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C 无梁楼盖设计要点 C.1 一般规定 C.1.1 无梁楼盖的柱网宜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区格内长短跨之比不宜大于 1.5。 C.1.2 当无梁楼盖板的配筋符合本规范规定时,其允许延性比[ β]可取 3。 C.2承载力计算 C.2.1 板在等效静荷载和静荷载共同作用下, 按弹性受力状态计算的内力, 宜按下列方法进行调幅。 C.2.1.1 当用直接方法设计计算时,对中间区格的板,宜将按弹性 阶段受力状态计算的支座负弯矩与跨中正弯矩之比从2.0调整到1.3~ 1.5;对边跨板,宜相应降低负、正弯矩的比值; C.2.1.2 当用等代框架方法设计计算时,宜将按弹性阶段受力状态 计算的支座负弯矩下调10%~15%,并按平衡条件将跨中正弯矩相应上调; C.2.1.3 支座负弯矩在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分配可取3 :1到2 : 1;跨中正弯矩在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分配可取1 :1到1.5 :1; C.2.
附录C 无梁楼盖设计要点 C.1 一般规定 C.1.1 无梁楼盖的柱网宜采用正方形或矩形,区格内长短跨之比不宜大于 1.5。 C.1.2 当无梁楼盖板的配筋符合本规范规定时,其允许延性比[ β]可取 3。 C.2承载力计算 C.2.1 板在等效静荷载和静荷载共同作用下, 按弹性受力状态计算的内力, 宜按下列方法进行调幅。 C.2.1.1 当用直接方法设计计算时,对中间区格的板,宜将按弹性 阶段受力状态计算的支座负弯矩与跨中正弯矩之比从2.0调整到1.3~ 1.5;对边跨板,宜相应降低负、正弯矩的比值; C.2.1.2 当用等代框架方法设计计算时,宜将按弹性阶段受力状态 计算的支座负弯矩下调10%~15%,并按平衡条件将跨中正弯矩相应上调; C.2.1.3 支座负弯矩在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分配可取3 :1到2 : 1;跨中正弯矩在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的分配可取1 :1到1.5 :1; C.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