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总结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经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50例。结果 5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颅内宽颈动脉瘤,完全及大部分栓塞48例,部分栓塞2例;病人术后随访造影动脉瘤未显影,并未见与支架辅助栓塞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围手术期护理
0引言<br>我科于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经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3例,取得了肯定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br>1临床资料<br>本组患者13例,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14~60岁,颈内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
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分析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5枚支架均成功置入,所有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14例,大型后交通动脉瘤瘤颈部残留1例.6~12个月随访复查造影11例,其中动脉瘤获致密栓塞10例,均未见复发;瘤颈部残留1例,12个月复查造影时瘤颈部显影明显减淡.结论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栓塞致密,安全有效.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共30个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采用不同类型支架30个,其中自膨胀支架29个,裸支架1个。结果动脉瘤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完全栓塞8个(26.7%);次全栓塞20个(66.7%);不全栓塞2个(6.6%)。未发生明显技术相关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23例,3~4分2例,5分1例。影像学随访动脉瘤不显影14例,改善5例,稳定9例,复发2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
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6枚和fnterprise10枚。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释放并行弹簧圈栓塞,即刻造影动脉瘤获得完全及大部分栓塞13例,瘤颈残留1例,部分栓塞2例.14例患者术后3~12个月复查,13例完全及大部分栓塞中11例复查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6个月后复查复发,再次行支架植入完全栓塞.部分栓塞2例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通过支架辅助对宽颈动脉瘤瘤颈重塑及弹簧圈的介入栓塞作用,使动脉瘤栓塞疗效满意。
水凝胶弹簧圈在栓塞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与进展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用传统铂金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水凝胶弹簧圈2002年被美国fda批准在美国使用,其表面为水凝胶涂层,可以膨胀,增加栓塞密度,降低复发率。本文就水凝胶弹簧圈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进行简述。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1例分析
目的探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支架结合弹簧圈完全栓塞动脉瘤18例,3例栓塞欠满意。死亡1例,死于术后第3天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呼吸循环衰竭。4例失访。16例术后随访3-12个月,无再出血及脑梗死。随访期均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复查:15例动脉瘤不显影,无复发;1例动脉瘤体显影较原栓塞术后造影增大复发。结论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良好;但对于栓塞不满意的动脉瘤,应警惕术后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所致的风险及术后复发的可能。
30例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30例应用弹簧圈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合理、细致的术前、围手术期、术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经临床治疗康复出院,未发生与护理不当相关的并发症。结论:合理完善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致死率及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0例
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恢复快,逐渐成为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宽颈动脉瘤由于无法支撑弹簧圈而容易导致弹簧圈脱出堵塞载瘤动脉,应用支架重建瘤颈可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并提高致密栓塞率。2011年1月~2012年9月,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宽颈动脉瘤2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江苏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20例动脉瘤患者中,男2例,女18例;年龄40~81岁,平均56岁。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2例表现为脑积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脑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1月~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脑动脉瘤并行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患者28例病情回顾性分析。其中动脉瘤位于前交通支6例,后交通支4例,椎动脉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大脑中动脉3例,其他部位3例。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将颅内自膨胀支架覆盖动脉瘤颈部。结果28例患者共成功放入支架30枚,其中2例一次性放入2枚支架。致密栓塞22例,血管瘤颈部残留5例,1例部分栓塞。术中1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予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后好转,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好转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期间无再发出血病例,影像学检查提示致密栓塞22例均无显影;管瘤颈部残留5例中3例无显影,2例无变化;1例部分栓塞者无变化。结论颅内自膨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脑动脉瘤疗效确切,能有效控制再出血的发生,具有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电解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30例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二代电解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对于脑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的60例确诊为脑动脉瘤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实验原则,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二代电解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和对照组(铂金弹簧圈栓塞治疗)(n=30),术后随访6月,对2组进行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半年后生活能力观察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z=-2.851,p=0.02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对照组为30%,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5.03,ap=0.031),生活能力评分中,治疗组生理、心理、社会能力、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生理t=2.49,p=0.035;心理t=2.70,p=0.024;社会功能t=3.16,p=0.012;生存质量t=2.69,p=0.020),说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采用hydrocoil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疗效显著,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许昌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实施solitaire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比较2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观察组填塞优良率为96.77%,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不同结构支架植入蜿蜒型颅内动脉瘤的仿真研究
为了探讨不同结构的血管内支架对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针对同一蜿蜒形颅内动脉瘤结构,构建了4种不同的裸支架(截面形状和孔隙率不同),分别植入动脉瘤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流体动力学仿真计算,获得了一些血流动力学的定量信息.4种模型中,无论是在减小血流对动脉瘤远端瘤壁冲击,还是在局部高压力的降低以及减小动脉瘤壁面切应力等方面,孔隙率较低的三角形截面的网格支架的效果均优于其他3种模型支架的效果.设计采用的三角形截面支架由于血液流入和流出时的流阻不同,导致该支架植入动脉瘤后对瘤腔血流的影响不同,从而产生了动脉瘤腔内的血流动力学差异.这可以为支架结构设计提供一些理论指导意义.
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患者男,60岁,主因间断头晕8年余,加重1个月于2013年5月23日入住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科。患者于8年前在我院脑血管造影诊断为"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ertebrobasilardolichoectasia,vbd)(图1),患者拒绝行介入治疗。本次入院行cta提示基底动脉增粗扩张伴夹层动脉瘤形成,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基底动脉弥漫性扩张、迂曲,直
瓦里安公司的数字成像平板探测器产品优势
瓦里安公司的数字成像平板探测器产品优势
多表在同一管道上压力测量误差分析
如下图所示,多表在同一管线上安装。因该管线上的压力测量较重要,所以在该管线上安装一个
支架植入颅内蜿蜒型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仿真
目的构建蜿蜒型动脉瘤和弯曲支架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支架植入动脉瘤后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通过cad软件构建出几何实体模型,借助有限元软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分别对无支架和有支架的蜿蜒型脑动脉瘤定常流动血流动力学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动脉瘤中植入内支架前后的瘤腔内流动情形、压力和壁面切应力分布的变化情况。结果有支架动脉瘤模型上游瘤腔内的血流速度被大大削弱,圆顶突起处局部高压力明显减弱,在下游瘤腔沿壁面的压力也得到明显降低并且分布也均衡了很多,末端唇缘处局部高切应力消失了,出现的是较小且均衡的切应力。结论有支架模型瘤腔内的流速明显减小,均衡的压力分布与瘤腔内减弱的流动速度是相互统一的,利于瘤腔内血栓的形成。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cta扫描诊断,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确诊为动脉瘤破裂者设为破裂组,测量动脉瘤的长度、瘤颈宽度,计算动脉瘤体颈比(ar)和入射夹角,并对动脉瘤破裂的cta相关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93.1%、准确性为90.9%。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患者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入射夹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3.65mm、瘤颈宽度>3.35mm、ar值>1.14、入射夹角>110.5°为动脉瘤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结论cta能准确诊断颅内动脉瘤破裂,通过瘤体长度、高度、ar值及入射夹角可准确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早期预测动脉瘤破裂。
文辑推荐
知识推荐
百科推荐
职位:村庄规划设计师
擅长专业:土建 安装 装饰 市政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