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西藏防护林建设工程 | 性质领域 | 生态文明建设;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
---|---|---|---|
第一阶段 | 山南地区在雅江两岸建起了“绿色长城” | 第二阶段 | 其它区域也开展防护林建设工程 |
拉萨河是雅江的支流。2011年来,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已完成人工造林12.16万亩,封山育林15.7万亩,防护林建设工程总体实施情况良好,任务完成率达到了100%,平均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拉萨市及周边地区造林绿化工程,人工造林林种全部为防护林,树种都选用抗旱、耐瘠薄的杨树、柳树和榆树等;封山育林采取的是全封或半封。
自日喀则市区行车半小时25公里,过了雅江,经过一段崎岖的石子路,到了北岸南木林县生态示范区。
2011年2月,在南木林县雅江北岸荒沙深处(主要在艾玛乡),平整土地,拉开了建设雅江北岸生态开发区的序幕,这是“十二五”期间山东援藏干部中心管理组确定的投资1.59亿元的生态开发区重点援藏项目,将形成集牧草种植、畜牧养殖、特色加工、生态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开发区(用湘河的水顺地势灌溉),改变雅江北岸生态,造福当地农牧民。(到2013年完成投资2千多万元,取得阶段性成果和经验)、、、开发区后来升级为示范区,2014年进入大开发、大种树的阶段 。
2015年3月,西藏自治区启动了总投资约300亿元的“两江四河”流域造林绿化工程建设(至2030年),南木林县是“两江四河”此工程的(日喀则市)示范区和起步区。
县林业局局长次仁顿珠说:在戈壁荒滩种树并非易事,需要平整土地、挖沟、客土、施肥,然后才能栽树。之后防旱、防寒、防治病虫害尤为重要,浇水、涂白、修剪、打药等不可缺少。三分栽,七分养。
到 2017年,南木林县示范区累计完成国家投资1.5亿元,植树造林3万余亩,防沙治沙1.8万余亩;栽植新疆杨、柳树、藏川杨等各类苗木192万余株,建设绿色走廊林网50公里,造林成活率达95%;树木涵养水源、固沙治沙效果初步显现,含氧量提高5%,空气湿度增加10%,示范区已初步形成林成片、田成方、路成网、渠成系的生态建设大格局。 2018年至2019年4月,南木林县又在示范区外种植了一万亩生态林。另外,实验结果证明,在南木林县打造海棠、元宝枫两个产业链条是可行的。附带种植的经济林沙棘挂果,作饮料资源。
2019年盛夏,驱车行驶在拉萨至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的318国道上,雅鲁藏布江畔,视野所及之处绿树成荫,让人很难想象,这里几年前还是风沙的源头。
旧西藏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统治之下,生产力极低下,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的单向索取状态。西藏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起步于西藏和平解放以后,并随着西藏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而得到发展(见词条“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国家派遣林业技术人员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部分地区进行考察,并在拉萨市西郊七一农场开展育苗造林试验,为在西藏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生态奠定基础。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以后,西藏以乡土树种为主,掀起了大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植树活动。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使西藏人民实现了由千百年来被动适应自然,进入主动改造自然的质的飞跃。1975年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林业局作为政府部门,1977年农林部组织了对西藏全区的第一次全面森林资源清查,1978年起,为适应造林绿化的需要,各地先后建立苗圃近50个,引进、驯化、培养了数十种适宜西藏生长的造林绿化树种。1983年正式成立自治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此后,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这个是沿海的防护林。
三北防护林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
【1】三北防护林对防治沙尘暴的直接作用主要是减弱动力。虽然大气环流形成的大风不是人力所能消除的,但是通过加强林草植被建设,可以减弱地表风速,达到减轻沙尘暴的效果。这是三北工程的直接功能。最根本的是通过...
