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梯度的皖南地区土地利用分布特征
以安徽省皖南地区为例,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计算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指数等地形梯度上的土地利用分布指数,分析了3种地形梯度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征,探讨了该区土地利用分布特点与地形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在高程0~600 m、坡度0~21°和地形位指数0~1.575 0区域内的面积占皖南地区总面积的93.10%、83.11%和93.89%,影响着该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2)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分层明显,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坡度平缓和地形位指数较小的区域,相应的土地利用分布指数随地形梯度的增大而减少直至趋于0;林地、草地分布则与之相反;(3)依据土地利用和地形的关系,皖南地区土地利用格局趋于合理,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仍然存在,需要加强其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
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
目前土地利用研究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问题,虽然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及,但都很少提到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本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gis技术、理论,对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地区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梯度分析,为以后更好地开发和研究黄河三角洲土地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整个黄河三角洲地区耕地面积所占比例最大,越靠近沿海地区,耕地面积越小,未利用土地面积增大;反之,耕地面积越大,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小.
基于地形梯度的三峡库区万州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采用2000年、2007年和2014年tm影像数据以及万州区dem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土地利用图谱变化模式、地形位指数以及地形分布指数等方法对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14年万州区林地和耕地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2%以上,万州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幅分别为1.08%,0.33%,0.04%,0.01%,呈现减少的趋势;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幅分别为0.64%,0.81%,呈现增加的趋势;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在较低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均大于1,主要分布于较低的地形梯度区域,草地在中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中高地形梯度区域,林地在高地形梯度区域的分布指数大于1,主要分布于高地形梯度区域;万州区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以稳定型为主,转移面积332670.71hm~2;前期变化型次之,转移面积2629.44hm~2;然后为后期变化型,转移面积2600.57hm~2;稳定型在不同地形梯度区域内分布均匀,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主要分布于低地形梯度区域内。该研究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合理地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基于地形因子的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地形特征,采用1990年、2000年、2010年、2013年4期鄱阳湖地区landsattm解译数据及dem数据,借助地形位、分布指数、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深入探讨了1990-2013年鄱阳湖地区不同地形下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13年,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三种类型面积占比均在90%以上,建设用地快速增长,由1990年的1387.42km2增加到2013年的2413.98krn2,增加了1026.56km2,耕地、未利用土地、林地面积分别减少513.39km2,399.04km2,123.75km2;(2)1990-2013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具有地形效应,低地形范围优势分布耕地、建设用地、水域,高地形范围林地优势分布,未利用土地、草地零散分布对地形变化适宜性较强;(3)1990-2013年,研究区土地利图谱以稳定型和中期型为主,面积分别为48457.44km2,2014.56km2,稳定型图谱的优势区域位于高、低地形范围,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变化稳定;低、中高地形范围是中期变换型的优势分布区,主要表现为未利用土地—未利用土地—水域—水域、耕地—耕地—建设用地—建设用地.
山地城市土地利用地形分异特征及功能分区研究
采集北碚区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和dem数据,运用gis技术,从坡度和高程角度,引入分布指数、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研究北碚区土地利用的地形分异规律.结果发现,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特征与高程、坡度联系紧密.林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位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形等级区间,建设用地、耕地、园地等受人为干扰较大的地类优势则随地形等级的减少逐渐显现.坡度对各地类空间分布影响显著,高程在300~400rn、坡度在6~15°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扩展和耕地保护的主要空间.耕地和园地在地形上的分布相差不大,建设用地、林地以及其他农用地则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从优势度来看,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层级性,地形优势等级由低到高依次为水域层、城镇层、耕地层、园地层、林地层.基于该地形分异规律,将研究区划分为核心水体区、城镇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和生态屏障区等5个功能区,并提出各区土地利用发展建议.
