制,淤积速率为0.2~0.5cm/a;施工期间的一个潮周期内,悬浮泥沙最大增量为42.5mg/l,近岸开挖点10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3.0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2.2km;远岸开挖点10mg/l浓度悬浮泥沙在e—w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为1.7km,s—n向的最大可能扩散距离约1.6km;珠江口门处最大侵蚀速率为10cm/a,最大淤积速率为13cm/a,海砂开采后对海底的蚀淤变化影响范围仅局限于其附近海域,对近岸和珠江口门区没有明显影响;一个水深30~60m,开挖深度为10m的采坑以淤积速率0.2~5cm/a速度计,要使开采区淤平至少要200a或更长时间。
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_2成因及充注驱油的石油地质意义
在获取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对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的成因及充注驱油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边缘盆地co2可划分为壳源型岩石化学成因、壳源型有机成因、壳幔混合型及火山幔源型成因4种成因类型;其中,莺歌海盆地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co2运聚成藏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局部上侵活动与上新统—中新统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综合作用;琼东南盆地东部及珠江口盆地火山幔源型co2成藏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及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展布;co2运聚成藏中,其充注驱油过程主要受运聚输导条件及气源供给等诸多地质关键因素的制约和控制。由于co2充注驱替往往导致油气藏中油气再分配或重新组合,并引起原来的油气产出及产状特征发生变化,故容易形成新的油藏或气藏。因此,可以将co2充注驱油特征作为判识油气成藏动态过程的示踪标志,用于预测油气运聚状态,追踪油气分布特征
中东-中亚地区重点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评价
根据区域地质-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的研究思路,总结了不同类型盆地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评价重点盆地资源潜力.研究认为,中东-中亚地区经历了地体群南离北聚的板块构造演化过程,发育了克拉通盆地、裂谷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前陆盆地等4类主要的原型盆地.平面上,油气主要分布于阿拉伯板块西北部中生代古被动大陆边缘和东欧地台东南缘等稳定构造区的边缘,以及扎格罗斯褶皱带和斯基夫-图兰构造带等活动构造区相对稳定的构造带;层系上,主要分布在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新近系;发育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两大类储集层,以前者为主,已发现储量占80.45%.在地质综合评价基础上,以成藏组合为评价单元,完成了8个重点盆地71个成藏组合待发现资源量的定量计算评价,优选了ⅰ,ⅱ类有利成藏组合.
苏丹穆格莱德盆地膨胀土工程地质特征分析
本文以苏丹穆格莱德盆地heglig和unity两地油田设施的膨胀土作为分析对象,基于室内试验,获得了膨胀土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物理力学特征和胀缩特性等参数。通过浅基础膨胀变形的量化分析,同时借鉴苏丹当地经验,提供了膨胀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参数,可为同类工程勘察设计提供参考。
柳江盆地及海滨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柳江盆地及海滨地区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08地科08508056张思佳 2010年九月,我们城环学院三年级全体同学来到了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 县石门寨镇的北方地质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星期的实习任务。本次野外教学 实习的目的和要求是通过实践观察,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 识,了解野外地质地貌工作情况,并通过野外时间,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质 工作方法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如对地质罗盘、地形图的使用,阅读地质图,绘 制地质剖面图以及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和描述记录等方面基本功训练),旨在 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 此次实习在路上耽搁的时间较短,只用5个小时,所以大家没有觉得旅途辛 苦。但是此次实习的生活条件就艰苦多了,食宿条件、卫生条件都超出我们的预 料,着实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品质。最后一天的北戴河海滨地貌实习,给我们 留下了美好的海滨回忆。总之,整个实
柳江盆地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地质认识实习报告 路线一、石门寨西亮甲山 目的:(1)、观察描述奥陶纪--石炭纪的地层层序,接触关系,分层标志及岩性, 生物特征 (2)、了解各组底层的矿产发育情况 (3)、了解不整合接触关系特征 (4)、掌握岩层产状测量,左手剖面图 no1、点位:40o6'2.26''n119o35'56.41''e 点性:冶里组岩性观察 内容:下古生界奥陶纪,下部为石灰岩,岩石的颜色为灰色,薄层到中层 状,有很清楚的微粒到细粒即有微晶结构,有泥质条带,硬度较大(厚层的为 1-2m,中层的为0.1-1m,块状的大于2m,薄层的小于0.1m) 冶里组石灰岩 no2、点位:40o6'1.15''n119o35'44.01''e 点性:亮甲山组辉绿岩岩床 内容:中厚状的石灰岩,中间夹有黄绿色的页岩,灰岩为灰白色,也有薄 层的砾屑灰岩,其中黄绿色的钙质页岩,页理不发育,辉绿玢岩成岩床侵入到 石
南京浦口地区工程地质分区及其评价
根据地形地貌和岩土组合特征,该区可分为低山丘陵—山麓基岩区、山前平原—阶地中硬土区和长江漫滩软土沉积区,覆盖层主要是长江冲、淤积形成的新近系沉积软弱土。主要讨论漫滩软土及中硬土的特征,并对其工程地质适宜性及建筑适宜性进行了评价。
松辽盆地CO_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
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co2地质储存成为目前减少向大气排放co2量的有效方法之一。区域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是筛选co2地质储存目标区和工程建设的基础,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对评价结果有重要影响。本次研究结合松辽盆地地质条件,建立包括地质储存规模、储存经济性、储存条件和储存安全性4个方面、20个指标、5个指标划分等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权重,且考虑到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的模糊性,由此得到基于层次分析法的co2地质储存适宜性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松辽盆地6个一级构造单元的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中,得到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质储存适宜度。评价结果表明:中央坳陷区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较好,可以作为co2地质储存的优先区域,北部倾没区、西部斜坡区和东南隆起区的适宜性一般,东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适宜性均较差,不适宜储存co2。该评价结果为松辽盆地地区co2地质储存场地筛选和工程建设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安徽省沉积盆地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
