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落叶松低质低效人工林改造示范技术应用
通过近5年对河北省木兰林管局龙头山林场道坝梁华北落叶松低质低效人工林改造示范技术研究,探索应用可行的恢复手段,对退化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进行科学经营,转变经营思路,减少皆伐改造。按照近自然育林法则,采取围栏封禁、开窗引灌、群团状择伐、带状皆伐、人工补造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一系列科学经营措施,改善森林的生态环境及森林自我恢复能力,提高林地、林木生产力,努力打造健康、优质、高效的复层、混交、异龄林,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
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混交改造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
[目的]研究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的不同混交经营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的影响,为落叶松人工林混交经营及可持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冀北山地落叶松人工纯林(ck)及其与白桦的幼龄同龄株间混交林(m1)和异龄带状混交林(m2)为对象,于2013年5,7,9月用手拣法和tullgren漏斗分离法调查土壤动物群落,并依据食性将其划分为腐食性、肉食性、植食性与杂食性4个功能群;分析2种混交模式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功能群组成的影响差异.[结果]共获得土壤动物70类49106头,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0类2802头,蚁科、象甲科幼虫和长角亚目幼虫为优势类群;中小型土壤动物33类46304头,蜱螨目与弹尾目占绝对优势.混交经营6年后,m2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显著,其中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与平均密度均显著高于ck(p<0.05),中小型土壤动物类群数显著高于m1(p<0.05);混交改造模式、时间和土层对土壤动物类群数的影响显著(p<0.05),对平均密度的影响较小.混交经营后,土壤动物群落的各多样性指数提高,其中m1中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性指数(j)均显著高于ck(p<0.05);密度-类群指数(dg)在不同混交模式间表现出极显著差异(p<0.01).腐食性土壤动物平均密度在4个功能群中所占比例最高;m2内的腐食性、肉食性与植食性土壤动物类群数均显著高于ck(p<0.05).冗余度分析(rda)显示,凋落物层土壤动物分布受凋落物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48);土壤层土壤动物分布则受土壤有机碳含量(p=0.006)、全氮含量(p=0.02)和土壤密度(p=0.044)影响显著.[结论]冀北山地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与白桦混交经营后,通过改变凋落物的组成、数量及土壤理化性质,可改善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多样性,6年的短期异龄混交改造使林内土壤动物显示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
间伐强度对落叶松人工林建筑材材质的影响
通过间伐强度对人工林长白落叶松(larixolgensis)建筑材材质进行系统测定、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间伐强度对建筑材材质有很大的影响,落叶松的晚材率、生长轮密度、差异干缩、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冲击韧性差异显著;生长轮宽度差异不显著。采用综合坐标法,对不同初植密度的林分建筑材材质进行评定,其优劣顺序为2.0m×2.0m,2.5m×2.5m,3.0m×3.0m,1.5m×2.0m。
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一元立木材积模型研究
在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中,建立胸径与树高相关关系,应用形数法、一元材积公式法和二元材积公式法分别建立了6种立木材积模型,经材积系统偏差分析和材积误差分析后,从中筛选出v模ⅴ=0.012067-0.003397d+0.000582d2作为该林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一元立木材积模型,其误差为1.4090%。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建筑材林分经营模型微机系统
在全林分生长模型析基础上,用visualbasic(vb)语言建立了长白落叶松建筑材料分经营模型微机系统。由参数设置、生长模拟,图形显示,打印数表和模式报告5部分构成。根据功能设计。每一部分被划分若干模块。系统优化采用动态规划方法。经济分析随生长模拟同时完成。
人工林落叶松板材的真空干燥工艺
探讨2种真空压力下,不同初始介质温度时,落叶松板材的干燥规律。结果表明:真空干燥工艺有效提高了落叶松的干燥速率。初始介质温度和真空压力均对干燥速率有显著影响;同一真空压力下,干燥速度随温度提高而加快;分段干燥速率随介质温度的升高呈递减趋势;间隙式真空干燥工艺减小了试材厚度上含水率偏差。
