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国家公园: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模式
国家公园是一种被全球验证了的能有效实现保护与发展的保护地管理模式.文章以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为试点,结合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以国家公园模式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必要性,提出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建议由中央财政拨付运行经费、制定国家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原则、科学划定国家公园管理范围等建议.
三江源地区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构建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安全屏障。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在此设立,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强调多元共治的模式下,三江源地区牧民的有效参与是保证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对三江源地区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牧民参与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法制构建。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基本问题探析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与新疆、西藏接壤,东与四川、甘肃毗邻,行政区域涉及青海省的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36.3万km^2,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4%。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即长江、黄河、澜沧江)的上游关键源区,也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被誉为“中华水塔”。
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江源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有虫草等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数10种;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流传最广的地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2009年以来,青海省国土资源系统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积极实施三江源地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使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这一地区已经出现水源涵养功能初步恢复、草地退化趋势减缓、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多、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喜人景象。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入手,根据现存问题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浅谈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草场退化、鼠害猖獗、土地沙漠化等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三江源地区的经济发展,且对全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有重大作用.因此,积极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建设有深刻的实际意义.
“三江并流”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三江并流”地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区域,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现在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度高、自然与人为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地质灾害频发;贫困幅面大、程度深,生态移民难度大等问题,建议“三江并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亟待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探索生态富民互动模式;产业发展生态化,依托区域特色资源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完善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研究
完善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补偿政策研究 青海民族学院 荣增彦 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赵 红 青 海省特别是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项长 期的历史任务和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 努力和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根据青海所处的环境和 地理位置,国家在制定和完善环境补偿政策时,建议充分 考虑青海的特殊因素,在以下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一、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青海三江源地区因历史、地理、自然环境等原因,社 会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经济总量很小,贫困人口 多,各级财政非常困难,特别是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 程后,因停采沙金、限制中草药采挖、关闭矿山和污染性 企业等原因,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减少,每年减少地方收 入达1亿元以上,而当地政府很难在短时期内调整生产 结构和培植新的财源,同时,地方财政每年在移民安置、 移民区建设、移民的就业培训、人工增
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利用eof等方法通过计算1962~2001年40年来三江源地区16个气象台站气温、降水、蒸发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的异常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大的干旱化气候变化趋势,同时,在气候干旱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草场退化、湖泊萎缩、河流流量减少、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荒漠化问题。
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重建法律对策研究
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江河最多、湿地面积最大、生物性最为多样性集中的地区之一,但其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生态系统脆弱,严重影响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地区的生产生活安全,因此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探讨
由于自然环境变迁和人为活动影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重,部分地区生态恶化已经影响到当地社会与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然人文特征和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保护与治理的基本思路及重点实施的三大工程。
三江源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技术的初步研究
提出了拟建公路对沿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生态环境影响程度分级的标准,并据此将一条公路对沿线两侧的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严重、微重、轻微三个等级,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建立三江源公路生态环境保护评价体系的初步研究,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方法的制定奠定基础。
乡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以三江源乡村社区为例
在分析了乡村社区参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对乡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路径进行了研究,包括了生态教育,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和自然保护组织4个方面。
公路建设中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区需要建设大量的公路。这难免会对三江源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使局部地形改变,这样将会形成许许多多的区域小气候,从而改变动植物的生存条件,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公路污染源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噪声、废气、废水及固体废弃物等,主要通过对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的破坏,导致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之可持续发展思想论述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 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 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在近几百年来我 们人类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尤其是工业得到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生态环境正在一步步走 向衰弱,环境保护已然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间所创造的经济财富是以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我之所以选择生态环境保护着门选修课,是 为了增加自己对于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了解,能使自己在未来将它很好的与自己的专业课知 识相结合,为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一份自己的努力。写这篇论文,即是对这 大半个学期以来自己在这门课上收获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的整合。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峡工程与生态环境保护
三峡水利枢纽规模宏大,举世瞩目,具有巨大的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是开发治理长江的骨干工程。三峡工程建设将对生态与环境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国内外所关注。它的有利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能有效地抗御洪水和提供清洁能源;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将形成库区淹没和大量移民。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制订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它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三峡工程已于1993年12月开工,1997年11月大江截流,2003年6月水库蓄水、永久船闸通航,7月第一批机组发电;2009年全部工程竣工投产。三峡工程建设要使有利影响得到充分发挥,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减免。三峡工程将促进西部大开发与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能源和经济建设作出最大的贡献,也是对长江流域最大的生态与环境保护。三峡工程是一项生态环境工程。
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水库水源地的水质状况与流域内的人类活动联系越来越密切,而水库水源地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与水质也具有紧密联系,为保障人们的用水质量和水源安全,对水库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是保障水质安全的当务之急。为了实现对水库水源地的生态保护,以广东省某水库为例,通过分析该水库周边生态环境存在的不利因素,从而提出有效改善和保护现有水库水源地生态环境的相关措施。
三江源地区牧民定居点生活供暖模式
三江源地区牧民定居点生活供暖模式——文章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牧民定居点生活供暖模式。
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介绍了城市公园绿地的现状和作用,主要有:城市公园绿地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乡土植物比例、城市公园绿地有利于野生动物的生存和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有利于古树和珍惜物种的保护,探讨了城市公园绿地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城市公园绿地可以调节温度、调节湿度、吸收二氧化碳、排出新鲜氧气和吸收有害气体。
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达地区土地资源调控研究
研究目的:利用协调发展度定量评价无锡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并选择适合无锡市的调控模式,促进生态环境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协调发展度模型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法。研究结果:无锡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不断增加趋势,其中统筹兼顾模式较好的协调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研究结论: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和调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可操作性。
青海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研究
青海湖水位下降,周边地区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整个青海省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对青海湖区的生态环境及治理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 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 威胁。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 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 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环境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是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 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 展一系列重大问题,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 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 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 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 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 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 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 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 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资深造价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