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泥岩制备轻质高强球形陶粒试验研究
研究了利用红泥岩烧制轻质陶粒的制备工艺 ;分析检测了红泥岩陶粒的物理性能和孔隙结构 ,并对红泥岩的烧胀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利用单组分红泥岩可烧制容重等级为 90 0的高强陶粒 ,掺少量有机废料作发泡剂 ,则可烧制出轻质高强红泥岩陶粒
轻质高强陶粒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基于"以最低表观密度达到设计强度"的目的,本文将砂浆视为一相,粗轻骨料视为一相,"砂浆相"主要提供强度,"粗轻骨料相"主要起填充和"轻质"的作用。将"砂浆相"和"粗轻骨料相"按不同比例复合,得到不同表观密度的轻骨料混凝土,测量轻骨料混凝土的28天强度和实际表观密度,绘制"28天强度—表观密度"曲线,得出满足"以最低表观密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的cl35轻质高强混凝土的最佳配比。配置出表观密度为1550kg/m3,28天抗压强度为38.7mpa的轻质高强混凝土。
非金属矿物制备轻质高强陶粒的试验研究
以珍珠岩尾矿、高岭土、膨润土和废玻璃为主要原料,添加一定量发泡剂制备陶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烧成工艺对陶粒产品性能的影响,探索出制备轻质高强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成型后的陶粒在450℃预热15min、1200℃焙烧8min时综合性能最好,产品可直接用于建筑轻集料。
陶粒轻质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基于普通原材料和工业废渣,通过正交试验和普通成型工艺配制出抗压强度超过50mpa、表观密度1950kg/m3的轻质高强混凝土材料,并给出优选配比方案,归纳出轻质高强混凝土强度、强质比与胶水比的经验公式。
核壳型轻质高强免烧陶粒的制备及抗震性分析
核壳型免烧陶粒由eps珠粒包裹而成,密度小、强度高,具备生产高强抗震混凝土所用粗集料的性能。核壳陶粒表面大量的微孔隙和本身的核壳结构,决定了该陶粒具有的低的弹性模量,所以地震中可以吸收较大的冲击能量,减少了建筑物的开裂。另外,该陶粒具有低的导热能力,以此生产的墙材具备自保温墙体材料节能特征。陶粒混凝土建筑工程造价可降低10%,减少材料运输重量30%~40%,核壳型免烧陶粒综合效益显著。
利用陶粒和玻璃微珠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的研究
在坍落度保持一定的条件下,采用玻璃微珠和陶粒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研究了陶粒、玻璃微珠、减水剂的掺量对混凝土水灰比、表观密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陶粒、玻璃微珠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水灰比提高,表观密度和强度降低;随减水剂掺量的增加,混凝土水灰比降低,表观密度和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减水剂最佳掺量为1.5%;玻璃微珠与陶粒在混凝土内部分布均匀,无离析分层现象。通过试验确定配制轻质高强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方法,制备出强度63.4mpa,表观密度1770kg/m3,比强度1.328的轻质高强混凝土。
污泥作为添加剂制备轻质陶粒的试验研究
干污泥作为原料之一制作陶粒是一种有效的污泥处置方法.试验中选用干污泥、粘土和粘结剂作为主要原料,得到了制备陶粒最佳成分配比和最佳工艺条件是污泥添加量为100%(与粘土质量比)、粘结剂添加量为20%(与粘土质量比)、烧成温度为950℃、保温时间为20min;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是松散容重为519kg/m3,颗粒表观密度为1110kg/m3,吸水率为19.6%,空隙率为53.2%.并讨论了原料在烧制过程中的作用、孔隙形成机制和固相反应机理,同时对陶粒进行了物相组成(xrd)和化学成分(xrf)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污泥作为添加剂,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制备出性能优良的陶粒.
