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化液刺激排痰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呼吸机气道湿化法在机械通气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气道湿化法,试验组采用常规气道湿化法+湿化液刺激排痰法,比较两组患者吸痰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痰液黏稠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化液刺激排痰法配合常规气道湿化法,在改善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效果方面具有良好的辅助疗效。
振动排痰机在机械通气病人排痰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机在机械通气病人排痰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0年1月至8月icu病房住院治疗的7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8例和b组38例,a组进行机械振动排痰,b组进行人工叩击排痰,比较两种不同方法的的排痰效果.结果:应用振动排痰a组明显优于手扣排痰b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振动排痰机排痰机设计合理,操作简单、具有独特的低频振动、深穿透性、扣振结合等特点,可快速有效的排除患者细小支气管中的痰液,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不同声门下吸引的效果。方法:选择icu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根据患者入住icu的时间顺序编号,按单双号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加间断冲洗的方法,b组采用间断吸引加持续冲洗的方法,对两组患者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等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两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隐血试验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vap总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icu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声门下持续负压吸引加间断冲洗,不仅可以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呼吸过滤器在无创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呼吸过滤器(breathingfilter,bf)在无创机械通气中应用的安全性、必要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首先选取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30例患者,在bf分别使用24h、48h后,在过滤膜两侧采样并进行细菌检测以评价滤菌效果;再将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进行无创机械通气的45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未使用bf)、b组(使用bf且每24小时更换)、c组(使用bf且每48h更换),比较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无创机械通气时间、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感染率、疾病转归以及舒适度。结果:bf使用24h、48h后的过滤膜呼吸机侧(p=0.480)、患者侧(p=0.480)细菌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icu住院时间[a组(10.604±9.354)d,b组(8.319±5.077)d,c组(9.793±6.807)d,p=0.113]、无创机械通气时间[a组(6.712±5.414)d,b组(6.418±3.996)d,c组(6.980±5.225)d,p=0.599]、hap感染率(a组4.76%,b组3.47%,c组4.11%,p=0.858)以及疾病转归(好转率、死亡率以及放弃治疗后死亡率分别为a组74.8%、16.3%、7.4%,b组74.3%、12.5%、9.7%,c组80.8%、15.7%、2.0%,p=0.0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c两组患者与a组患者舒适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5.99±1.37,b组7.35±1.21,c组7.30±1.20,p=0.000)。结论:bf在无创机械通气中使用48h后亦具有良好的细菌滤过功能;使用bf对无创机械通气患者的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hap感染率、预后等无影响,但能增加患者舒适度,建议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可使用,使用时可每48小时更换1次,不必每天更换。
微量泵联合三通气道湿化法在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长期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应用不同气道湿化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70例因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术后病情稳定可以脱机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采用0.45%盐水作为气道湿化液。观察组采用微量泵联合三通持续泵入方法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微量泵持续泵入方法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痰液湿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痰液湿化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对血氧饱和度有影响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微量泵联合三通持续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普通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并发症少,减轻了患者痛苦,且取材方便,操作简单。
重症机械通气患者成功撤机的护理观察
总结了长期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成功脱机的方法与护理。主要方法包括针对不同患者采用呼吸肌功能锻炼、肺复张治疗、营养支持、心理护理、有效管理呼吸道、严密监测动脉血气结果等方法,给予患者间断脱机、肺部体疗、呼吸皮囊膨肺等方式,选择最佳脱机时间。认为长期使用呼吸机的重症患者,对呼吸机容易产生强烈依赖,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呼吸机的操作,了解撤机指征,对呼吸道进行专业与有效的护理管理,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营养支持,是保障重症患者成功脱机、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颅脑疾病伴机械通气的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分为撤机容易组(33例)和撤机困难组(8例),分析影响撤机的因素.结果:容易组撤机前的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困难组[乳酸:(0.9±0.4)mmol/lvs(1.4±0.4)mmol/l,p=0.022;机械通气时间:(5.6±5.6)dvs(13.5±9.2)d,p=0.003],而撤机前的gcs评分、合并咳嗽反射的患者构成比明显高于困难组[gcs评分:(9.3±1.9)分vs(7.5±1.9)分,p=0.024;咳嗽反射:90.9%vs50%,p=0.025].良好的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负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的or值=0.032,p=0.041).结论:乳酸水平、机械通气时间、撤机时的gcs评分、咳嗽反射是颅脑疾病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影响因素,而良好的咳嗽反射是独立影响因素.
