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与云南乡土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一个历史过程,它不但体现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表象,更要在"加强农村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的内涵与精神上赋予实质,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反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利用原有乡土文化所呈现的农村新风貌,才能形成与城市不同民情、不同风俗的景观和特色。因此,保护和利用乡土建筑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条思路,它在很大程度上成其为支撑乡村居民自身构筑美好家园的理念。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1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班级:xx 学号:xxxxxxxx 指导老师:xxx 姓名:xxx 2 关于古建筑匾额、楹联的保护方法 摘要:古建筑是属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遗产,而传统建筑中的匾额、楹联也是古 建筑修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古 建筑中木质文物的保护方法,来阐述古建筑中匾额和楹联的保护措施,并结合次 来寻找更加适宜的方法。 关键词:古建筑、文化遗产、匾额、楹联、修复、保护、损害 1.前言 1.1古建筑的发展历史及保护状况 我国的古建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具有极高的文物、历史和艺术价值,它不 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宝。我国古建筑具有悠久的历 史,但保留下来上千年的古建筑寥寥无几,而西方国家两千年以上的建筑仍有不 少保存完好。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
历史村镇和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与思考——以昆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通过对历史村镇、乡土建筑的普查、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相关保护机制的研究,提出在当前新形势下,规划师如何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保护规划、规划管理者如何采取可实施的管理方法,以解决乡土建筑遗产面临的种种问题,使保护规划和规划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论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对于扬州城市发展具有重 要而深远的意义。当前,扬州在继承与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面临诸 多困境,为此必须找到相应对策,走出困境。 关键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发扬 一、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 扬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名录共有153项(第一批市级名录有104 项,第二批市级名录有49项),其中扬剧、扬州评话、扬州弹词、扬 州清曲、广陵琴派、高邮民歌、扬州剪纸、扬州玉雕、杖头木偶戏、 雕版印刷技艺、扬派盆景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扬州毛笔制作技 艺、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等15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傩舞(跳娘娘)、隋炀帝传说、露筋娘娘传说、 竹西谜语、扬州道情、扬州牙刻、江都漆画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 在历史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交叉路口,文化遗产是个充满魅力而又令人感到沉重的话题。 如何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传承文化遗产,如何既对得起子孙又无愧于祖先,值得每一个 城市和她的人民进行思考和探索。文化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也是明天的希望。 因此,面对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从全 局的、宏观的、战略的和发展的角度来加以思考和分析。 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意义 文化遗产积淀和凝聚着深厚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反映人类过去生存状态、人类的创造力以 及人与环境关系的有力物证,成为城市文明的纪念碑。无法复制的特征又使它们具有不可再 生的唯一性特征,同时也赋予它们一种难得的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价值可以转化为宝贵的文 化资源,对现代城市精神生活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漫谈城市文化建设与保护 的关系 摘要文化具有无比的魅力和生命力,当代一个城市 的文化的意义已不只是几座古房古物,而是一个城市 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广大人民所创造的物质财 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具魅力, 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建设文化需我们加强城市 文明建设做好文化传工作,保护文化需要我们运用正 确的方法使的文化发展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达到和谐与 统一,使文化发展与提高人们的生活相一致。 关键词城市文化文明经济 1我国城市文化现状与分析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祖先 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财富.一座座巍峨的都 城历经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的风霜雨雪依然挺立, 使我们似乎感觉得到它们昔日的风采. 许多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 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 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整体性原则的解析与引申
建筑遗产整体性的概念,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组织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整体性原则的分析和拓展可以提供政策及技术导向,并明确建筑遗产的保护过程和目标,同时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接轨提供一条最为基本的原则。
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在未来建筑学发展中的角色
社会经济文化在不断发展,建筑文化在不断发展,建筑学科的范畴也日益扩大。在纷繁变化的建筑形式下,建筑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如何,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又会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对二者之间关系的考察入手,在剖析未来建筑学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探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在未来建筑学中的角色。
当代建筑学的职责与文化遗产保护
当代建筑学的职责与文化遗产保护
天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会议在漳举行
2009年11月5日,“天津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暨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和天津大学双边会议”在天津大学会议楼隆重举行。天津市政协委员、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万新平教授:天津大学副校长刘东志教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党委书记张玉坤教授以及天津大学社科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且在历史的发展中留下了很多建筑文化遗产,这是古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对古代建筑和文物等进行原貌恢复,展示以及保存,能够将科学技术和艺术两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贸易保护论文文化遗产保护论文
