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前桥 陈思伊 寺前桥位于新河镇内,它横卧在水流湍急的金清港上, 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了。 寺前桥长 64 米,宽 4.6 米,是一座石拱桥。桥墩、桥 面全都由石头拼接而成。远远望去,那桥的身上满是斑驳的 印迹,还有苔藓、藤蔓也爬到了桥身上,正像一条沉睡很久 地长龙卧在水面上。走近细看,桥面也很与众不同,桥面并 陡峭,走起来并不吃力,可偏偏上了几个台阶后,就有一个 平台,似乎专门为老人和小人休息用的。你再细瞧,就会发 现,桥面上有车轮滚过过的一道深深的痕迹, 似乎告诉我们, 曾经的这儿是多么的热闹。 在新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新河所,所四门,门 门走马。寺前桥,桥五洞,洞洞行船。 ”其中,就讲到了寺 前桥的繁华景象。那时候,江面上一条条船来来往往,寺前 桥下的每个桥洞里都有船在驶过。更不用想,寺前桥上的热 闹景象了:行人啊,车辆啊,牛羊啊,都在桥上我来你往, 挤来挤去。如果有人推着车,
在中国台湾馆展出"游园"玻璃花园,是呼应后都市复兴主义影响,为人们所设计静宁喘息的冥想空间。花园的外观融合中国台湾与芬兰文化中的圆形环状场域,在"空"与"当下"的片刻之中的逻辑思维。从不同层面来看,组成花园的元素是假山庭园与一座秋千。花园本身亦是一座资源回收场,里头所有的设置全是机缘捡拾废料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城市要能生灭相依才会源源不绝。花园地表铺上回收碎玻璃,秋千与走道都用二手木料加以建造。其中的玻璃石块更是玻璃厂近12年才会生产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然美丽、透亮如珍珠般的副产品。原来,玻璃工厂的玻璃熔解炉自开厂热机以后,便没日没夜、从不间断地在高温下窑烧石英生产玻璃。除非更换坩埚或是修理,否则需维持长时间的高温。坩埚大概每12年整炉冷却后更换一次,此时在坩埚里经年累月堆积的玻璃热流,会随孔洞中流出来,随机形成各种玻璃膏块,待玻璃膏冷却之后,便成花园中摆置玻璃石块的模样。石块形状是完全无法预期的美丽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