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危重症患者的护理体会
目的观察危重症患者应用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时的护理效果,探讨护理体会.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危重症患者57例,均给予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结果57例危重症患者使用机械呼吸机平均(5.6±2.4)d,均成功脱机转至普通病房,无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经测定患者血气分析可知,治疗及护理后,患者血压分压(62.9±2.2)mmhg,血二氧化碳分压(72.8±1.1)mm-hg,ph值(7.4±0.1).结论危重症患者机械呼吸机通气治疗期间,通过护理干预的实施可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昏迷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5例的昏迷患者,入院后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放置口咽通气管,改善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结果:65例患者使用后通气功能迅速得到了改善,使用前后相比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救昏迷患者放置口咽通气管可以保持气道通畅,缓解缺氧症状,是一种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普遍推广使用。
声门下吸引不同间隔时间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通过声门下吸引不同吸引间隔时间对预防vap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比较,探讨出最佳吸引间隔时间.方法选2016年3月~2016年10月入住江苏省人民医院icu和eicu需要有创机械通气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将患者按照间歇声门下吸引间隔时间不同每2、3、4h行声门下吸引随机分为a、b、c三组.记录三组声门下引流量、vap发生情况、不同吸引间隔时间相应的并发症等.结果经过一系列的统计和分析,三组vap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气囊气道黏膜上可肉眼见其出血,气道粘膜潜血实验阳性率发生高于其他两组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每次发生刺激呛咳的次数明显多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声门下分泌物量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发生堵管次数大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隔3h在行声门下进行吸引,可较好的减少气囊上滞留物,使气囊上气道黏膜能够充分的休息,缓解负压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减少刺激呛咳.护理人员能够较好的提供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时间和医疗资源,降低对患者的刺激,提高舒适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环境温度对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对于主动型湿化器湿化效能及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根据湿化器类型(mr410、mr730)、环境温度的高低(26~28℃、18~20℃)将应用呼吸机治疗的患者分为四组,比较各组间患者痰液的性状、排痰效果和清理呼吸道的时间。结果应用mr41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低可导致患者的痰液相对黏稠;应用mr730型湿化器时,环境温度高可导致导致患者痰液黏稠。结论机械通气时,环境温度的高低分别对两种主动型湿化器的湿化效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对呼吸道湿化效果产生不同影响。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排痰护理改良方法
呼吸衰竭是常见的呼吸内科急重症,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采取有效治疗及护理措施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1].机械通气可有效促进呼吸衰竭患者肺通气和肺换气功能改善[2-3].但在辅助呼吸过程中面罩的通气量及使用增加,将导致痰液干燥,加重气流受限,故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实施必要的排痰护理显得尤为重要[4].本研究为探讨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排痰护理改良方法,对本院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电热恒温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电热恒温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气管切开非机械通气患者按住院日期单双号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间歇滴注湿化气道,观察组采用电热恒温湿化法提高吸入气体的温湿度。两组持续气道湿化2周,比较两纽气道湿化的效果。结果观察组刺激性咳嗽和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但两组气道湿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电热恒温湿化法进行气道湿化提高了气道管理质量,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改良密闭式吸痰冲洗方式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密闭式吸痰冲洗装置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科使用密闭式吸痰的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滴注式冲洗,对照组采用手推式冲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在冲洗过程中有无呛咳反应,冲洗前后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结果:冲洗过程中实验组患者发生呛咳反应的机率低于对照组,冲洗前后实验组hr和spo2的变化小于对照组hr和spo2的变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的不同冲洗方式对机械通气患者安全具有差异性,使用滴注式冲洗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研究。
吸痰三通管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需要经常吸痰,习惯的做法是吸痰前分离呼吸机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的连接,吸痰后再重新接上呼吸机,操作极为不便、易污染、间断呼吸时间长.因此,我们总结了临床经验,采取了一种新的配件--吸痰三通管,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机械通气患者鼻饲饮食返流的护理
目的:分析专项护理对行鼻饲的机械通气(mv)患者饮食返流的预防效果.方法:将我院68例mv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4例,予mv专项护理)、对照组(34例,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mv时间无差异统计意义(p>0.05),机械通气期间,干预组的饮食返流率为11.8%(4/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3%(12/34)(p<0.05);此外,干预组的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机械通气中可能造成饮食返流的相关隐患,在护理过程中注意合理调节体位、改进置管方法及鼻饲方式,准确掌握吸痰时机,可有效预防mv所致鼻饲返流的发生.
