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第 ! 期《工程建设与档案》 随 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以 人为本”的建筑理念正在 成为建筑 行 业 致 力 和 追 求的焦点。在建筑设计中如何遵 循这一理念,创造出功能完善,能 满足人们文化习俗和精神需求的 人文环境,在芜湖 “中西友好花 园”的建筑设计中进行了有益的 尝试。 一、总平面设计 芜湖“中西友好花园”由西班 牙华侨与杭州伟星集团共同投资 开发,项目基地位于市新百大厦 西 侧 ,东 邻 中 和 路 ,西 接 青 山 街 , 背靠下二街,南临沿河路,总用地 "#"#$!,总 建 筑 面 积 %&%!#$!’其 中 住 宅 占 !(") 万 $!,*+) 户 ,,容 积率 -(+-,是一项集商业、住宅为 一体的综合性大型工程。 项目基地地形呈一完整而独 立的矩形,较为平坦、规整’南侧有 一幢六层保留建筑,,地理位置极 其重要。为了做到因地制宜,扬长 避短,充分利用现有地形
在中国台湾馆展出"游园"玻璃花园,是呼应后都市复兴主义影响,为人们所设计静宁喘息的冥想空间。花园的外观融合中国台湾与芬兰文化中的圆形环状场域,在"空"与"当下"的片刻之中的逻辑思维。从不同层面来看,组成花园的元素是假山庭园与一座秋千。花园本身亦是一座资源回收场,里头所有的设置全是机缘捡拾废料重新排列组合而成的。城市要能生灭相依才会源源不绝。花园地表铺上回收碎玻璃,秋千与走道都用二手木料加以建造。其中的玻璃石块更是玻璃厂近12年才会生产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全然美丽、透亮如珍珠般的副产品。原来,玻璃工厂的玻璃熔解炉自开厂热机以后,便没日没夜、从不间断地在高温下窑烧石英生产玻璃。除非更换坩埚或是修理,否则需维持长时间的高温。坩埚大概每12年整炉冷却后更换一次,此时在坩埚里经年累月堆积的玻璃热流,会随孔洞中流出来,随机形成各种玻璃膏块,待玻璃膏冷却之后,便成花园中摆置玻璃石块的模样。石块形状是完全无法预期的美丽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