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东莞城中村展现出了城乡融合与产村混杂的独特格局,这些区域不仅占据着重要的城市发展空间,还承担着城市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多重角色。为了进一步优化这一格局,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共同发布了《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3-2035年)》,并进行了批前公示。
东莞城中村展现出了城乡融合与产村混杂的独特格局,这些区域不仅占据着重要的城市发展空间,还承担着城市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多重角色。为了进一步优化这一格局,东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联合市自然资源局共同发布了《东莞市城中村改造专项规划(2023-2035年)》(简称《专项规划》),并进行了批前公示。该规划确定了城中村总面积为96平方公里,并计划近期优先改造12个关键区域,旨在建立新型城市社区型和产业社区型的城中村。
《专项规划》强调,考虑到东莞特有的“城乡融合、产村混杂”的空间特征,将符合特定条件的建成区域,即属于城镇类管理单元、重点产业单元、重点功能片区或重点发展地区内的集体土地及村民宅基地范围,统一纳入城中村范畴。规划遵循“应改则改、需改则改”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城中村改造的目标、策略,以及“大、中、小圈”的空间体系、管控体系与实施体系,同时提出了近期的改造项目库。
东莞计划采用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结合等多种方式,针对不同的城中村实施分类改造策略,确保改造工作既有力又有序地推进,让城中村能够更好地融入城市交通网络、市政设施和服务体系之中,进而构建起新型城市社区与产业社区。
具体来说,《专项规划》将城中村划分为城市社区型和产业社区型两大类,总面积96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松山湖、滨海湾新区等关键区域。规划特别指出了12个近期改造的重点地区,包括中心城区的“黄金双轴”地区、水乡新城及多个重要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等。这些地区的改造旨在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质,从而增强中心城区的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
此外,《专项规划》还提出了“大、中、小圈”的空间体系概念,用以指导城中村改造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和实施进度。其中,“大圈”代表了城中村分布的主要区域,构成了未来15年内城中村改造的基础框架;“中圈”是指近5年内计划实施改造的重点区域,强调了规划的统筹协调;而“小圈”则基于“中圈”,根据项目的紧迫性、成熟度和重要性,每年确定具体的改造项目。2024年,预计将启动103个“小圈”项目,标志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实质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