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西泠印社园林 | 外文名 | Garden of xileng printing society |
---|---|---|---|
作 者 | 王佩智 | 出 版 社 | 西泠印社出版社 |
西泠印社的名气很大,名声很远,一年四季吸引着川流不息的人群。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的风景怡人,还有厚重深邃的诗意撩人。本书试图从地面、时空、篆刻艺术的历史背景三个层面来观视西泠印社的这个院子。当然,这也是浮光掠影。因为先前有了《西泠印社摩崖石刻》,这本书算作它的姊妹篇。
全书介绍了诗意的园林、诗意的土壤、诗意的印文化、诗意悠长的孤山西泠等内容。
王佩智,别署淮人、路野,安徽涡阳人。责任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文物管理处处长、西泠印社理事、杭州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杭州市图书馆协会常务理事等,浙江省考古学会会员。著有《西泠印社旧事拾遗》、《飘动的绿色》、《落雪的夜晚》、《西泠印社1963》、《西泠印社摩崖石刻》等,策划编撰《走进西泠印社
作 者:王佩智 编著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0-9-1
跪求一个搞园林设计(做假山)的店名,要霸气的,或者有诗意的!
天一园林设计有限公司
产权年限:70年容积率:2.50 绿化率:37总户数:1233建筑面积:180000平方米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建议您去市场咨询一下,希望能帮助到您。
山水是江南城市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叠山理水造就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建筑美学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园相通,全园生动;返归自然的山水田园生活化、人性化,是江南城市园林建筑追求的诗意境界。江南城市园林建筑的诗意境界是中国古代文人崇尚的一种清淡平和的人生境界,是文人受到压抑的心灵在现实中获得舒展的折射。
公园以旱桥分前园和后园两大部分, 前园在公园南部, 后园在公园北部。 前园 景区以大草坪为主体,其中东草坪区 8000 平方米,西草坪区 6000 平方米。主 要景点为陈家池、大理石亭、竹亭、樱花林、牡丹亭等。 中山公园内部现代与古典并存,可动可静,草坪、池塘、参天大树和大理石厅 让爱热闹或幽静的人各取所需。 中山公园占地面积约 20万平方米,全园可分为大小不等的景点约 120 余处。 这些景点因景而异,各具特色,其中十二处景点评选为 “中山公园十二景观 ”,都 是公园内特色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十二景观命名及简介如下: 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 公园南门始建于 1917 年,2001 年因地铁二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 1.6 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 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 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 大型 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花墅凝香(牡丹园) 牡丹国建于 1956
活财荐读:中式园林,中国诗意生活的完美写照
中式园林,中国诗意生活的完美写照
中式铺装,用一方天地界定这一诗意生活
青瓦、红砖、鹅卵石等组合排列自成方圆
给人一种既古朴清新,又巧夺天工之感
将中式意蕴展现的淋漓尽致
回忆童年,那块青砖绿瓦依稀记得
扎根在心底的中国味永远不会改变
园林还是中式的好
园林铺装还是要有中国味
这样才契合内心,才意味深长
文章转载自:旅思马记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 :甜心
http://www.touyan.com
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副教授周榕
有关空间诗意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建筑界是缺少反思和深入批评的,什么叫做空间诗意,这种空间诗意是由传统得来的,还是我们现代的一种新发明?我们中国传统的空间诗意有一个特点,就是建筑在私人体验、私人情感的基础上。但这种空间诗意与我们现代的城市生活有一个极大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始终没有得到完善的解决,甚至只有极少数建筑界人士才会意识到这个问题。
2014年北京新增绿化面积37.5万亩,城市绿化面积总共是1019公顷,林木绿化率达到58.4%,森林绿化率达到41%,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7.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9平方米。这组数据和指标似乎很让人欣慰,但其实并不如此,因为上述数据中提及的绿地是绝大部分是无效绿地,分布在北京周边的山野之中,我们很难有机会进入,所以完全感受不到,因此这些数据是毫无意义的。但我们为什么还要追求这些数据呢?
