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系隶属土木工程学院,是同济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系之一,以其培养的卓越人才和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建筑工程系前身始于1914年同济医工学堂的土木科。根据国家需要,建筑工程系经历多次变动。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前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圣约翰大学等11所院校的土木建筑系科并入同济大学,同济大学成为以土木建筑学科为主的学校,设立了结构系、铁路公路系、上下水道系、测量系等五个土木建筑学科的系。结构系就是现在建筑工程系的开端,1958年更名为建筑工程系。1980年建筑工程系扩大为土建结构工程系,1982年改为结构工程系。1987年成立结构工程学院,结构工程系又改名为建筑工程系。1996年原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城市建设学院的建筑工程系并入。2000年原上海铁道大学土木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并入。
近年来建筑工程系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系企合作等各个层面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丰硕成果。每年平均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220多名、博士研究生50多名,完成了众多的教学改革项目,出版了大量的高水平教材。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5门,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上海市级教学名师4名,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教学团队1个。
建筑工程系教学工作主要通过教学管理中心(下设:混凝土结构教学管理室、钢结构教学管理室、土木工程施工教学管理室、结构力学教学管理室、工程制图教学管理室、系外教学管理室)来组织运作;科学研究工作通过15个研究室团队来开展,研究方向涉及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多高层钢结构、轻钢结构、高耸钢结构、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预应力结构、钢-混组合结构、木结构等各类结构的抗震、抗风、抗火、稳定、疲劳、耐久性、可靠度、检测加固、计算机仿真与辅助设计、施工技术与管理等。
同济大学意为同舟共济,也说是来自洋径邦英语对德意志(Deutsch)的音译,我觉得二者兼而有之吧。同济的出身是医学,那次院校大调整中,同济是有失有得。最大的损失是得以扬名立腕的同济医学院被活活的白送给...
同济大学是211和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其建筑系是很好的,本科要读4年,学习当然要辛苦,努力了才能有收获。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
你是说文远楼吗?我很想给你可是作业还没有发下来。。。这个详细图纸系图书馆有的,要不你问建筑学院的人借个学生证进去找吧
现有教职员工11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0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8人,讲师33人,办公室职员及试验室技术人员16人。
已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瑞士、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许多大学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经常开展师生访问、中外联合毕业设计、学术交流、共同研究等活动和项目。主办和承办了众多的国际学术会议。
主持完成了国家攀登B计划、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建设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建委、教委等资助的大量纵向科研项目及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负责完成了上海市及其他省市大量的重大、重点工程项目关键课题的研究,获得12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及40余项国家专利。主编和参编了80多部国家和上海市有关建筑结构设计、施工、检测、鉴定等规范或标准,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应用软件。
现有系企合作层面的研发中心7个,同济大学挂牌的校外企业研究生实习基地3个,每年企业颁发的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总量达到16万元。每年举办分别有8支研究生队伍组成的足球锦标赛和篮球锦标赛。
建筑工程系办学一贯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同济校训和“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同济精神,强调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项事业的优质、协调发展。
注重学生“品行素质、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社会责任”的一体化培养,以学生为本,强调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与工程实践锻炼;注重教师“教书育人、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开拓创新”同步发展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基础性学术研究与国家重大工程背景的应用性研究相结合,强化试验室装备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技术服务与贡献,推动学科发展;注重开门办学,加强国际间教育合作与学术交流,深化系企合作,提升国内外社会影响;注重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环境和服务质量。
建筑工程系实行“系务委员会” “教授委员会”的运作机制。“系务委员会”负责全系各项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执行学校和学院的政策、规章制度以及“教授委员会”的决议;“教授委员会”负责对全系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作出决策,提出学科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方案。
(1) 一个本科生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课群方向;
(2)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三个学科的硕士点;
