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的“绿色” ,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 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 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 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 下建造的一种建筑, 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 等。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 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 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 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 在利用天然条件和 人工手段创造良好、 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 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 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室内环境 绿色建筑之所以强调室内环境, 因为空调界的主流思想是想在内外部环境之间争取一个平衡 的关系,而对内部环境,即对健康、舒适及建筑用户的生产效率,表现出不同的需求。 1.1 温度问题 首先热舒适明显的影响着工作效率。 传统的空调系统
绿色建筑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部分。对绿色建筑空间演化规律的研究是制定绿色建筑发展政策的重要基础,对完善生态城市发展和空间规划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空间差异性、空间相关性和空间结构及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在不同空间尺度均存在显著区域差异,呈现明显极化与扩散效益。而小尺度空间分析更能准确揭示其聚集效应和不均衡性特征;(2)绿色建筑的区域差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变量作用,集聚效应明显,但目前空间正效应尚限于市级空间尺度;(3)绿色建筑空间演化呈现极核加圈层的点轴发展模式,并由经济或行政高能级地区向低能级地区跳跃式扩散,通过聚集点组织各项资源要素,进而通过圈层扩散和轴带功能带动整个区域绿色建筑发展;(4)绿色建筑空间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呈现同构现象,但空间结构类型多样,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以多个极核或亚核为中心的钻石型组团结构,为绿色建筑后续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