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街星火巷41号李宅同为三坊一照壁,但天井较小(面阔约两间),结构上不用"头梁合抱柱",而用相应的照面梁榫卯相接组成"跑马转角楼"。两个漏角屋仅为单层;大门设在东南角,占用一间厢房,朝南向,由南面的街道直接跨渠进入,这些都是在紧张的地段因地制宜所致。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型式。其建筑形式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的建筑格局:如丽江等地也多见这样的建筑形式。
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平面功能上略有不同,白华大队中心二队和宅较为典型。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皆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称作草料楼。天并不像城镇中仅供生活之用,而要兼供生产(晒谷子或加工粮食),故而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石铺地),为此,正房与厢房二坊相交处在结构上不用"头梁合抱柱",而用八宇墙将二坊脱开以扩大天井面积。此例西北漏角屋为厨房,其外为菜园;西南角不设漏角屋,原安排一花园(现供养猪等副业用);照壁东面利用空地围以小院绿化种植;东南角大门外还有一块可拴牛马的场地,这些都是农村利用各种地段发展副业生产而作的灵活安排。
城镇中常有临街的房屋作铺面用,如七一街八一路46号赖宅亦为三坊一照璧,南面临街,结合地形将一厢房上层作铺面。也有利用地形作地下室的,如新华街6号牛宅。上述各例皆为三坊一照壁,但是具体处理则不拘一格。
每坊皆三间二层,正房一坊朝南,面对大门内的物。所以叫三坊一照壁。三坊一照壁是大理白族民居的建筑格局,统一而灵活。 住房以三间两层,底层带“厦廊”的建筑为一建造单元,称为一坊。各户住房以一坊为基本单位进...
结算模式,你这个说法好象不严谨,结算是用清单形式还是用定额计算形式,无非是这两种形式。投标模式也是清单计价模式。如果要改成定额计价模式,就要重新以定额模式建立工程,可以将原清单中的定额子目逐个复制过来...
简单的说,PU就是变频器的起停都由面板来操作,EXT模式就间起停由外部接线端子来控制,这些切换由P79参数来确定。
三坊一照壁在经济条件暂不许可时只盖两坊,此两坊不能对面建盖,必须成曲尺形布置,故形成二坊拐角的平面型式。龙泉东开七队和宅及五一街下段31号牛宅即为此种类型。和宅在农村,正房一坊朝东南,二层,下为居室、上为仓库;朝东北的一坊亦二层,下为畜厩、上为草料楼。二坊相交用八字墙分开。牛宅在城镇,主房一坊朝南,二层;厢房一坊朝东,单层;二坊皆供居住,相交结构上用"头梁合抱柱"。此二例在厢房对面的一坊皆留有余地。这就说明二坊拐角只是一种临时型式,日后经济许可即可补建成三坊一照壁。
建筑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中国的建筑由于地域、民族的不同,建筑的形式、风格、装饰受当地文化的影响,也各有特点,官制和寺庙,大多采用庑殿、歇山、重檐捲棚顶等,一般的民居建筑,大多采用单坡、平顶、圆顶、硬山、悬山等,结构形式大多相同统一,但建筑的装饰风格确是各有千秋,变化万千,形成不同地域和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这些风格和特点是建筑的灵魂。
大理古城建筑风貌提升整治,总体上遵循了古城的历史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包容性,突出民居建筑的独特个性、特点和闪光点,在坚持整体保护原则的基础上,以街区为单位,保持和恢复传统的建筑形式和特点,大理民居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合理的建筑布局,在布局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利用当地石材建造的冬暖夏凉的土库房,气派通畅、布局合理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阁楼等。
二、清淡素雅的色调,青瓦白墙是民居建筑的主色调,与苍洱景观溶入一体,相得益彰。
三、富丽堂皇的大门装饰和庄重灵气的照壁装饰。
四、流畅的建筑屋面装饰,形式多样的屋脊和潇洒飘逸的喜鹊尾。
五、丰富多彩的后檐墙装饰及两二山墙间的腰檐装饰,特别是内涵丰富的山墙装饰和山尖的装饰。
六、精雕细凿的建筑门、窗、露明构件吊柱、雀替、花板、花枋、走廊、天花的装饰及精湛的石雕、砖雕工艺,形成大理地区具有浓郁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特点。
这些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元素,是有别于其它民族和地区建筑的鲜明符号,形成大理民居建筑的亮点和特征,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中的奇葩。
例如,大理民居建筑中的封火山墙面积大,易受风雨侵蚀,在民居群体中形态突出,引人注目,大理先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许多形式多样的山墙装饰造型,有纯白粉刷用淡墨绘画装饰的,用长方形,六角形青砖贴成蜂巢,水波纹、人字纹图案,再在山尖部利用纸筋灰塑或绘吉祥图案荷花、牡丹的;有莲花、升斗、戟组合的图案,寓意连升三级;蝙蝠和太阳组合的图案寓意富至天来;鹤和桃组合的团鹤仙桃图案寓意健康长寿;用车字组合的图案,寓意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财富可车载斗量;福字组合的图案寓意多福多寿,如意组合的图案寓意吉祥如意等等;山花装饰是大理民居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大理古城风貌提升整治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古城部分民国年间建筑房屋山墙装饰作参考并指导整治。山墙装饰是体现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重要内容,在风貌整治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据房屋建筑所处的地段、位置、体量,建筑的高低、错落分别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和图案,使经过风貌整治的建筑有变化和统一,而且要和房屋的其它装饰相协调统一。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大理古城建筑风貌提升整治工作是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保护古城建筑遗存的大会战,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惠民工程,是一项为大理历史文化名城增辉添彩,充实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遗存的工程。
END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
云南是多民族建筑文化交融共生的圣地:汉族的“一颗印”;傣族的“竹楼”;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彝族的“土掌房”;哈尼族的“蘑菇房”;纳西族的“石头房”;摩梭人的“木楞房”;藏族的“碉房”等……都仍保留着一种完全与自然亲和的方式,她们是那么让人着魔,让人迷恋,让人不停地探究追寻。无论是历史还是文化,都会在建筑这个历史的化石岩层上烙下深深的印痕,本书正像一个拾取这些印痕的匣子,全方位、多视角、多层次地展示了云南许多地区和民族异彩纷呈、独具风韵的建筑文化。打开这个匣子让它成为普通人也能了解多彩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的一个窗口!
