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污泥活性炭处理亚甲基蓝模拟染料废水,研究了模拟废水初始浓度、污泥活性炭投加量、pH值、水浴吸附时间等因素对染料废水的脱色率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探讨污泥活性炭处理染料废水的适宜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料废水初始浓度的增大,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随着污泥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脱色率和COD去除率效果均十分明显;随着模拟废水pH值的增大,其脱色率基本呈现增大趋势,而COD去除率则先增大后减小,当pH在7.6~7.8时,脱色率与COD去除率均出现最大值;在延长水浴时间的同时,脱色率和COD去除率均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本实验处理染料废水的适宜条件为:染料废水的初始浓度为2.5mg/L,调节染料废水的pH值7~8,加入0.8g污泥活性炭,30℃条件下2h。
活性污泥 1 污泥膨胀的概念及测定指标 1.1 污泥膨胀的概念 活性污泥是活性污泥处理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之一,其表观现象 是活性污泥絮凝体的结构与正常絮凝体相比要松散一些,体积膨胀,含水率上升, 不利于污泥底物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吸收降解,并且影响后续工序的沉淀效果。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定义污泥膨胀 :沉降性能差,区域沉降速度小 ;污泥松散, 不密实,污泥指数较大 ;由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中,丝状菌总长度大于 1×104 m/g。 1.2 污泥膨胀的理论 Chudoba在 1973年提出了选择性理论,该理论以微生物生长动力学为基础,根 据不同种类微生物的最大生长速率 μmax及其饱和常数 Ks值的不同,分析丝状菌 与菌胶团细菌的竞争情况。该理论认为活性污泥中存在 A、B两种类型微生物种 群,丝状菌属于 A型;具有低的 Ks 和 μmax值,在低基质浓度时具有高的生长速 率并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