密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应用观察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近年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90例,根据吸痰方法分为开放组42例(开放式气管吸痰)和密闭组48例(密闭式气管吸痰),比较2组心率、呼吸、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情况。结果密闭组吸痰过程中及吸痰后30s的spo2、心率及呼吸状况均明显低于同期开放组,处于正常水平。密闭组vap发生率14.6%及发生时间(7.6±2.3)d分别明显低于、晚于开放组的45.2%,(4.3±2.0)d。结论ards机械通气患者进行密闭式吸痰,能够保证患者身体指征处于正常水平,降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
普通病房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护理
目的:探讨普通病房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前及通气后第3天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气分析指标及给予的护理措施.结果:42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有创机械通气17例,无创机械通气25例,无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发生.机械通气治疗及护理后第3天有创组与无创组患者hr、rr及血气分析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hr、rr、paco2明显降低,pao2、sao2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病房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疗效均满意,临床护士应严密监护患者病情变化及提供专业、个性化的护理,才能减少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抢救的成功率.
纤支镜在AECOPD序贯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机械通气患者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年3月~2018年9月本院接收11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6例。分别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机械通气序贯撤机治疗(观察组)、常规机械通气序贯撤机治疗(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变化情况、临床治疗基本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fvc、fev_1、pao_2、paco_2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fvc、fev_1、pao_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aco_2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3)观察组患者有创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4)观察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再上机率均低于对照组,撤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序贯机械通气患者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治疗后肺功能及血气指标得到显著改善,极大的缩短了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减少了vap发生的几率,提高了撤机成功的几率,值得推广使用。
工程机械排气引射管优化设计
本文论述了排气引射管的各阶固有频率和模态振型计算方法.建立了某款工程机械排气引射管的声学计算模型,计算了其固有频率并分析了引起共鸣的原因,开展了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排气引射管的一阶固有频率与排气脉冲频率基本符合,存在共鸣现象,使排气噪声增加,改变引射管长度对引射管声腔一阶固有频率的影响较增大直径效果明显;通过优化设计使排气与引射管的共鸣转速在1300rpm附近,削减了共鸣对排气噪声的影响,缩短了引射管减轻了振动.为工程机械排气排气引射管优化设计提供了一定基础.
呼吸过滤器在机械通气中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呼吸过滤器的分类、结构、工作原理的介绍,阐述了呼吸过滤器在机械通气中的加温、加湿和过滤细菌的作用,反映了呼吸过滤器的应用在降低呼吸回路微生物污染、减少院内感染方面的意义。
口咽通气管在猝死心脏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口咽通气管是一种非气管导管性通气管道,是一种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不需要特殊器械并能在数秒钟内迅速获得有效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我科对2001年以来收治的15例心脏猝死的患者使用了口咽通气管,在维持有效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使用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1年至今,我科对15例心脏猝死患者抢救时放置了口咽
口咽通气管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观察探讨一次性口咽通气管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其临床应用体会及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急诊、120科2010年12月至今85例使用口咽通气管的患者,对其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现已成功放置一次性口咽通气管辅助吸痰及通气共计85例次,85例患者的置管成功率为100%,其中各种原因致深昏迷33例次,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心跳骤停24例次,其他因素致呼吸困难、窒息28例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口咽通气管治疗前及治疗后4h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口咽通气管抢救急诊危重患者效果理想,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节省急救人员的体力,降低医疗成本,减少抢救过程中患者的口腔、咽喉软组织的损伤,促进患者舒适,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昏迷患者护理中有推广价值。
工业PC在节能灯灯管排气中的应用
0引言节能灯长排车通电分解工艺,是节能灯灯管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难度大的一个环节。传统的排气工艺,完全依靠排气人员对灯管发光情况及真空状况的观察,通过手工控制电量进行通电分解。这种方法严重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灯管的合格率不高,一致性差。厦门文...
鼻咽通气管在神经外科通气障碍患者应用中的护理研究
鼻咽通气道,也称鼻咽通气管,是一种简易方便的声门外通气装置,用于解除上呼吸道梗阻,保持气道通畅,目前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应用广泛~([1])。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神经外科收治患者总计1080例,其中出现通气功能障碍、血氧饱和度下降者共169例。患者中使用一次性鼻咽通气管89例,颅脑损伤57例,脑出血术后26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暖通弱点电气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