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北油田切六区E1+2储层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切六区E1+2储层物性横向差异大,连片分布的砂体在不同部位物性、含油性不同,为一构造背景上的岩性油藏.油水关系分布受断层、砂体形态、物性、岩性等多重因素控制,边界类型多.构造东、北、南以物性边界为主,东南以试油含油水层井为边界,西部以断层为边界,无统一油水界面.采用天然能量方式开发产量递减快,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开采效果差.为改善储层渗透率,提高单井产量,对油藏的部分油井进行压裂改造,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和经济效益.
沙埝油田低渗透储层的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针对江苏沙埝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对沙埝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后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从储层地质条件和压裂施工技术优化两大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评价,提出了适合于沙埝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选井选层地质条件及优化方案并对今后压裂改造的方向提出了新思路。
昆北油田切12区E_3~1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
为解决昆北油田切12区e13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物性以及压汞分析等资料,对该区储层孔隙结构及物性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切12区e13油藏以砾岩沉积为主,粒径较大;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为原生粒间孔隙,其次为裂缝(构造缝)以及各类次生孔隙;压汞实验表明该区孔喉半径砾岩最粗,渗透性最好,根据压汞曲线形态可将孔隙结构分为4种类型:粗喉大孔型(ⅰ)、粗喉小孔型(ⅱ)、细喉大孔型(ⅲ)和细喉小孔型(ⅳ),其中细喉大孔型(ⅲ)、细喉小孔型(ⅳ)在区内最发育;研究区储层物性较差,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但储层孔渗相关性较好,储层物性受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的多重控制。
薄差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在海拉尔油田的应用
海拉尔油田贝中、乌东区块南屯组储层主要以0.5~2.0m的薄差层为主,采用大段合层压裂导致部分层段压不开、压裂效果差。通过实验分析不同岩性岩石力学参数特征,应用复杂岩性储层地应力解释系统,提高不同层段不同岩性地应力解释精度,确定了薄差储层改造合理的细分层标准;采用不动管柱多层细分压裂技术,提高了薄差储层的有效改造程度,增油增注效果明显。
短陂桥矿区煤层气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及其评价
当煤层渗透率很低的时候,为了提高产气量,通常需要对煤层进行渗透性增大技术,本文结合短陂桥煤层气储层压裂改造工程实例,从储层特征入手,科学合理地总结了射孔压裂排采方案等关键工艺技术,并首次实现了在湖南薄煤层、低一特低渗透率条件下煤层气地面抽采成功,意义重大,对该区下一步煤层气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压裂技术在油田低渗透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本文立足于压裂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压裂技术在油田低渗油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发挥压裂技术的有效作用,提高低渗透储层的压裂成效与原油开采率.
安塞油田坪桥油区长6储层压裂改造的地质因素分析
通过运用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及岩石矿物学等知识,结合安塞油田长6储层压裂改造情况,提出了影响压裂成败的储层地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结论,对以后储层改造施工提出意见。
清洁压裂液技术在油田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本文阐述了清洁压裂液技术在油田储层改造中的应用。
葡北油田系统调整改造的整体认识与效果分析
葡北油田2006年开始冷输试验,2008年开始对葡北8#站、10#站进行整体的系统优化调整改造,目前已对葡北8#站、10#站、12#站、9#站、6#站、11#站地区进行了整体的系统优化调整改造。葡北地区共有单管冷输油井427口,占葡北地区11个采油队总井数的35.38%,主要针对葡北油田系统调整改造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改造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在已有的技术及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新技术、新工艺,在葡北6#站地区首次开展二级布站试验,探索高寒地区二级布站的可行性,扩大冷输工艺的应用范围,力求工艺最简化、投资最小化、运行成本最低化。
浅谈压裂改造系统工程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
压裂改造系统工程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稳产为目标,从改造区块的整体出发,以欲压裂并为中心,对其注采系统实施最佳改造措施,使油井压裂后达到较理想的生产状态。阐述了对欲压裂改造油藏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和系统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对弥补油田产量的自然递减、保持原油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浅谈压裂改造系统工程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
压裂改造系统工程是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保持稳产为目标,从改造区块的整体出发,以欲压裂井中心,对其注采系统实施最佳改造措施,使油井压裂后达到较理想的生产状态。阐述了对欲压理解改造油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管理和系统评价的方法。该方法在大庆杏北油田的应用,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对弥补油产量的自然递减、保持原油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储层压裂改造效果评价
针对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以及以往水力加砂压裂的储层改造效果情况,对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后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从储层地质条件和压裂工艺水平两大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合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选井选层地质条件
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效果评价研究
针对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透油藏的地质特征,以及水力加砂压裂的储层改造效果,对低渗储层压裂改造后影响产能的主要因素从储层地质条件和压裂工艺水平两大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适合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低渗透储层改造的选井选层地质条件。
苏北地区低孔渗储层压裂改造工艺技术及效果评价
压裂改造是低渗透和薄层油藏储层改造的最主要工艺技术。本文针对该类储层孔渗性低、层多、层薄、敏感性强的地质特点,对配套的压裂工艺进行大量的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优化了低伤害、低摩阻、低残渣压裂液,筛选出与地层裂缝相适应的支撑剂,摸索出了一整套适合目的油藏的压裂工艺,从压前裂缝模拟到压裂中多种工艺技术的应用直至压后返排技术都进行了优化,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全方位的监督和实时数据采集、分析诊断和后评估,现场应用后取得明显效果,较好地解决了低渗透、薄层油藏的压裂要求,使该类油藏的采油速度得到大幅提高。
莫北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方案设计
莫北油田莫116井区属于低孔低渗储层,需压裂方可投产.通过布井前储层地应力的研究,分析了压裂裂缝的方向,并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与之相匹配的井网方位.在机理模型的基础上,对并排距、裂缝穿透率及裂缝导流能力进行了优化,确定了不同井网类型下最优参数组合方案.最后在区域地质模型上对2井网组合方案下的累计产油量、综合含水率和采出程度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筛选出最终目的工区的最优井网与裂缝组合方案为与裂缝垂直的五点排状注水井网,井排距为350m×200m,油井的穿透率为0.8,水井穿透率为0.4,裂缝导流能力50μm2·cm.
