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GPS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简要叙述GPS—RTK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通过对GPS—RTK高程测量误差的探索,在观测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验证了长江口二期工程软基处理工艺的...
GPS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简要叙述gps-rtk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软土地基沉降观测中的应用,通过对gps-rtk高程测量误差的探索,在观测条件受限制的情况下,有效地提高了测量精度,验证了长江口二期工程软基处理工艺的可靠性。
GPS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创新应用
介绍gps定位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创新应用,其中有gps区域控制网、高程异常网的建立;应用似大地水准面拟合技术,实现了动态验潮测量,实施了数字化测量;同时,应用gis的技术和可视化施工技术,保证了工期和工程质量,取得较好的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疏浚土扩散研究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疏浚工程建设过程中,组织6艘装备adcp的水文测验船,在国内首次采用多固定断面法对耙吸作业过程的溢流疏浚土及北槽内贮泥坑、抛泥区涨落潮抛泥过程中的疏浚土扩散情况进行了观测。首次在长江口成功获取了水体中疏浚土扩散场的实测资料,深化了对长江口疏浚土扩散特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改进了疏浚溢流和疏浚土处理的时间控制措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疏浚土综合利用
在总结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吹泥上滩工程设计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论述长江口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必要性、经济性,并对吹泥工艺及其设备选型、吹泥站布设和输泥管线的形式、管材及管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选和论证。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具有规模大、施工强度高、作业条件差,特别是滩面物质易发生冲蚀等特点,工程建设难度极大。经不断探索,依靠技术创新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工程大量采用了新型结构,研制开发了一批施工新工艺和大型专用作业船,创造了水运工程建设的高速度,取得了良好的整治效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我国河口治理技术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对工程的特点、技术创新和工程效果作了概要介绍。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创新
经不断探索,依靠技术创新和严格、科学的管理,史无前例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在复杂、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取得了成功。文章论述了这一大型水运工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创新的思维、作法和效果。
ADCP测量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介绍adcp测量技术的优点,以及它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水文监测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期工程
一、工程概况。为彻底解决长江口栏门沙滩而水深不足,打通严重制约长江三角洲及上海经济发展的瓶颈,经国内三代专家学者近50年研究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工程分三期进行,目前航道水深分别为8.5m,10.0m和12.5m。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地基土动三轴试验研究综述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地基土动三轴试验研究综述——长江口导堤在建造期间遭到了强风暴的袭击,致使一部分沉箱结构发生了超量的沉降和位移。本文通过动三轴试验模拟了波浪荷载作用下地基强度特性的变化情况。
基床悬吊刮道GPS定位整平工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介绍了基床悬吊刮道gps定位整平工艺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情况,着重介绍了工作原理、施工准备、施工步骤、技术要求和特殊情况下的施工问题。应用结果表明:平均每天可整平450m2,最快可达600m2。远超常规工艺;整平质量完全满足长江口工程的质量要求。该工艺能够广泛应用于类似项目的施工。
长江口溶水航道治理工程情况简介
长江口溶水航道治理工程情况简介
长江口溶水航道治理工程情况简介
长江口溶水航道治理工程情况简介
另一种“疏浚”——记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党建联建
长江,一直都被誉为黄金水道,但全长3倍于西欧第一大河——莱茵河的长江干线,然而其货运量却不到莱茵河的十分之一。每年4.8亿吨的泥沙在长江口淤积,形成了长约60公里的混浊浅滩,严重制约了长江流域的货物运输和经济发展。
GPS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试验段中的应用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试验段建设中,应用gps精密定位与导航技术代替传统的测量方法,进行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并在施工过程中指导工程的施工及水下地形测量、断面测量。gps技术在此工程中系统、全面、成功的应用,在我国相关领域的工程建设中尚属首次,其经验对整个治理工程及相关领域类似工程都具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之处。针对gps技术在此工程中的应用进行阐述,并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我国最大水运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完工