山南(山南地区改名山南市)是藏文化、藏民族的发源地,雅江是藏源山南之源,这条功勋卓著的“母亲河”,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成了困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害河”。受地形地貌影响,雅江流经山南境内,水流变缓,河道变宽,水汊交织,水系成网格状。再加上干湿季节明显,致使江水流量差异巨大:夏秋涝、冬春旱,常年交替。特别是冬春季,水量骤减,大片的河滩裸露出来,河谷风又大,导致沿岸地带沙化明显,年年沙尘肆虐。护林员达瓦坚参祖祖辈辈生活在雅江南岸,提起小时候雅江的样子,他仍记忆犹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雅江是一条可怕的大河,雨季水漫过河道,淹到村头;旱季水退到江心,两岸砂石裸露、沙丘起伏,一刮风,漫天黄沙,从南岸都看不到北岸。每当我不听话时,阿妈就吓唬我,说江水会把我们卷走,风沙会把我们吹跑。江岸边的草、树都很少,庄稼也长不好,有时候贡嘎机场的飞机都飞不了,沙尘还会吹到泽当甚至是拉萨去,百姓深受其害。”
1980年代初,饱受风沙之苦的沿江群众在政府的要求下开始进行植树造林,然而,冬春的干旱、夏秋的洪涝和不期而至的狂风扬沙,却让人们的付出没能得到及时的回报。“春天种下去的树苗,到夏秋就被大水冲走,即使不被冲走,到冬天也挨不过风沙和干旱,好多人说这里是‘造林禁区’‘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就是那时候的写照啊。”
扎囊县扎其乡罗堆村护林员贡嘎索朗回忆说:“严重时,沿江公路被沙子覆盖,车子陷在里面出不来,群众家门口被沙子堵得严严实实,出不了门。”
因此,防沙治沙,把沙丘变成绿洲,是山南人民巨大的心愿。
提起防沙治沙,山南人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个人——原山南地区林业局局长李纯禄。据李纯禄回忆,1967年,他从拉萨到山南时看到,雅鲁藏布江两岸几乎没有一棵树,恶劣的环境让他萌生了在雅鲁藏布江两岸造林的愿望。1982年,李纯禄从洛扎县调到山南地区林业局工作后,便开始在(泽当镇)雅鲁藏布江两岸试验造林。那时,李纯禄满脑子都是造林的想法,他一有空就往雅鲁藏布江沙滩上跑,有时一待就是半天,研究土质、查阅资料。
1983年的春天,李纯禄等人在雅鲁藏布江泽当段成功造出了80亩固沙林。向“造林禁区”的挑战首战告捷!能在“造林禁区”里种活一片树林,在当时成了极为轰动的大新闻,人们振奋不已。(河流固沙林是早期形态的防护林)。李纯禄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山南沿江防护林营林技术体系研究”科研项目,他们创造的修筑“丁字坝”和“大苗深栽”等雅江防护林营林技术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这为后来的大面积造林防沙治沙积累了宝贵经验。
禁区长出了树木,这一成果彻底掀起了山南人植树造林的高潮。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雅江沿岸群众的造林经验得到不断推广,山南的造林浪潮也一年高过一年。贡嘎县林业局原局长、今年67岁的艾拉回忆道,“当时规定,干部每年都有10棵义务植树的任务。如今,这一传统一直在延续。”
1988年,西藏高原第一个工程造林基地——(李纯禄主持设计和主管的)泽当万亩人工林基地诞生了。后来,各县区、各机关单位都在雅鲁藏布江的沙滩上建立了自己的造林基地。
泽当防护林基地:资料待补充。
苗圃基地知名的代表人物:
边久是扎囊县扎其乡罗堆五村村民,也是山南民间治沙防沙第一人,被乡邻亲切地称为“树爸爸”。1991年山南地区林业局把一片76亩的荒地交给边久,边久在这里挖井、围栏、平整土地,建起了苗圃基地。1992年同样在结巴乡,他又开荒建起了一个310亩的苗圃基地,在这个基地边久平整土地、种树,整整干了5年。 建立了渠道关系、学会了育苗技术,懂得了苗圃管理,也有了一些积蓄,他开始盘算着能否办一个个人苗圃基地。2000年边久萌生了在家乡建一个苗圃基地的想法。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2004年,边久办起了扎囊县首个个体苗圃基地。2017年边久的苗圃占地面积450亩,各种苗木260余万株,年均出圃苗木40余万株,年产值200余万元。曾经的荒滩变成了绿洲。 边久坚信,一个地方只要有水、有土,管护得法,树就能活。仅上过小学的他,通过学习研究,对几十个树种的习性了如指掌。“树种下去,过了冬天才算成活。”为了让树苗在高寒地区成活,边久反复试验,找到了“诀窍”:种树时,在距地面10厘米左右的地方铺一层塑料布,再盖上干土,就能防止树根被冻坏。浪卡子县卡龙乡加珠村位于羊卓雍错湖边,海拔4400多米。村委会主任达瓦找边久,请他帮助种树。边久免费送给村里5千棵树苗,并培训村民种树方法。达瓦说,边久的办法确实管用,绝大多数树苗都活了。边久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种树上,几乎天天和树打交道,还常常到内地考察,选树种作试种,他在西安大雁塔下发现白皮松“挺拔、俊俏,而且四季常绿”,下决心引到家乡,经过试种,白皮松长势良好,他一下子引进了上千棵。最难种的雪松也郁郁青青。 为了选出适合高原地区生长的苗木,边久到内地的很多地方去购买过树苗。他说,在这个基地一次种100棵树苗,经过一个冬天,一般只有30棵左右能存活下来,边久并不气馁,最后他选出了56种树种在基地里种植。在2004年起的5年间,边久一直与家人分居两地,他一心扑在苗圃基地的建设上,每个月只回家2-3次。正是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巨大的决心以及种树的经验与技能,边久成功地建起了苗圃基地,还把面积扩大到了现在的560亩。现在,边久每年销售苗木的收入是200多万元,除去购买树苗的成本和支付工人工资,他能挣到30-40万元左右。 自治区林科院评估,边久的苗圃价值过亿元。
桑耶镇桑耶居委会的退休老支书次仁桑珠,带领群众在雅江边种下了2.4万亩树。直到现在,老人每年仍坚持种树,他坚信,总有一天雅江边的所有沙丘都会变成森林。
护林管理知名的代表人物:
山南市2018年有3.2万多名群众直接参与“防护林”管护,林业项目每年为群众增收9000多万元。