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指标和图谱方法,利用五期土地利用数据,结合gis和rs技术,得出南四湖流域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特征:(1)1990?2010年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方式以耕地、城乡建设用地和水域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与流域内地形密切相关。(2)近20年流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9%,总体变化速度较缓慢。其中,南四湖流域未利用地的减少速度最快,是该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最独特的特征。(3)流域内各土地类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互转换,城乡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各阶段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特点,集中分布在流域内的各个县域;82.39%的未利用地在1990?1995年转化为人工水域,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耕地与林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换主要发生在流域东部的多山地丘陵地带。
辽宁沿海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图谱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分析了2000—2010年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图谱特征。结果表明:2000—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海域!湿地为主,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44.41%和18.16%;2005—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海域、湿地和耕地的转出为主,其中海域!湿地占总变化面积的23.43%,海域!裸地占22.69%,海域!建设用地占5.10%,湿地!建设用地占10.06%,耕地!建设用地占20.55%;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后期变化型和前期变化型为主,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70.34%和29.17%,说明辽宁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间阶段性特征,前期变化体现了城镇化和海产养殖业的发展过程,后期变化体现了沿海开发和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过程。
退耕前后吴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度的影响
利用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研究退耕还林前后的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揭示陕西省吴起县退耕还林生态建设工程所取得的实效;利用吴起与周边6个气象站37年的气温和地温资料,分析吴起土地覆盖变化后对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吴起县域版图在遥感影像逐渐显现、越来越清晰,植被覆盖增加极为显著,高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增加,低覆盖植被面积在逐年减少,植被恢复情况明显好于周围区域。与1997年相比,到2007年吴起县有75.15%耕地不再耕种,退出的耕地主要变为草地、林地和果园;林草覆盖率增加显著,由1997年的37.06%提高到2007年的80.60%。植被覆盖变化后,对地温和气温均产生了影响,变暖趋势得到下降,对夏季的影响大于冬季,夜间的影响大于白天。
深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以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为研究方法,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应用fragstats3.3软件计算研究区各景观指标,结果表明:林地是景观的背景基质,其它景观类型充当斑块功能;交通运输用地斑块数量最大,破碎化程度最大;园地斑块数量最少,板块之间距离最大;林地景观斑块形状最复杂,商服用地和园地比较简单;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所占面积比例差异较大,景观多样性水平和均匀程度均较低.
广东省城镇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2018年3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发布了《2017年广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告》。本文以其公布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全省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城镇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广东省城镇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2018年3月,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发布了《2017年广东省国土资源综合统计报告》.本文以其公布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全省城镇土地利用结构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促进广东省城镇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杭嘉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
对于土地利用方式方面的研究与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研究存在着密切的相关联系。以杭嘉湖平原地区2009年、2011年和2013年3个时期的土地的利用类型为参照因子,根据三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所调查地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3年杭嘉湖平原地区耕地面积一直居于首位,在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上,草地、林地和滩涂减少的面积相比较少,而水域和耕地减少的面积较多。从生态服务价值总量的角度看,在调查期间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呈现出了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从敏感性分析的结果来看,2009~2013年所有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的敏感性指数结果趋向于0,这表明杭嘉湖平原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于系数的变化是弹性不足的,因此研究成果是具有研究意义的。
扬州地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
运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方法,依照自然地貌特点,研究了扬州地区土地利用及其景观格局特征。土地利用分析表明:研究区自然地貌类型简单,主要由平原区和丘陵区组成。平原区面积和斑块数量占绝对优势,分别占83.54%和73.71%;区内95%以上的耕地、水体、草地面积分布在平原区。整个景观组分中耕地面积最大,占总面积的68%。区内水网密布,天然河湖面积大,水体占总面积的19%。居民点数量最多,分别占总面积和总斑块数量的11%和61%。林地和草地面积仅各占1%。景观格局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多样性和景观优势度高,景观均匀度指数不高,土地类型分配不均匀,在整个区域内表现为水田、居民点和湖泊为主要的土地类型,水田占有绝对优势。根据平原区和丘陵区景观格局分析及其地貌特征指出:发展平原区林、农、牧、副复合经营的商品林建设,以低丘岗地植被恢复为主加强丘陵区生态公益林建设,以及在整个区域加强和完善城市森林建设和\"三网\"防护林体系建设应成为扬州现代林业发展的重点。
时间梯度下油松松针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时间梯度下油松松针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研究
基于地貌特征的贵州省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
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贵州省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并以1990年、2000年、2010年、2020年和203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90—203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耕地和未利用地存量降低,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量增加的特点。研究区各地貌单元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具有类似的特征。盆(坝)地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先降低后增加,而其他地貌的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同地貌的土地利用变化量和动态度差异都较为突出。2各地貌的稳定型图谱面积和比例均最大;盆(坝)的稳定型图谱和后期变化型比例大于其他地貌,而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原的前期变化型比例高于盆(坝);各地貌的持续变化型和中间变化型比例均较小,盆(坝)地和丘陵的后期变化型分布优势突出,低山、中山和高原分别具有前期变化型、中间变化型和持续变化型的分布优势。3自然条件优劣、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影响贵州省不同地貌土地利用变化差异的主要因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福州市南台岛土壤碳氮特征的影响