(3)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三个学科的博士点;
(4) 结构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三个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1981年,结构工程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首批博士点;
1984年,被批准建立首批博士后流动站;
1987年,结构工程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1998年结构工程学科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结构工程学科继续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
2004年,经教育部同意学校自主设置土木工程施工和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两个二级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同时在此二学科接受博士后流动人员。
1998年开始,本科生统一为土木工程专业,由土木工程学院招生并管理,研究生由建筑工程系招生并管理。
顾祥林 教授 (2003~2009) |
张其林 教授 (2000~2003) |
李国强 教授 (1996~2000) |
颜德姮 教授 (1989~1996) |
蒋大骅 教授 (1987~1989) |
张 誉 教授 (1987~1989) |
朱伯龙 教授 (1985~1987) |
孙钧 教授 (1982~1985) |
朱振德 教授 (1978~1982) |
王达时 教授 (1977~1978,1956~1966) |
邵慧富 教授 (1966~1970) |
李国豪 教授 (1946~1952) |
王龙甫 教授 (1952~1956) |
刘百铨 教授 (1945~1946) |
余家洵 教授 (1940~1945) |
陈士骅 教授 (1939~1940) |
罗鲁 教授 (1934~1936) |
德贵林 教授 (1914) |
1 2010年同济大学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建筑工程系相关专业) 招生院、系 招生专业名称 页号 建筑与城市 规划学院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城市规划与设计、 ☆建筑技术科学、 ★景观规划设计 1 土木工程 学院 ☆岩土工程、 ☆结构工程、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 ★土木工程 施工、★风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 ★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 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地质工程 2 机械工程 学院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热能工程、 供热、供燃气、 通风及空调工程 5 经济与 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管理理论与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城市发展与 管理、★建设工程管理、★知识产权与知识管理、★金融工程与管理、★科技发展与 管理、会计学、企业管
城市设计历史悠久。它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联系紧密化城市设计强调以人为核心,研究城市整体及局部的型体环境与生活环境的塑造,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促进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强调综合与交融建立完善的设计管理程序和与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是现代城市设计发展的趋势。针对我国城市设计现状,推进城市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建立切合国情的城市设计管理制。加强人才培养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建筑学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研究生专业方向 |
建筑技术科学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历史与理论 |
精品课程 |
建筑设计基础 建筑理论与历史 建筑评论 房屋建筑学 室内设计原理 多课程选择的建筑设计课程 建筑特种构造 建筑环境控制学 建筑构造 |
博士专业方向 |
建筑历史与理论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技术科学 |
联合设计 |
天山路改造设计联合设计 香港九龙油麻地城市设计 上海威海路老城区城市更新设计 东亚的空间与本质”建筑设计夏令营 多伦路地段城市设计联合设计 上海提篮桥地区城市设计 香港大学校园扩展概念性城市设计 香港文化中心地区城市更新设计 世博会实验区联合设计 包豪斯夏季实验营 |
桥梁工程系设有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88人,其中博士生34人, 硕士生78人,本科生176人。
桥梁工程设计分院是在李国豪院士、项海帆院士的直接关心与领导下于八十年代初从桥梁工程系下属的一个设计室发展起来的,现隶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项海帆院士担任桥梁工程设计分院名誉院长,范立础院士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组组长。
桥梁工程设计分院现有专职技术人员55人,其中高级工程师以上职称16人,注册结构工程师6人。下设桥梁一室、二室、景观室和综合室等科室。另外,由桥梁工程系高级职称教师组成的在册兼职设计人员75名,桥梁工程系各研究室在各领域如抗风、抗震、钢与组合结构和大跨度桥梁等的专题研究成果给与设计分院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十多年来,该院设计的桥梁类型涉及有悬索桥、斜拉桥、T型刚构、连续梁、桁架、拱桥以及各种组合结构等各种桥梁结构。如国内同类桥型跨径最大的预应力桁架刚构闽江水口大桥;国内跨径最大的悬索桥江阴大桥的设计(联合设计);国内第一座双独塔单索面斜拉桥与连续梁协作体系的钱江三桥;国内风景区第一长桥太湖大桥;苏州的自锚式悬索桥竹园大桥;世界最大跨径的斜拉桥苏通长江公路大桥(联合设计)。以及一大批已经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城市景观桥梁,如:江西生米大桥、惠州下角东江大桥、宁波庆丰桥、琴桥、解放南路桥、河南郑州郑东新区桥梁、桂林解放桥、南州大桥、云南大理兴盛大桥等。近年来也承担了国内外多座大桥的设计审查工作,如上海市卢浦大桥、香港青马大桥、广西南宁大桥等。
名誉院长 |
项海帆 |
顾问组组长 |
范立础 |
院长 |
葛耀君 |
常务副院长 |
曾明根 |
总 工 |
徐利平 |
顾问专家 |
郑信光 詹蓓蓓 林长川 |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