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尤其以建筑艺术为代表,传统中式建筑形态开始受到西方建筑形态的影响。这个时期的中国建筑师开始外出求学,西方传教士流入,产生了以教会大学为代表的大批中西合璧的中国近代实验性建筑。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形态的吸纳、转变和再创造。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他受聘于当时的南京政府并主持编制《首都计划》,同时担任“首都建设委员会”建设顾问并负责南京的城市规划。在中国,他分别主持设计了雅礼、清华等多所大学校园的设计工作,是当时中国“古典建筑复兴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在中国期间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中国近代传统建筑形态同当时西方先进材料工艺的碰撞和融合。本文主要以亨利·墨菲为研究对象.以中国近代为时代背景,将亨利·墨菲对中国近代建筑形态转变的影响加以论述。
在中国台湾馆展出"游园"玻璃花园,是呼应后都市复兴主义影响,为人们所设计静宁喘息的冥想空间。花园的外观融合中国台湾与芬兰文化中的圆形环状场域,在"空"与"当下"的片刻之中的逻辑思维。从不同层面来看,组成花园的元素是假山庭园与一座秋千。花园本身亦是一座资源回收场,里头所有的设置全是机缘捡拾废料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城市要能生灭相依才会源源不绝。花园地表铺上回收碎玻璃,秋千与走道都用二手木料加以建造。其中的玻璃石块更是玻璃厂近12年才会生产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然美丽、透亮如珍珠般的副产品。原来,玻璃工厂的玻璃熔解炉自开厂热机以后,便没日没夜、从不间断地在高温下窑烧石英生产玻璃。除非更换坩埚或是修理,否则需维持长时间的高温。坩埚大概每12年整炉冷却后更换一次,此时在坩埚里经年累月堆积的玻璃热流,会随孔洞中流出来,随机形成各种玻璃膏块,待玻璃膏冷却之后,便成花园中摆置玻璃石块的模样。石块形状是完全无法预期的美丽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