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构件——柱础 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它是 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 有,缺一不可。古代中国人民为使落地屋柱不使潮湿腐烂, 在柱脚上添上一块石墩,就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 防潮作用;同时,又加强柱基的承压力。因此,对础石的使 用均十分重视。 名称起源 承柱的础石;柱下的基础。墨子 书中记载:「山云蒸,柱础润」 。据宋营造法式第三卷所载: 「柱础,其名有六,一曰础,二曰礩,三曰舄,四曰踬,五 曰磩,六曰磉, 今谓之石碇」。而在本省则称之为 「柱仔珠」、 「石珠」、「柱珠」等。最早的柱子应是直接「种」于地下, 但为了防止柱子的移动下沉,便在柱脚的部位置一块大石头, 使柱身的承载重量能均匀分布于较大面积上。后来发现埋在 地下的木柱容易潮溼腐烂,因此便把石块提升至地面上,可 免除柱础的腐蚀或碰损。 在柱子底下承受压力的部分叫 「础」,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