活化红泥岩制备红色水泥的研究
介绍利用活化红泥岩制备红色水泥的研究。进行红泥岩的热活化试验,对红泥岩红色水泥的色度、色彩稳定性及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试验结果表明,红泥岩的适宜煅烧温度大约为900℃,用活化红泥岩制备的红色水泥颜色鲜艳、抗盐析、耐老化,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
轻质高性能泥岩陶粒混凝土的研究
介绍利用泥岩陶粒作为骨料,掺入一定比列的掺和料和外加剂,配制不同容重、不同强度级别轻质高性能混凝土的试验。试验说明,利用泥岩陶粒可以配制容重1600kg/m3,强度42mpa;容重1800kg/m3,48mpa;容重2000kg/m3,65mpa的轻质高性能混凝土。
废日用陶瓷等固体废物制备高强轻质陶粒的研究
探讨并分析了利用废日用陶瓷、珍珠岩尾矿和赤泥等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材料以及煤粉和磁铁矿粉作造孔剂研制高强轻质骨料。研究表明,所研制的陶粒具有高强、轻质、低吸水率的特点,比筒压强度可达8.05×10-3mpa·m3/kg,吸水率仅为6.3%,大大低于国家标准15%的要求,为废日用陶瓷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高岭土尾矿—煤矸石—粉煤灰烧制轻质高强陶粒的研究
以龙岩地区高岭土尾矿、煤矸石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制备出性能优异、符合gb/t17431.1—2010标准指标要求的轻质高强陶粒。试验表明,粉煤灰掺量的增加有助于降低烧成温度,但过量的粉煤灰会影响陶粒的性能。这项研究为高岭土尾矿及煤矸石的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低成本大流动度轻质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研究 (2)
低成本大流动度轻质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研究 (2)
低成本大流动度轻质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研究
低成本大流动度轻质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研究
低成本大流动度轻质高强页岩陶粒混凝土研究
基于页岩轻质陶粒与普通混凝土材料,采用体积法设计配合比,以低成本为目标配制大流动度、轻质高强混凝土。利用水胶比,陶粒、砂及浆体三者比例调控试体坍落度、表观密度与强度。可筛选出满足大流动度的轻质高强混凝土,通过对比实验,得到28d抗压强度超过60mpa,表观密度为2025kg/m3的陶粒混凝土。
水处理滤料——球形轻质陶粒的研制
以天然陶土为主要原料,掺加适量的化工原料,可以生产出一种较理想的水处理滤料———球形轻质陶粒。用于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表明,这种滤料具有很高的处理效率。强度大、孔隙率大、比表面积大、化学稳定性好、生物附着力强、挂膜性能良好、水流流态好、反冲洗容易进行
赤泥轻质陶粒烧结温度的试验研究
以赤泥、粉煤灰、膨润土为主要原料,掺加一定量的成孔剂和助溶剂,通过烧结工艺制备赤泥轻质陶粒。研究烧结温度对赤泥陶粒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赤泥轻质陶粒破坏断口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并初步探讨其烧结机理。结果表明:最佳烧结温度为1150℃,最佳试样的表观密度为724kg/m3,堆积密度为574kg/m3,筒压强度为3.5mpa,吸水率为8.6%。
海泥陶粒制备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泥用量、粉煤灰用量、体积砂率等因素对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强度、密度和工作性的影响规律.给出了利用700级海泥陶粒制备高强高性能轻集料混凝土的适宜配合比:水泥用量为385kg/m3~450kg/m3,ⅱ级粉煤灰用量为125kg/m3~150kg/m3,体积砂率为35%,外加剂为胶凝材料的1.5%,水约150kg/m3~160kg/m3.该混凝土的密度等级为1800级,28d强度可达45mpa~50mpa,快速冻融循环可超过300次,rcm法测得的氯离子扩散系数仅为8.95×10-12m2/s~7.73×10-12m2/s,且工作性较好,基本克服了陶粒的上浮问题.
钨尾砂轻质陶粒的制备研究
利用某钨矿尾砂库的尾砂以及红色粘土、燃煤炉渣和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研究制备了一种多孔轻质陶粒,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制备陶粒的参数,包括原料配比、焙烧过程、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
黄金尾矿制备轻质高强陶粒的工艺研究
以黄金尾矿分选长石后剩余的尾矿为主要原料,添加膨润土、煤粉制备了轻质高强陶粒.在黄金尾矿和膨润土比例为7:3时,采用正交法探讨了煤粉添加量和烧结制度对陶粒堆积密度、吸水率和颗粒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煤粉的最佳添加量为3%,最优工艺参数为:预热温度400℃,预热时间30min,焙烧温度1100℃,焙烧时间50min.在该条件下制备高性能陶粒的堆积密度为803kg·m-3,表观密度为1795kg·m-3,吸水率为0.24%,颗粒强度为16.59mpa.
利用红泥岩制备彩色硅酸盐水泥研究
利用xrd、dta及色度分析研究了江西红泥岩的热活化效果、火山灰活性以及活化红泥岩彩色硅酸盐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利用活化红泥岩制备的彩色硅酸盐水泥色彩鲜艳、稳定,力学性能优良,并可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高强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
以粉煤灰陶粒、砂为粗、细骨料,水泥为胶凝材料,添加其他辅料,配制出干表观密度在1950kg/m3,28d抗压强度cl60以上的高强轻骨料混凝土,通过试验,探讨了水胶比与混凝土干表观密度、坍落度及抗压强度的关系,并对粉煤灰陶粒混凝土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强页岩陶粒配制沥青陶粒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高强页岩陶粒配制沥青陶粒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装饰机电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