2010年3月14日上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三期工程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交工验收,12.5m深水航道正式试通航,该航道长92km。这标志着我国水运工程史上最大的工程——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顺利完工。据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开通之前,2万t级船舶需候潮才能进入长江口,经过治理,长江口通航水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水文、泥沙、风流监测系统
为配合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具体实施,并为治理工程提供必要的水文、泥沙、风浪资料,用以指导工程、验证工程、服务工程拟建立水文、泥沙、风流监测系统,通过传输手段将实时数据送回信息接收站。
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南北槽分流口及北槽进行大规模河口整治,至2010年已分别完成了一期、二期和三期工程,使长江口航道水深分别达到8.51,0.0,12.5m的治理目标。但从二期10m水深的维护开始,尤其是2006年三期工程开工以来,航道的维护疏浚量(包括三期施工期回淤量)急速上升,且回淤沿航道的分布极不均匀;2009年加长了大部分丁坝,意图提高回淤集中航段的落潮流速,刷低滩面,减轻回淤,但效果不显著。为此,总结长江河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河口河槽演变若干问题,研究整治建筑物对北槽河槽形态、沿程水沙条件和地形的影响,初步分析造成高回淤量的原因,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河口治理工程进行了初步归纳,对长江口综合整治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抗软化加固现场试验研究
在波浪作用下,导堤下近表层的②2-0土极易软化,曾使工程严重受阻。为此采用排水板和基床预压的抗软化加固方案,对方案进行现场试验验证。为在远离岸边且台风时监测,首次采用多个固定测斜仪的连续沉降板法监测沉降,精度达到0.001mm。首次将自动监测仪器长期放入海底。从监测一年多的沉降和孔隙水压力曲线看,不仅规律性好,无异常点,而且在定量上准确、稳定。监测期间经几次台风袭击,未发生突降。试验验证了抗软化方案是非常成功的。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成果综述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口整体物理模型是交通部1974年批准和投资兴建的我国第一个大型河口模型。在“八五”攻关研究中,运用定床和动床试验方法,为整治工程方案的确定提出了科学论证,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开工以来,继续运用整体模型、局部模型和正态系列模型对工程的分期实施、建筑物附近的冲刷、施工顺序和工程方案动态调整等进行研究。工程实践证明,多数研究成果都达到了定性基本准确、定量相对合理的结果,是工程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之一。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南导堤工程设计简介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一期工程的主体工程南导堤,位于南港北槽——江亚心滩至九段沙之间。南导堤一期工程主要由20km南导堤、3.2km潜堤、1.6km南线堤和三座丁坝组成。
土工布软体排技术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二)
总第98期上海港科技2001年第4期 土工布软体排技术 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二) 上海运东监理公司李峰 (上接2001年第3期第24页) 4.软体排铺设的监理工作要点 (1)铺排前会同施工单位在施工区域内进行扫 海.查看是否有障碍物,如有则清除后,方可进行排 体铺设。 (2)验收软体排合格证,确认排体尺寸及缝制 是否达到设计要求。 (3)检查gps是否在使用期内,监视gps的定 位和工作状态是否正常,铺设软体排过程中有否排 体漂移、收缩、皱折。软体排铺设后轴线偏差、搭接 宽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提前对冲砂肋所用砂进行质量检查和现场 取样、砂肋的充盈率和联锁块的铺设是否符合设计 要求。 (5)要求施工单位用gps、浮标进行每幅排位 实测检查,并用gps定位潜水探摸配合抽检软体排 的5%加
长江口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将开工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即将开工。交通部对该工程初步设计审定后于近日做出批复,核定二期工程投资总概算为63.37亿元,工程建设总工期为3年。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中地基加固施工工艺及专用船机设备的研究
针对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二期工程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堤身在波浪重复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出现软化、承载力降低的技术难题,第一航务工程局成功开发了适合长江口工况的安全、优质、高效的深水砂被铺设和海上塑料排水板打设施工工艺及专用船机设备,探索了一整套带橡胶阻滑板的沉箱预制施工工艺,确保了抗软化工程措施的有效实施。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的设计与施工
全面介绍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整治建筑物工程和疏浚工程的设计条件和施工条件,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二期工程设计方案的优选情况,以及工程实施过程中以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施工组织管理情况。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市政专业施工员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