乃东区泽当镇甲村今年72岁的达瓦坚参,是山南市最早一批护林员;儿子达瓦欧珠27岁从部队退伍后成为护林员,守护雅鲁藏布江防护林已有23年。以前雅鲁藏布江两岸缺绿,达瓦坚参深有感触:“过去,春天风大,沙子吹得到处都是,不仅吃的饭里有沙子,更严重的是沙子把庄稼埋了。”“村子周围都种不活,更别提在雅鲁藏布江两岸的沙子里种树了。”就在达瓦坚参等人心灰意冷时,传来了泽当镇雅鲁藏布江边种出80亩固沙林的消息,那时他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守护好这片绿。”
1997年,达瓦坚参还是一名乡村教师,那时市林业局在寻觅护林员,他毅然决然选择报名。当时护林员的工资是按天算的,一天只有10块钱,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家里人也都极力反对。为守护好这片林子,达瓦坚参还十分“不近人情”。树苗刚种下去的时候,会有牛羊跑去吃幼苗,树苗长成后又会有人跑到林子里乱砍乱伐,每当这时候,达瓦坚参便会及时制止,实在不听的,达瓦坚参就请林业部门的人来处理。逐渐地,在达瓦坚参的“耳提面命”下,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植树造林的好处。通过达瓦坚参的“牵线搭桥”,甲村还从林子里的老树上选用优质枝条进行扦插,成功地在雅江边种出了100多亩林地。
1980年代以来,山南人民数十年如一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勇往直前,在被称“造林禁区”的雅鲁藏布江(山南段)两岸造林45万亩,筑起了一道长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2018年数据),有了西藏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书写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雅鲁藏布江(山南段)防护林,是在“泽当万亩林”和“泽当防护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固沙林”到“万亩林”再到“防护林”,不仅仅是名称的变更,也不仅仅是树林面积的增加,而是质的飞跃。防护林除了植树造林外,还增加了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等项目;造林方式从义务植树为主向“造、固、封、播、挡”等工程造林转变,造林地从枯水季沙滩向两岸沙漠、阶地和洪积肩延伸;造林速度也明显加快,年造林面积由原来的4000亩至5000亩猛增至20000万亩左右。截至目前,山南人民在“造林禁区”筑起了一道长160多公里、平均宽1.8公里的“绿色长城”。
山南市通过雅鲁藏布江两岸生态治理,两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大面积的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绿洲,流动沙丘面积减少80%,过去沙害严重地区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
防护林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而且为山南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山南市灾害性沙尘天气也由上世纪80年代的60余天下降至2016年的8天,大幅度改进了雅江沿岸地带人们的自然生活环境。
到2018年造林4500多万株,是山南人民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结果。为了植树造林,山南人民不仅战风沙、斗酷暑,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至今,人们仍不会忘记,1997年春天,贡嘎县岗堆镇岗堆村群众乘坐牛皮筏到雅鲁藏布江北岸植树时,因为水面风大,牛皮筏翻入江中,十多人丧生。为了不耽误植树,山南人民把羊油灌入伤口,再撒上羊粪灰,缠上羊毛,制成了“创可贴”。
新途径:近年来,山南市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科研部门合作,探索出了高海拔地区防沙治沙的新途径、新方法。营造防沙固沙林5580亩,草(石砾、树枝)方格固沙1500多亩,播种沙生植物1000多亩,在示范区外围封沙育林5万多亩,涌现出贡嘎县森布日村、乃东区结莎居委会等千亩人工造林示范区和乃东区金鲁居委会、扎囊县德吉新村等生态示范村。
另外,建立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生态扶贫项目:2017年,山南市利用市场机制,引入亿利集团、蒙草集团(蒙草种业)等科技公司,为防沙治沙注入了新动力。——山南市治沙生态扶贫项目,内容包括防沙治沙工程、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特色经济林建设、生态小镇建设四个部分,涉及山南市的扎囊县、贡嘎县、乃东区、桑日县及琼结县,总建设面积约65万亩。该项目由全国沙漠治理领先企业亿利资源集团主导实施,共同投资300亿元。——项目旨在改善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态环境,同时提供就业机会和产业支撑,助力西藏精准扶贫。项目采用“公司 农户”“企业 基地”的运作模式,优先为当地贫困户提供种树、养护等就业机会。——公司将采用“气流法造林技术”“甘草平移技术”“沙漠绿洲边缘滴灌造林配套技术”等,提高造林种草的成活率。记者看到,工人拿着造林水枪在沙地上打出栽植孔后,其他工人迅速将沙柳枝插入栽植孔。不多久,一片沙柳就种植完毕,孕育起绿色的畅想。
生态建设推向家家户户:雅江固沙林—防护林工程得到一批技术,政府把技术推向家家户户,提高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来,山南市深入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积极鼓励义务植树,大力实施农村“四旁”植树和“见缝插绿”工程,打造了西藏唯一的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创建自治区级生态县2个、生态乡镇57个、生态村337个,主要道路、河流、城镇周边都被打造成了美丽“绿洲”。山南市大力开展“消除无林乡镇、无林村组、无绿院落、无林农户、种树空白”的“五消除”行动,一个又一个“无树户”穿上了绿衣裳,成为了“有树户”。——2018年,经过春季植树行动,山南市已全面消除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创建美丽示范村(居)15个、51所学校、94座寺庙院内及周边栽植树苗25.34万株。今年,山南市将继续巩固植树效果,确保院院有绿色,户户能成荫。——