人工林日本落叶松和日本花柏木材的材性研究
研究人工林日本落叶松(larixkaempferi)和日本花柏(chamaecyparispisifera)木材的部分物理力学性质和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人工林日本落叶松比日本花柏木材的弦径干缩差异大,均属中等,日本花柏比日本落叶松木材尺寸相对稳定;日本落叶松比日本花柏木材的干缩率大,日本花柏比日本落叶松木材干燥质量好;日本落叶松比日本花柏木材的顺纹抗压强度大;两种木材的树脂含量低,对干燥过程的影响不大。
人工林落叶松木材生长轮密度时间序列分析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分析了人工林落叶松木材生长轮密度的变异规律,并选择建模方法和模型参数估计,建立了变异规律模型和预测模型,经过残差分析表明:短期预测值与实测值非常吻合;长期预测值与实测值存在差异,但实测值仍在可信区间内。
低质人工林改造研究
由于林地劣化或遭受天然灾害等,致使人工林经营区林分次生林化,降低生产力,亟需复育建造以符人工林经营目标。以生长不佳之人工林,实行列整理伐改善林相,并逐步更新建造为复层林,探究复层林营造方式对林分组成结构、栽植苗木、微环境的影响。试验林分包含整理伐带与保留带各20m(a区)、整理带8m与保留带10m(b区),整理伐对象主要为下层灌木及形质不良之林木,于整理伐带林地进行更新建造。伐后选用经济树种无患子、乌心石、台湾肖楠栽植造林,进行孔隙环境之生长适应比较。经整理伐2a后之林分结构调查结果表明:林分整理伐虽可促进留存林木的生长,但林木易受风害;林分受光量因整理伐带宽及地形影响于日域间变化大,a区平均受光量高于b区,且b区于整理伐2a后已渐回复林冠覆盖;a区更新苗木之存活率略高于b区,但无显著差异;无患子之存活率(87%以上)显著高于乌心石、台湾肖楠(约50%)。无患子及乌心石由于环境与生物为害,苗木死亡率变化随季节而有所变动,台湾肖楠则受初栽之苗木质量较差影响。各树种苗木之苗高及基径生长均以a区为佳,树种间以无患子苗高生长最快;以苗木健壮指数(高径比)表现,小孔隙之b区苗木形质均成细长形。2种林冠孔隙环境3树种苗木经栽植2a之生长表现,小空隙之b区较不利于栽植苗木生长,建议整理伐带宽大于林分树高。未来进行带状之复层林营造时,行列整理伐带宽应大于原林分树高形成较大之林冠孔隙,较有利于栽植苗木更新成长;并建议采用优质大苗,但更新阶段之苗木易受环境及周遭野生动物啃食等危害,建议加强初期之抚育管理。
北沟林场精品流域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研究
通过对北沟林场精品流域区华北落叶松林分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树种组成复杂程度上,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而且落阔混交林的树种组成比纯林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稳定,在空间利用上也更加充分;在水平结构上,各树种直径大小分布均匀程度比较:落阔混交林大于华北落叶松纯林;在垂直结构上,落阔混交林有分层现象,但差异不明显,而华北落叶松纯林无明显分层。
低效低质人工林优化改造后林下植被多样性研究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经过人工优化改造的陕西吴起县城周边的低效低质林,选取了其中的11种改造模式(即人工林林分)及1块天然次生林,进行了林下植被多样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2个样地共调查到55种植物,各样地林下植物种有11-23种;阿尔泰狗娃花(altaicus(willd.)novopokr.)、达呼里胡枝子(davurica(laxm.)schindl.)、赖草(secalinus(georgi)tzvel.)、针茅(capillatalinn.)、毛连蒿(vestitawall.exbess.)和委陵菜(chinensisser.)是最常见的种,而赖草、毛连蒿、达呼里胡枝子、华北米蒿(giraldiipamp.)、茵陈蒿(capillaristhunb.)、艾蒿(lavandulaefoliadc.)是改造后人工林林下重要值最大的优势种,植物偶见种也较多;不同样地林下植物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物种多样性指数gleason指数和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simpsom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与前两者相反,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分析表明: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较之天然林要差,其多样性受人工林林分密度、林龄及林分组成等影响。
落叶松防火林带更新复壮技术的研究
针对黑龙江省森林防火的现状,结合落叶松自身的理化性质和抗火阻火特性,采用调查分析、模拟试验等方法,对落叶松防火林带的郁闭度、枝叶含水率、地表可燃物含水率、地表可燃物载量四项阻火性能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落叶松防火林带的更新时间及其更新措施。
落叶松锯材干燥
多了解地板的专业知识,会对采购原料和如何生产半成品会大有好处。 1.坯料一定要严格的蒸汽烘干,并要进行多次的喷蒸,这样会有效降低木材的 应力 2.烘干完毕养生非常重要,只有充分养生才可刨光;反之,刨光后还会出现瓦 楞,变形等现象。 3.考虑到京沪地区平衡含水率差异比较大,烘干含水率一定要控制在8-10℃、 最好是8℃;这是因为北京地区比较干燥,8℃的木地板含水率,能避免因木 地板含水率过高而导致木地板收缩拔缝甚至开裂。而在上海地区气候较为湿 润,8℃含水率就会偏低,所以我们在上海必须再进行自然回潮养生,待其含 水率接近当地平衡含水率后方可加工至成品,这样基本能避免日后因木地板 含水率过低,吸潮后而引起木地板瓦面变形,严重则甚至把漆面拉开。 4.由于落叶松易开裂,刨光后一定要严格挑选,开裂坚决筛出去。活结,死结 等板面标准可参考《实木地板块》国家标准里合格品的要求。 注:
