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天安门是皇城正门, 明永乐十五年(公元 1417年)建,原名承天门,取“承 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初始,仅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坊。明英宗(天顺)时 被烧毁。宪宗(成化)时工部尚书白圭主持修复,建城楼。宽五楹,深三楹,明 末又毁。清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重建为宽九楹、深五楹的重檐歇山顶城楼, 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解放后曾多次修缮,楼原高 33.7米,1970年 2月重修后,为 34.7米。1984年天安门又大修并以 “金龙和玺” 取代“文革”时的彩绘。厅内灯具制成宫灯造型,由一个重 450 公斤的主灯和 16个各重 350公斤的辅灯构成众星捧月的图案。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 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 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的毛主席画像,宽 4.6米,高 6米,重 1.5吨,每年在国 庆节前更换一次。 作画者是中国画院的画师葛小光先生。 毛主席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