仅2018年,山南市就累计完成植树造林10.6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防沙治沙6.7万亩,泽当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6%以上,每一个人都是植树造林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山南市雅砻河生态综合整治
山南市隆子河生态林防护林建设
日喀则市年楚河防护林建设
阿里地区狮泉河盆地生态林防护林建设
怒江西藏段防护林建设2100433B
中国“三北”(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有沙漠、沙地和戈壁面积达133万多平方公里,形成了万里风沙线。 1978年,中国政府决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横跨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
中国海岸线北起辽宁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伦河口,全长1.8万多公里,横跨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市、自治区)。
《防护林科技》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等数据库收录。
据2018年9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防护林科技》共出版文献7919篇。
据2018年9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防护林科技》载文量为7217篇。
据2018年9月24日中国知网显示,《防护林科技》总被下载474154次、总被引21074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0.13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2。
据2018年9月24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防护林科技》被引量为14767次、下载量为73778次;据2015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防护林科技》影响因子为0.26,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735种)中排第4719名,在林业(66种)中排第46名。
2000年,《防护林科技》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奖。
《防护林科技》是Caj-cd规范获奖期刊。
立足于防护林体系科学研究的前沿,坚持繁荣防护林地区林业科学技术,总结交流林业建设特别是生态林业的科研生产新成果、新经验、新技术,普及林业科学知识和林业科技信息,立足三北,面向全国防护林地区,忠实地为第一线的林业工作者服务,宣传党的林业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加快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为经济建设服务,面向生产实际,紧紧围绕党的林业建设中心任务开展报导,突出期刊的专业性和技术性,为防护林地区广大的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的平台。
长江防护林护林建设
为改善生态,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相继在 “三北”地区、长江、珠江、淮河等重要江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些工程已被国家整合为三北、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湖北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省份,有60个县(市、区)被国家列入长江中下游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范围,项目区建设范围总土地面积18673.5万亩。建设规模为:营造成林面积 4451.5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 1254.75万亩,封山育林 1267.65亩,飞播造林 157.35万亩,幼林抚育 784.5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989.85万亩;现有林管护1108.2万亩。
我省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由多个防护林建设工程组成的一个系统工程,现已经或即将启动的国债长防林项目、农发长防林项目、日援汉江防护林、德援长江防护林、鄂北防护林、淮河及太湖流域防护林、土地沙化治理等项目,都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长防林第一期工程建设从1989年开始启动,2000年结束;第二期工程已经从2001年启动。第二期长防林的资金来源,包括国债、农业发展资金、外资和地方投入等方面。