吉林探区伊通莫里青油田压裂改造技术
针对伊通地区莫里青油田复杂敏感性储层的压裂改造难点,应用了中高温水基延迟交联压裂液体系技术、优化设计技术以及多级阶梯注入支撑剂技术、降低施工压力技术、储层保护措施技术等一大批配套的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现场应用效果显著。
WJ油田油层改造效果分析评价
wj油田属复杂断块油气田,受断块构造的制约,各区块注采井网较差,大部分油井处于单向,两向受效状态,平面调整难度较大,通过调水,酸化,油井转注,封堵高含水层等综合措施,已不能完全有效地改善王集油田注采开发效果.2009年开始实验性的使用压裂,油层改造,挤压充填工艺来解决日益增加的平面矛盾,改善油层井网,提高采收率.
特低渗油田水力压裂效果与参数设计
确定合理的水力压裂参数是压裂设计的难点和重点,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压裂设计有不同的要求,本文根据双河油田的压裂资料,重点分析了油层物性、压裂方式、排量、加砂强度和射开程度等对油井产能的影响,同时给出油层厚度与产量、压裂排量与裂缝高度的定量关系以及加砂强度与采油强度的定性关系。
FM油田污水系统生化改造与效果评价
分析了fm油田水处理系统存在问题,并根据水性分析,确定了该系统采用活性污泥法+膜处理水处理工艺。应用生化技术后,fm水处理站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通过一年的监测,发现水处理系统运行稳定,达到了a2级指标要求;同时整个fm区块注水压力平均下降2mpa,年节省清水、药剂、电费等费用达86.8万元。
清洁压裂液压裂工艺技术在桐西地区储层压裂改造中的应用
桐西地区储层属于中孔低渗储层,前期压裂所用压裂液的残渣含量较高,破胶液与原油存在乳化现象,对储层造成二次伤害大。岩石力学和支撑剂嵌入试验表明,桐西地区总体岩石塑性较强,支撑剂嵌入严重,导致裂缝导流能力损失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的压裂改造增油效果,采用了清洁压裂液压裂工艺技术,该压裂液体系返排率高、残渣含量少、防膨效果好,有利于减少裂缝导流能力损失。2006年该技术现场应用9口井,全部自喷投产,取得了显著的增油效果,为桐西地区今后压裂改造提供了技术支撑。
探讨油田压裂车组控制系统的优化改造
水力压裂技术是用来提升开发水平井效益的一项技术,尤其是在渗透率低的油藏,水力压裂技术应用的效益更为明显,所以近年来,该技术经过不断的实验实践和研究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与生产等相关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国内油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应用。国内油田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引进、目前还在广泛应用的hq-2000型的压裂车组,其控制系统已经渐渐跟不上油田生产发展的要求。文章通过深入的探讨,提出几点优化压裂车组控制系统的改进措施。
梨树凹区块低渗透储层压裂改造技术及应用
梨树凹鼻状构造位于泌阳凹陷南部陡坡带东段,部分储层受沉积和近物源影响,岩心观察发现,微裂缝多发育在含砾砂岩、透镜体和小型揉皱构造中,表明该区块储层为双重介质低渗透储层。针对这种情况,开展了净压力控制、高粘压裂液体系和多级段塞降滤为主的压裂改造优化技术研究。现场应用该技术效果显著,这为该区块的储量升级和含油连片提供了技术支撑。
低渗油田有效储层划分及改造探讨
低渗透石油储量现在已经成为产能建设和油田中一个极为关注的问题,有效储层划分是低渗透油田开发的重要环节,其划分方法众多,各有利弊.本文主要是从低渗油田有效储层划分和识别的现状出发,对改造造成的危害和保护措施进行探讨.
DG难采油田储层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dg油田y21区块储层需要通过压裂改造才能获得工业油流。针对该类储层,为提高储层改造规模和施工成功率,开展了整体压裂技术研究,整体压裂技术就是结合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井网,借助水力裂缝、油藏和经济模型,使它们达到最佳的优化组合,以保证油藏经整体压裂之后能够获得最大的开发和经济效益。
高青油田低渗储层酸化改造研究及增产效果
根据碎屑颗粒的接触关系、填隙物类型和分布状态特征,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为4大类10小类,高青油田高54块低渗滩坝砂储层属于"半充填型"储层,蒙脱石和碳酸盐胶结物是储层伤害的两大类矿物,蒙脱石矿物遇水膨胀造成强水敏,方解石和白云石矿物产生中等土酸酸敏。在岩石学特征分析基础上,根据岩心酸化驱替实验,敏感矿物分析和酸溶模拟实验结果,制定了高54块的酸化改造方案,该方案实施后使已停产油井高54-x4井低渗透油层重新获得产能,达到了增油增效的目的。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消防主管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