关于这点,就不能不能追述到城市理想里的一大发明:欧文在十九世纪初、霍华德在十九世纪末分别提出的概念——田园城市。但“田园城市”是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城市理想的蓝图?关于这点没有多少人进行深入思考,我们仿佛天然就认为田园城市是一个完美的城市理想的蓝图。但实际上,田园城市跟我刚才讲到的城市无效绿地恰恰是一个始作俑者。把城市的空间建成区夹杂在田园和自然的景色之中,其实是因为由于无序蔓延的庞大的人工建成区太过环境质量低下和嘈杂,所以我们需要用田园和绿化人为地把它们隔离开,这才有了我们今天城市里的绿化隔离带的概念。这个提法的着眼点是隔离,用绿化把城市空间隔离开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城市绿化在我看来是完全无效的。
传统的苏州园林是典型的私家园林,这种私家园林现在也成了一些当代中国建筑师理想的空间范本。但把这种私家园林当成空间范本忽略了一个非常大的前提:这些私家园林是供极少数社会顶层人士享用的,所以它的设计原则、构成原则是与当代大众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的。我们很容易发现,当有成百上千的人涌入私家园林的时候,整个园林的诗意会荡然无存。为什么?因为它的空间构造和所有的环境组织都不是为了多数人,为了城市的公共生活而准备的。所以它所呈现的诗意是与城市的公共生活模式有极大矛盾和抵触。
而我们现在城市公园实际上是私家园林概念的衍生,所以我认为城市公园和城市绿化隔离带一样,其实都是一种城市空间非常差的模式和理想。因为所谓城市公园平时跟城市是隔离开的,是隔离带的提升版本。不论是田园城市还是公园城市,都不是一种很好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中比较好的方式是怎样的?在我看来,是用城市的公共性去激活和唤醒自然,从而产生一种集体的空间诗意。举个例子,台湾地区的著名建筑师黄声远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黄声远做的建筑单从形式上看并不是很奇特,但有他自己独特的特质和敏锐的眼光,他看到了绝大多数中国建筑师所看不到的,就是作为建筑师,我们应该如何去应对一个从原来的金字塔形的、由私人掌管城市生活的模式,到现在这样一个扁平化的公共生活为主体的城市生活模式的转变。
黄声远的代表作津梅栈道
什么叫城市的现代诗意?不是和古代人一样找一处山水极好的风景名胜之地,做一个封闭式的空间诗意,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使用,让更多的人介入,创造一种城市和自然之间真心交融的公共生活的纽带,这才是现代城市的自然诗意,集体的空间诗意。
津梅栈道是黄声远的代表作,我当年看到这个栈道的时候还不认识黄声远,但是一看到这个作品就有非常大的触动。津梅栈道实际上是宜兰的一座步行桥,宜兰市有一条宜兰河把城市隔成两段,民众必须跨过宜兰河才能享受到城市另一侧的公共服务。宜兰河以前只有一条老的人车混行的公路桥,行人走在其上还要顾虑安全问题,根本没有心情感受到两岸宜兰河的美好环境,所以这个环境尽管再好,也是处在一种休眠的状态。而黄声远使用了非常简洁但是到位的点穴式的建筑手段,唤醒和激活了自然。因为新造一座桥成本很高,黄声远就选择用一种轻钢结构把步行栈道固定在老公路桥的外部下侧,最大程度地节约了成本。栈道从技术手段上可以做得很宽,但黄声远故意把它做得很窄,目的是增加栈道的公共性。他有一句名言:“路要窄,人才可以相遇,灯要暗,鸟才可以安睡。”如果路很宽阔,大家就没有擦肩而遇的可能性了,没有目光的交流,生活就会很冷漠。黄声远用一种建筑的方式,让城市的公共性提升,刻意营造出一种空间的密度和人行为的密度,而这种密度恰恰能让你把步伐放慢,只有把步伐放慢,你才会发现生活中被忽略的大量的美好风景。
通过这个案例大家可以很好地看到,所谓的公共性的空间诗意和基于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私人的空间诗意有很大不同,这其实是考量中国的空间环境是否真正进入现代文明的一个非常大的标尺。我们现在不能过多地回归到古代的桃花源,留恋在虚构的私属化的诗意中,而必须要用一种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地进入现代文明。
《诗意的栖居:建筑美》包括了:文明的见证——外国建筑(上篇);木头的言说——中国建筑;建筑的智慧之源——建筑师;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丰富多彩的中国建筑;精品赏析——中国部分等九章内容。《诗意的栖居:建筑美》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