月 no.6vol.11 nov.2010 http://wwwsbseducn1 热点论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原因及对策探析 ???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毛群英 (苏州大学商学院,中国苏州215021) 摘要:本文试图从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贸易保 护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它并不只限于单纯的经济学范畴,只要有国家和政治,只要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贸易保护主义就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必须以正确的姿态来面对贸易保护主义。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现代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7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7324x(2010)06010606 收稿日期:20101
河南省城市建设中乡土建筑文化的应用
城市建设的不同形态表达着不同的文化信息,具有浓郁农耕文化的乡土建筑使得河南省的城市化建设更具识别性和文化性。河南省地域特色的城镇文化,积淀着种种的中原文化特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以康百万庄园为例,通过对空间布局、建筑结构、装饰纹样等方面,分析其在选址、材料、工艺、技法上的特点,归纳出因地制宜、应势而建的科学观和以\"福\"为主的民俗性。而这些宝贵的设计原则契合了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五好\"宜居城市环境建设的定位。
把握新农村建设机遇 积极推进乡土建筑保护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在全国约40万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半数以上分布在村、镇。特别是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大量乡土建筑,不仅反映了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
乡土建筑文化的基本内容与基质特性
乡土建筑文化是乡土社会的载体,真实记录着乡土社会的思想智慧、知识经验、技术艺术、礼俗习惯的现时态与历时态。它的基质存在于乡土社会认同和运用的哲学思想、材料使用的知识智慧以及民间信仰之中。它具有民族性、从“理”性、适应性、随“人”性等特性。解读乡土建筑文化,必须以“人”为本,通过建筑物的“物理形态”,洞见其建造、利用和维护过程中的“事主”、“事件”、“事理”。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平台建设情况表
附件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平台建设情况表 填报单位:填表日期: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级别、批次) 项目保护单位 保护工作平台类别 保护工作平台详细地址 保护工作平台负责人联系电话 已投建设经费 完成建设时间 二、保护工作平台建设情况(已完成的项目后打勾) 有场地 √ 有图文介 绍√ 有传承 人 √ 有相关实 物(或产 品) √ 有音像设备 有展示人员 √ 有学艺 群体 √ 有活动制度 √ 三、平台建设及活动图片 图片一 图片二: 备注:1.各县(区)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照传承基地建设“五个 有”的标准进行自查;2.保护工作平台类别分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传承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户非物质文化生产性保 护示范基地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户⑤非物质文化遗 产展示中心等五类。
居住性历史街区数字化采集与交互展示设计研究——以石库门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为例
随着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加快,对于居住性历史街区的保护性改造不得不提上日程。上海的石库门建筑是典型的居住性历史街区,1998年后街区产权分散化,改造保护的难度加大。发掘石库门的独特文化特质并将其融入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中是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移动式交互展示平台展现出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质,对处于建筑情境中的个体进行交互式体验设计。
谈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土建筑保护与更新问题
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在广袤的乡土中国产生了普遍而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具体规划实例,客观详实地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与乡土建筑更新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首先要明确保留什么,改变什么这一核心问题,从而有效地推进村庄的参与式规划机制,才能最终实现乡村聚落与建筑的有序更新与发展。
民族建筑文化遗产的价值
民族建筑来自于田野,来自于山间,来自于大自然,来自于民族兄弟姐妹的劳动汗水和智慧。它是历史的写照,文化的写照,自然的写照,其价值无限。我们应更好挖掘、研究、保护、传承和利用发展这一人类的宝贵财富,以使人们能享受它的美丽、继承它的文化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功能分区方法研究
对水利风景区进行功能分区,是保护利用水文化遗产的重要方法。文章围绕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的空间格局特征,提出了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开发利用区等四类功能区域划分方法,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参考借鉴。
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水文化遗产是水利风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但由于对水文化遗产重视不够,水利风景区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仍然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现状依旧不容乐观,影响了水利风景区的整体开发和利用。建设应当从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实施监管等方面入手,保护水文化遗产,加大对水利风景区水文化的开发利用。
张谷英大屋乡土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特色研究
张谷英大屋是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本文从建筑形式和建筑文化两个角度对张谷英大屋进行了研究,其建筑形式独特之处主要有:合"中"向心的总体布局、纵横交织的巷道、天井扩展室内空间的功能等;其建筑文化则是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环境观念和反映人与人伦理秩序的建筑观念。
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的生态保护策略思考
乡村建设作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发展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个建设环节,在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水平提升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就现阶段我国的乡村建设而言,在其建设过程中,依然需要面对诸多问题,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传统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的保护问题.基于此,本文对乡村建设与乡土建筑的生态保护策略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中国云南傣族乡土建筑与传统聚落初步研究
从云南傣族传统聚落的形态演变,分析傣族聚落的构成特点,概括傣族聚落的形态特征;从宗教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云南傣族乡土建筑的特色。本文摘自作者主持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遗产中心(whc)资助研究项目“thematicstudyontheethnictraditionalsettlementandvernaculararchitectureofdaipeopleinyunnanprovinceofchinaaswellasthatinvietnam,thailandandlaos”,项目编号4500014241。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化工工程师助理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