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页 共 4 页 桂林解放桥 特 征码 标签 特征码 ] 桂林解放桥横跨漓江,位于桂林市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 始建于 1939年,由中正桥更名而来,经历了多次改建。解放桥现在 是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桥大气美观,人文底蕴深厚,桥底刻有各种 图案,晚上在灯光的点缀下,更加美丽。 地理位置 位于解放东路东端、 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 桥梁。始建于 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 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 181米,宽 11 米,5孔,每孔跨 36米,木桥面,荷载 10吨。1944年 10月, 日本 侵略军压境,炸毁 2、3孔桥面。1945年 7月,占领军溃败时炸断 2、 3号钢梁。 1946年 2月修造中正浮桥。 1951年 7月, 在原址重修钢 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 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 建筑结构 19
对比研究生长在石灰岩和非石灰岩环境的小叶榕、乌桕的茎、叶生态结构及其差异,发现两物种对石灰岩恶劣环境的干旱、高温、强地表热辐射等胁迫,在生态结构环境适应方面有一定的一致性,主要是初生保护组织、光合组织、输导组织的细脉密度和细脉木质部等都明显加强,但在程度及类型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常绿植物小叶榕是通过强化保护、输导、光合结构,全面而整体地应对环境胁迫,即使是与乌桕内部结构变化方向一致的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高于乌桕,特别是叶片下表皮角质膜厚于上表皮的角质膜,茎木栓层形成产生较早,维管组织、叶肉栅栏组织、茎表皮角质膜、叶片下复表皮等明显加强。落叶植物乌桕应对环境胁迫只强化局部的生态结构,且程度较低,主要是加强茎和叶表皮及其角质膜、茎皮层和细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