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双线并联模块化涂装生产线 | 外文名 | Double line parallel modular painting production line |
---|---|---|---|
标准编号 | T/ZZB 0862—2018 | 发布日期 | 2018年12月17日 |
实施日期 | 2018年12月31日 |
本标准由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织制定。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浙江华立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与起草单位:浙江方圆检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明泉工业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创立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湖州正乾表面技术有限公司(排名不分先后)。
本标准规定了双线并联模块化涂装生产线的基本要求、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质量与服务承诺。
本标准适用于前处理为喷淋式的双线并联式喷漆涂装生产线。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郎巍、陈锋、吕萍、沈吉义、郭建刚、盛建新、徐黎明、赵亚静、朱雅敏、茅立安。
起到油漆、粉末固化成膜的作用。
工作总结,一般分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表述: 1、开头(概况) 2、分点总结(具体开展和完成) 3、问题与不足,4、今后打算(下阶段工作思路)。没时间写,可看头相,找我们代笔。
我国涂装生产线发展前景十分诱人,涂装生产线广泛应用与各行各业,目前我国现有涂装生产线数千条以上,且每年还要投资新建数百条生产线,全国每年投资约为十几亿之多,国外销售产品及合资公司所占份额达30%~40...
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涂装生产线招标邀请书 1 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涂装生产线采购招标邀请书 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对涂装生产线货物及服务进行邀请招标。 兹 邀请合格投标人前来投标。 1.招标文件编号: SR/TZGS-2009-02-001 2.招标货物名称:工业涂装生产线 3.主要技术规格:详见《投标须知》,有意向的单位可与技术联系人详细咨 询。 4.交货时间:投标人在满足交货技术状态的基础上,缩短交货时间将有利于 中标。 5.交货地点: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河路 40 号,洛阳双瑞特种装备 有限公司车间。 6. 标书发放时间:招标文件从 2009年 2月 6日。 8.标书发放地点:洛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河路 36 号,洛阳双瑞特种 装备有限公司。各单位也可到以下网站下载 :www.shipmatl.com.cn 。 9.投标保证金:投标单位在投标时应向招标单
杜尔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利用4周夏季假期时间,顺利完成了用机器人改造涂装厂的大型技术改造项目,在10个底漆和清漆喷涂工位共安装了87个喷涂机器人和操作机器人。
《分布式逆变电源的模块化及并联技术》,本书以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独立运行或并网运行系统、模块化UPS并联冗余等供电系统为主题,系统而全面地论述了分布式逆变电源的模块化及并联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工程设计方法。
第1章 绪论
1.1 模块化逆变电源系统的发展
1.1.1 电源系统供电方式的发展
1.1.2 逆变电源系统串并联冗余技术及系统基本结构
1.1.3 模块化逆变电源电路拓扑
1.1.4 模块化电源系统的设计策略
1.2 逆变电源并联及均流控制技术综述
1.2.1 逆变电源模块并联运行的特点
1.2.2 逆变电源并联运行基本原理
1.2.3 逆变电源并联运行的应用领域
1.3 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时的几种控制方式
1.3.1 集中控制方式
1.3.2 主从控制方式
1.3.3 分散逻辑控制方式
1.3.4 无互连线独立控制方式
1.4 模块化逆变电源并联技术应用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逆变电源系统的并联冗余运行基础理论
2.1 逆变电源系统的并联冗余结构
2.1.1 简单并联冗余系统结构
2.1.2 双模并联冗余系统结构
2.1.3 混合并联冗余系统结构
2.1.4 热/冷备用冗余系统结构
2.1.5 N X并联冗余系统结构
2.2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2.1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2.2.2 N X并联冗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3 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2.3.1 逆变器的状态空间模型
2.3.2 三相逆变电源的磁路耦合
2.3.3 电压型逆变器的等效输出阻抗模型
2.3.4 单相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稳态数学模型
2.3.5 单相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2.3.6 三相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2.4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的环流特性
2.4.1 并联系统环流的稳态特性分析
2.4.2 并联系统环流的动态特性分析
2.4.3 电压闭环并联系统环流特性分析
2.5 三相逆变器磁路耦合对并联系统环流的影响
2.5.1 磁路耦合对环流动态特性的影响
2.5.2 三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的零序环流
参考文献
第3章 逆变电源并联运行数字化同步控制技术及其影响
3.1 并联系统中双极性SPWM调制方式比较
3.1.1 SPWM的同步调制和异步调制
3.1.2 并联同步的SPWM调制方式
3.2 数字化同步锁相控制技术
3.2.1 锁相环的基本原理
3.2.2 数字锁相环(DPLL)的模型分析
3.2.3 DPLL的基本设计与实现
3.2.4 基于离散傅里叶变换鉴相的数字化锁相建模及参数设计
3.3 数字化控制的并联系统中相位同步误差的补偿技术
3.3.1 数字化同步控制中的频率调节分辨率分析
3.3.2 同步控制的频率补偿技术——SPWM重新调制基本原理
3.3.3 SPWM重新调制特性分析
3.3.4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重新调制控制数字化的实现
