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应力管桩质量事故及处理方法 近几年来,在基础设计中静压预应力管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本人曾设计过某多层带半地下室的住宅小区, 基础采用预应力混凝 土管桩,桩长 12m,外径φ 500,壁厚 100。土层分为四层: 1 层耕植 土,饱和,软塑; 2 层粉土夹粉质粘土,湿,软 —可塑; 3 层淤泥质 粉质粘土,饱和,软塑; 4层粉细砂,青灰色,稍密。桩底进入 4层 土 1.5m。在桩基施工过程中天气一直不佳,小雨绵绵。桩基施工结 束后不足两周基坑开挖,深度 2.5m,一天后即出现静压管桩大面积倾 斜的状况。对出现倾斜的管桩进行角度测量和小应变检测,结果为: 大部分管桩桩身倾斜角度约 3°,小应变判定为Ⅱ类桩; 有 5%的管桩 桩身倾斜角度约 6°~ 7°,小应变判定桩身在桩顶下 3m~4m处出现 裂缝,并被判定为Ⅲ类桩。 管桩出现倾斜的原因: 一.桩位偏差 有可能是施工放线及定桩位时产生
1 预应力管桩处理深厚软土地基施工工法 一、前言 在温(州)福(州)新建时速 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中, 遇到路堤须填筑在典型的海积滩涂——溺谷相沉积淤泥层地基 上,该淤泥层厚度深且含水量高、孔隙率高、压缩性高、强度低, 淤泥层多粘土、粗砂等夹层。下卧层横纵向起伏变化大。 为满足新建时速 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的技术要求,须对 深厚层软土地基进行处理。 经过比选,我们对软土层厚度超过 25 米的软土地基采用了预应力管桩进行处理,经总结形成本工法。 打入预应力管桩处理深厚软土地基,其原理是:在预应力管桩 进入持力层后,通过桩顶浇筑的桩帽及桩帽上铺设的土工格栅和褥 垫层形成“桩——网”结构,让上部荷载均匀地传递到持力层,以 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有效控制工后沉降。 本工法在 2005年温福铁路试验段首次应用。 二、工法特点 1、 本工法解决了对路基下深厚软土地基进行处理的难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