以福州市南台岛为例,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全碳、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碳(totalcarbon,tc)、全氮(totalnitrogen,tn)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城市化地区的土壤具有较大的变异性,存在明显的人为干扰痕迹。
湖南省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与建议
本文以湖南省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模型,并根据效益评价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建议。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湖南省人民政府 二○○八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背景....................................................2 第一节区域概况........................................................................................................2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3 第三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土地利用分类标准
附件九:《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一级类 二级 类 三级类 含义 编 号 三 大 类 名 称 编 号 名 称 编 号 名称 1 农 用 地 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1 1 耕 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 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 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还包括南方宽<1.0米, 北方宽<2.0米的沟、渠、路和田埂。 1 1 1 灌溉水 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 地,包括灌溉的水旱轮作地。 1 1 2 望天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依靠天然降雨,用于种植水生作物的耕地,包括无灌溉 设施的水旱轮作地。 1 1 3 水浇地 指水田、菜地以外,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 一级二级类含义 01耕地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 (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 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米,北方宽度<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 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 变用途的耕地。 011水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 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012水浇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农作 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013旱地 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 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园地 指种植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调控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在arcgis技术支持下,利用幅度变化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1988—2008年2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动态变化正由温和型向加速变化型转变;②在各类土地类型转换中,耕地是参与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主要原因就是耕地为河南的主要利用类型,占据了总面积的65%左右;③未利用地类型虽然面积及其比例均最小,但却是变化最为激烈的土地利用类型.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一、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简述 1、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方法简述 我市第一轮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是针对特定用途对土地资源性状进行评估,从而分析土 地对农、林、牧等的适宜性和限制性。首先在分析我市土地资源特点和土壤类型的基础上, 以土地资源状况、土壤类型、农林牧生产的地域差异性、未来发展方向为依据,在综合考虑 影响土地资源质量和开发利用方向诸多因素的基础上,选定了对土地资源起限制作用的6个 主导因素:坡度、土层厚度、土壤侵蚀方式和侵蚀程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水源及灌溉 条件。并对6个限制因素与土地资源等级关系逐个提出评价标准或定量指标,详见表4-1。 表4-1龙岩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主要限制因素及评价指标 ┏━━┯━━━━━┯━━━━━━━━┯━━━━━━━━┯━━━━━━━━┯━━ ━━┯━━━━━━━━┓ ┃等级│坡度(°)│土层厚度(厘米)│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 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 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有紧密联系。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 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 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
土地利用规划论文
浅析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实践处于不相协调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土地利用规划中 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脱节。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管理呈现分割状态, 因此同一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会存在真空。在深入了解体制内导致城市规划脱节的因 素后,指出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实践不协调;城市规划脱节 城市是以土地为载体的具有多种功能的人口聚集地,城市规划也相应地与土地利用总体 规划有紧密联系。我国的城市规划是根据城市的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在合理地统筹安排部署 下另各个方面均衡协调地发展,而土地利用中的总体规划则主要关注了耕地数量的保护和城 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对于产业用地布局的有关规划内容则分散在农业发展规划、工业园 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次要等级的规划中。 正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发展道路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
南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评价
选取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两类共10个评价指标,构建南宁市土地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加权综合评价法对南宁市土地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南宁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与其他省会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要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应在土地利用中适当提高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度并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达到整体效益最大化。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勘察工程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