co2的地质储存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区域的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是选址建设co2地质储存工程的基础,而建立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与选择合理的评价方法对于co2地质储存适宜性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研究以安徽省内co2减排需要为目的,根据研究区实际的地质条件,从co2的地质储存所关联的多重因素出发,建立起包括安全性、技术性、经济性与社会环境性4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变异系数法对评价指标确定权重与topsis模型对研究区的co2地质储存盆地适宜性进行排序.研究结果表明:阜阳盆地与合肥盆地为优先选择的co2地质储存盆地.评价结果为安徽省初步选址co2地质储存工程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珠江口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可行性分析
盾构法已经在国内外的地下工程中被广泛运用,特别是国外一些著名的海底盾构隧道,如英吉利海峡隧道、日本东京湾海底公路隧道、荷兰westerschelde隧道;国内盾构技术也发展迅速,先后建成上海大连路、复兴东路过江盾构隧道,还有在建的上海翔殷路越江公路隧道、上中路隧道和已经开工建设的武汉、南京、上海长江桥隧工程等。这些海底、江底隧道的修建为盾构隧道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文章首先论述了国内外大直径、高水压、长距离推进等盾构施工关键技术,并结合珠江口海底隧道的建设条件与国内外的施工成功实例,对海底隧道盾构法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
珠江口火力发电厂苦咸水淡化经济性分析
利用珠江口火力发电厂自身取水制水的优势,生产淡水供应附近企业和居民,是节约水资源、促进经济循环发展的模式之一。文章对火力发电厂苦咸水淡化的经济性进行分析与研究,为珠江口火力发电厂苦咸水淡化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西气东输管道通过长江三江口方案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角度,对西气东输管道通过长江三江口方案适宜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方案有利的环境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优化管道过长江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南沙群岛工程地质环境分区与质量评价
南沙群岛海区自然资源丰富,但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繁。随着对该海区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其它海洋工程活动的增加,调查和研究其工程地质环境与质量评价就成为非常必要的前期工作。本文在分析了南沙群岛海区地质构造、活动断裂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海洋水动力环境要素将南沙海区工程地质环境划分为5个区:南部陆架区、西部陆坡区、南沙海槽区、礼乐滩微陆块区、珊瑚礁隆起区,并深入分析了各分区的环境特征。本文还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南沙海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合理,为南沙群岛区域资源开发的规划工作提供工程地质环境背景的支持
南海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反映的甲烷微渗漏作用
研究所用样品由"海洋四号"船于2005年8月在三亚市see方向约150km处采取。xrd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样品普遍存在自生碳酸盐、硫酸盐和草莓状(framboidal)黄铁矿。自生矿物组合和显微结构特征与冷泉沉积物类似,属微生物成因。孔隙水中mg~(2+)、ca~(2+)和硫酸根的浓度均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说明这些组分在成因过程中被消耗。成岩反应过程中的溶解二氧化碳可能来自甲烷的厌氧氧化。样品中硫酸根的消耗主要和硫酸盐矿物沉淀有关,而非硫酸根还原。这意味着造成沉积物中黄铁矿大量沉淀的还原态硫并非来自采样深度,它和甲烷及ba~(2+)一样,均来自地层更深处。
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纪沉积环境与古地下水流模式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东部第三纪沉积环境的分析,认为构造运动控制的海平面升降既影响着同期沉积物的沉积特征,也决定了古地下水流的运动模式,珠江口盆地东部海陆交互式的环境演变,使入渗势与压实势此消彼涨,它们共同影响着第三纪古地下水流模式的变化。
珠江口某特大桥岩土工程勘察重难点分析
通过珠江口某特大桥岩土工程勘察成果及勘察重难点的分析,为类似桥梁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积累工程经验。
珠江口水域锚地防风系船水鼓设计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的开发、利用及主权维护离不开船舶,作为防风系船水鼓是保证锚地船舶在各种风况下安全的重要设施之一。本文论述了水鼓设计计算、选型及校核等全过程,对相近(似)海域的锚地水鼓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云南省文山盆地膨胀土工程地质特征
文山盆地膨胀土由于具有独特的成因,分布位置,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导致其工程地质有其独自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建筑群众被建设在膨胀土地带,其中部分工程因膨胀导致变形和破坏,从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本文就文山盆地膨胀土得工程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云南省文山盆地膨胀土工程地质特征
1前言:文山盆地为一沿北西南东向展布的断陷盆地,宽2.5~5km,长约20km。盘龙河由北曲向南东蜿蜒流过,沿可发育了ⅰ—ⅲ级阶地。盆地四周为岩溶峰丛洼地地貌。地形具中部平坦一边缘缓坡w两侧陡坡(或陡崖)的特点。于ⅲ级阶地后缘至山前的缓坡地带分布有上第三系花权格组(nh)泥灰岩,表层全至强风化成膨胀土。该膨胀土由于具有独特的成测,分布位置,矿物化学成分和物理力学性质,导致其工程地质何其独自的特点。近年来,由于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愈来愈多的建筑群众被建设在膨胀土地带,其中部分工程因膨胀导致变形和破坏,从而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副总监理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