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型和小二型水库的饮用水水源地,对当地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重庆市彭水县的葡萄水库为例,对水库周边现有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结合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学等相关理论,提出葡萄水库饮用水源地岸边植被带的方案设计。针对水源地集雨面积内的农田、散养牲畜、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带来的污染现状,合理布置岸边植被带是缓解污染,涵养水源的一种有效措施,对水库水生态修复和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重庆市类似的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和管理也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为研究侵蚀红壤区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通过选取红壤侵蚀区罗汉松、玉兰、红枫、茶花、梅花、竹柏6种植被下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土壤容重与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总孔隙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关系。茶花土壤容重最大,土壤孔隙、持水能力较差,梅花、竹柏土壤容重较小,土壤孔隙、持水能力较好;(2)土壤pH介于4.60~5.20,呈酸性。竹柏土壤pH最小,酸性最强,梅花0~20cm土层土壤pH最大,酸性较弱;(3)植被对土壤养分具有表聚作用。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27~20.02g·kg~(-1)。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玉兰土壤磷素含量较高,速效钾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4)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分析结果表明,玉兰植被下土壤质量最高,恢复效果最好。不同植被下土壤理化性质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玉兰是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的优势植被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