1989年国家长防林一期工程工程实施,为我省治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和关怀下,我省宜昌、秭归、巴东、谷城四县市先行启动了长防林试点工程,1990年又有14个县市列入一期工程,到 1999年,全省先后有29个县市被国家纳入长防林工程治理范围。特别是近两年国家债券资金加大了对长江防护林工程的投入,并实行资金管理“报帐制”,为我省长防林工程注入了新活力。多年来,经过各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累计完成长防林工程营造林面积2741.5万亩,占国家计划的154.2%,占一期工程规划的182.7%。其中植苗造林927.6万亩,直播造林25.4万亩,飞播造林61.4万亩,低改280.8万亩,幼林抚育167万亩,封山育林1153万亩。在长防林工程营造林中, 完成国家重点工程营造林1345.9万亩 ,占国家计划的121.3%,高起点、高标准集中连片治理(500—10000亩)的有4053处,面积达553万亩,占重点工程造林的41.1%。完成一般工程营造林1081.9万亩,占国家计划的 232.4%,完成四旁植树3.5亿株,容器育苗5.1亿株。全省十年投入长防工程建设资金29882万元,其中国家投资 12427万元(含中央债券投资4800万元),占总投资的41.5%;省地县财政配套资金7730万元,占25.8%,其中,省财政配套2393万元,地县配套5337万元。部门集资4361万元,群众自筹5363万元。
长江中下游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对项目区乃至整个湖北省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可以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通过中幼林抚育、低质低效林改造、现有林管护,可以使项目区林分质量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三是项目实施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群众收入,对推动地方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四是项目建成后,将确保项目区内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长江中下游流域城市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质量,同时对根治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推动长江中下游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的腾飞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9年9月3日,在渝全国人大代表视察了云阳长江防护林柏木叶蜂虫害情况。
重庆市森防站负责人介绍说,云阳12万亩长江防护林全部遭受柏木叶蜂重度灾害,有万余亩死亡,且每年死亡面积成倍增长,若不及时有效防治,12万亩防护林将在10年内全部死光。
据了解,云阳长江防护林是1958年起历经10余年建设而成的,林带全长60余公里,是万里长江和三峡库区一道独特的生态屏障。自上世纪80年代长江防护林发生柏木叶蜂虫害后,当地政府多次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但由于树种单一、面积太大、害虫自然死亡率低等原因,柏木叶蜂虫害一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日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呼吁,加大投入,标本兼治,切实遏制云阳长江防护林虫害,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
2009年8月17日,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北林科院林业所专家、学者一行6人,在重庆市林业局领导、涪陵区人民政府领导和区林业局领导的陪同下,到涪陵考察长防林建设情况和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有关情况,调研组由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肖文发带队。
调研组一行首先实地查看了长江两岸示范段建设涪陵第五中学校地段的城周屏障森林工程实施情况,随后前往涪陵区白涛街道三门子村、小田溪村考察长江防护林一期工程建设实施的柏树林成效和柏林村石漠化情况。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涪陵区首先向专家组汇报了全区长防林成效、长江两岸森林工程实施情况和三峡工程后续工程规划进展情况。全区长防林工程建设,规划面积45万亩,截止2000年,完成造林33.1万亩,累计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由于立地条件差,土地瘠薄,后续投入没跟上,加上经历了2006年特大干旱,长防林建设成效保存了30%。长江两岸示范段工程,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生态、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实施,春季累计完成造林5.7034万亩,占任务8.0561万亩的70.8%。全区三峡工程后续规划以长江绿起来,农民收入增加为总体目标,进展顺利。
调研组认为:涪陵的长江防护林工程保存下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在土地瘠薄,投资不足的情况下,使森林覆盖率还增加了4.5个百分点,说明作用还是很大。同时要求:涪陵要高度重视石漠化现象,并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治理;多提供有关水土流失,泥沙排入乌江的流量,以及长江防护林典型案例成功的报告,为长江防护林三期工程提供重要资料;要搞好长江防护林规划,规划要细,按照1:10000制作规划图,要落实到每个山头地块,尽量不要走基础设施建设之路,从提高能力方面去做文章。
最后,市林业局副局长邓东华对下步工作作了安排: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要将规划做细、做实,严格选择树种和物种,科学、合理规划,注重规划的严密性和精确性。二是加强工作,做好将长江两岸森林工程纳入长防林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打有准备之战;三是已经在实施中反映的问题,要收集汇总上报情况,以解决存在的问题,明确模糊性的问题。四是市局要加强同中国林科院的联系,搞好衔接工作,并组织力量指导、支持四个实施示范段建设的区县搞好工作。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