3.3.5 实验研究
3.4 数字化同步控制对并联均流特性的影响
3.4.1 数字化量化误差对并联系统的影响
3.4.2 数字化SPWM调制的控制特性分析
3.4.3 数字化同步控制方式下并联系统均流特性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谐波环流抑制技术
4.1 逆变电流并联系统谐波环流抑制的必要性分析
4.1.1 并联系统谐波环流的形成
4.1.2 谐波环流对并联系统的影响
4.2 瞬时功率理论及谐波电流检测
4.2.1 瞬时功率理论简介
4.2.2 单相输出功率及谐波电流检测
4.3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谐波环流抑制技术
4.3.1 非线性负载下并联系统谐波电流分析
4.3.2 并联系统谐波环流抑制策略
参考文献
第5章 全数字化逆变电源的分散逻辑并联控制技术
5.1 分散逻辑并联控制的基本概念
5.2 逆变电源分散逻辑并联控制的原理
5.2.1 基于分散逻辑控制的并联系统控制结构与算法
5.2.2 基于分散逻辑并联控制系统的内外同步锁相控制
5.2.3 基于相量的均流控制技术
5.2.4 瞬时均流控制技术
5.3 基于分散逻辑控制的全数字化并联系统设计
5.3.1 数字化功率检测技术
5.3.2 模块间信息交换的实现方法
5.3.3 基于双环控制的并联控制策略
5.3.4 有功和无功电流的调节 190
5.3.5 分散逻辑控制并联逆变电源设计实例
5.3.6 分散逻辑并联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参考文献
第6章 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控制技术
6.1 基于下垂特性的无互连线并联控制技术
6.1.1 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中下垂特性的含义
6.1.2 下垂特性隐含的通信机制
6.1.3 下垂特性系数的选取
6.1.4 下垂特性控制下逆变电源并机动态过程分析
6.1.5 实验结果
6.2 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无互连线并联控制技术
6.2.1 电力线载波通信及其在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中的应用
6.2.2 利用电力线载波通信实现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系统设计
6.2.3 利用电力线载波通信实现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的控制策略
6.2.4 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第7章 基于解耦控制的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策略
7.1 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
7.1.1 单相逆变电源数学模型
7.1.2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数学模型及环流分析
7.2 下垂特性的局限性
7.3 逆变电源无互连线并联中的解耦控制
7.3.1 一般的解耦控制策略
7.3.2 新型解耦控制策略
7.3.3 新型解耦控制策略对稳态功率均分的影响
7.4 参数变化对解耦控制的影响
7.4.1 负载变化时解耦控制效果
7.4.2 逆变电源输出基波等效阻抗变化时的解耦控制效果
7.5 多台逆变电源并联时的解耦控制
7.5.1 三台逆变电源并联时的解耦控制
7.5.2 三台逆变电源并联时解耦控制的局限性分析
7.5.3 多台逆变电源并联时的解耦控制
7.6 仿真分析与实验结果
7.6.1 仿真分析
7.6.2 实验结果
参考文献
第8章 分布式逆变电源的系统监控与管理技术
8.1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监控技术的发展
8.1.1 逆变电源监控系统概述 247
8.1.2 电源监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8.1.3 电源监控通信技术研究现状
8.1.4 逆变电源监控系统典型实例
8.2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技术
8.2.1 设备层的数字通信技术
8.2.2 现场总线通信技术
8.2.3 逆变电源中其他通信方式
8.2.4 电源监控系统的抗干扰措施与通信差错检测
8.2.5 数字通信技术在模块化电源中的应用
8.3 逆变电源并联系统故障分析与保护
8.3.1 并联系统故障及其处理策略
8.3.2 并联系统故障检测
8.3.3 故障处理
8.3.4 并联系统的投入与退出
8.4 逆变电源并联并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8.4.1 分布式逆变电源系统的新应用形式——微网系统
8.4.2 分布式发电微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8.4.3 可再生能源发电微网系统的能量管理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逆变器模块并联系统设计方法及典型应用
9.1 逆变器模块并联系统设计方法
9.1.1 系统设计指标及要求
9.1.2 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9.1.3 旁路控制策略及过载保护综合切换逻辑电路设计
9.1.4 冲击和短路保护电路设计及其实验研究
9.1.5 软件系统设计
9.1.6 工程化技术研究
9.2 逆变电源模块化并联系统的典型应用
9.2.1 逆变电源模块化并联系统在UPS中的应用
9.2.2 逆变电源模块化并联技术在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9.2.3 逆变电源模块化并联技术在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9.2.4 逆变电源模块化并联系统在微网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涂装生产线主要由前处理电泳线(电泳漆是最早开发的水性涂料,它的主要特点是涂装效率高,经济安全,污染少,可实现完全自动化管理。涂装电泳漆之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密封底涂线、中涂线、面涂线、精修线及其烘干系统组成。涂装生产线全线工件输送系统采用空中悬挂和地面滑橇相结合的机械化输送方式,运行平稳、快速便捷,采用PLC可控编程,根据生产工艺的实际要求编程控制--实行现场总线中心监控,分区自动实现转接运行。
涂装生产线全线各烘干系统的设计参照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参数,烘道室体均采用桥式结构(密封底涂炉除外),保证了炉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提高了热能的效益性;供热装置引进了加拿大科迈科公司的产品,选用进口的燃烧器和控制系统,经测试各烘干系统运行良好稳定,温度曲线平滑持续。
涂装生产线主要由前处理电泳线、密封底涂线、中涂线、面涂线、精修线及其烘干系统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