落叶松板材的酸性脱脂技术
用新研制的酸性脱脂液对速生人工林落叶松板材进行低温低浴比汽蒸处理,处理后,板材保持了新鲜材材色,力学性能下降也不明显,可作室内装饰和实木家具等用材。
低质低产人工林的成因和改造方法
分析了低质低产人工林的形成原因,主要是违背适地适树的原则,树种组成不合理,良种化水平不高,种苗质量低,抚育管理不善,造林密度偏大,保存率低,人、畜的破坏等,并提出了应采取相应的改造方法,对实施低质低产人工林的改造工程具有一定意义。
落叶松集成板材加工工艺的研究
落叶松集成板材加工工艺的研究
落叶松水泥纤维板的生产工艺
依据市场对新型木质人造板材的需求和大兴安岭林区的资源特点,对以落叶松纤维为主要原料制造水泥纤维板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落叶松木材制造水泥纤维板在工艺上是可行的。
改造低质低效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改革开放,特别是林业重点工程实施以来,新疆阿勒泰地区不仅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平原人工造林步伐也不断加快,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县市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发展沙棘等小浆果,实行林草问作,发展林下养殖、种植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近年来,阿勒泰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加强低质低效林改造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塔城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47万公顷(22.0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0.5万公顷(7.5万亩),涉及79个行政村,651个小班,农户820余户;荒山荒地造林0.77万公顷(11.52万亩);
修枝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本试验以甘肃省庄浪县桃木山林场的修枝后10年、20年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试验对象,对其林下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修枝强度间差异显著。
修枝对华北落叶松木材质量的影响浅析
华北落叶松是冀北山地的主要用材树种,但在长期的林业生产中,落叶松人工纯林逐渐出现生长缓慢、结构简单、地力衰退等现象,导致木材质量不高。以冀北山区华北落叶松为研究对象,从人工修枝对林木生长影响角度展开研究,重点就修枝对材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建筑材栽培模式的研究
利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200块临时标准地、31块间伐试验标准地、2块皆伐标准地、400株解析木的数据,综合运用先进的林学理论、数学方法、市场经济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系统分析并拟合、组装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如全林分生长模型、动态规划模型等模型群,建立林分经营模型微机系统,并以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为经济评价方法确定出5种优化栽培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与地位指数成正比,造林密度3300~4400株/hm2能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轮伐期18~34a,净现值2500~5000元/hm2,内部收益率15%~20%。
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材质早期预测模式(I)
以现代统计预测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生长轮材性变异规律,提出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划分研究的与方法。根据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的特点,建立了坳龄期与成熟期界定的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ocdb模型)。测试了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的晚材率、生长轮宽度、管胞长度和宽度、微纤丝角及生长轮等材性指标,并且对其统计分析,得到木材材性变异规律。有杉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蚜分出人工林长白落叶松的幼龄期为15
兵团低效人工林形成原因及改造方法
据统计,截止"十一五"末,兵团人工林面积26.2万公顷,由于诸多方面因素,造成部分人工林生长不良,形成低效林。目前,兵团有22835公顷低效人工林需要改造,通过改造,可有效促进低效林发挥森林资源的"三大"效益。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公路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