总序
前言
A 11 暗八仙
B 12 白族德朗上寨
13 白族祭祀空间
14 白族民居大门
15 白族民居的朝向
16 白族民居的构成单元
17 白族民居的外墙装饰
18 白族民居的照壁
19 白族三坊一照壁
20 白族四合五天井
21 半月楼
22 北京四合院
C 25 苍坡村的风水
26 苍坡村的文房四宝
27 苍坡村溪门
29 曹家大院
31 朝鲜族民居的特色与室内布局
32 朝鲜族民居的院落
33 朝鲜族民居的造型
34 承启楼
36 出丁
37 初溪村
39 垂花门
D 40 傣族民居
41 傣族民居的室内空间
42 单体土楼
43 单元式方楼
44 单元式圆形土楼
46 党家村的街巷布局
47 党家村的民居设计
48 党家村的选址
49 党家村的御敌堡垒
50 党家村的院落布局
51 党家村的院落设置
52 党家村民居的文星阁
53 党家村民居的装饰与匾额
54 倒座房
55 吊脚楼
57 丁村民居
59 东生围
60 独立式窑洞
61 独立影壁
E 62 鄂伦舂族皮帐篷
F 63 方楼的造型
64 风车楼
65 风狮爷
66 福建闽清民居
67 福建土楼的大门
68 佛山东华里民居群
G 69 干栏式民居
71 赣南围子
72 赣南围子的成因
73 赣南围子的大门
74 赣南围子的分布
75 赣南围子的名称
76 赣南围子的墙体材料
77 赣南围子与客家人
79 赣南新围
80 广亮大门
81 广州陈家祠堂
82 贵州石板房
84 贵州石板房的构架
85 贵州石板房的优点
86 贵州石板房的造型
87 贵州石头寨
88 贵州原始石板房
H 90 哈萨克毡房
91 哈萨克毡房平面
92 后罩房
T 93 晋单坡顶民居
94 金门民居
95 金门民居的禁忌宫前祖厝后
96 金门民居的院落组合
98 金门琼林村
99 金门山后村
100 金门水头村
101 锦江楼
102 锦江楼的特点
103 近云山合
104 金柱大门
K 105 开平的众人楼
106 开平碉楼的分布
107 开平碉楼的历史
108 开平碉楼的楼体
109 开平碉楼的挑廊和屋顶
110 开平碉楼的意义
111 开平碉楼的种类
112 开平住宅式碉楼
113 槛挞衣
114 康百万庄园
115 靠崖式窑洞
T 116 李春烨的尚书第
117 李春烨宅的特色
118 丽江民居大门的设置
119 丽江民居的坊
120 丽江民居的两层楼房
121 丽江民居的铺地
122 丽江民居的厦子
123 丽江民居的院落组合
124 丽江民居的照壁
M 125 蛮子门
126 蒙古包的哈那
127 蒙古包的抗风
128 蒙古包的门
129 蒙古包的陶脑和乌那
130 蒙古包的毡毯
131 蒙古族的搬迁
133 蒙古族的居住习俗
N 134 楠溪江的民居
135 楠溪江芙蓉村东门
136 楠溪江芙蓉亭
137 内通廊式方楼
P 138 平遥民居
139 平遥民居上的风水影壁
140 坡地民居
Q 141 齐云楼
142 清水脊
143 渠家大院
144 渠家大院的历史
145 泉州民居
146 泉州民居的天井
R 147 如意门
S 148 山区民居的布置
149 双面厅
150 水面出挑
151 水院
152 四川民居
153 苏州民居
T 154 塔吉克民居
155 土楼的三合土墙体
W 156 皖南民居的院落组合方式
157 皖南民居的造型
159 望兄亭与送弟阁
160 围拢屋
161 围拢屋的大门与门厅
162 围拢屋的龟背
163 围拢屋的横屋
164 围拢屋的上厅
165 围拢屋的围屋
166 围拢屋的正立面
167 围拢屋的中厅
168 围拢屋前设置
169 围拢屋与半月楼
170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
172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阿克赛乃
174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阿以旺
176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辟希阿以旺
178 维吾尔族和田民居的开攀斯阿以旺
181 维吾尔族民居
182 维吾尔族吐鲁番民居
183 维吾尔族伊犁民居
184 五凤楼
185 五行山墙
X 186 西江苗寨
187 西双版纳傣族民居
189 下沉式窑洞
190 下沉式窑洞的顶部处理
191 下沉式窑洞的下沉幅度
192 下沉式窑洞的院落形式
193 下沉式窑洞的用水
194 小门楼
195 协纪辨方书
196 悬鱼
V 197 燕翼围
198燕 翼围的防御功能
199 窑洞的封檐与挑檐
201 窑洞的类型
202 窑洞的门窗立面
203 窑洞的平面组合
204 窑洞的室内布置
205 一颗印民居
206 一码三箭
207 倚桥
208 影壁
209 游廊
210 有顶的天井
211 雨伞楼
212 圆楼的瓦面铺设
213 粤中竹筒屋的空间
214 粤中竹筒屋的种类
Z 216 藏族民居
218 藏族民居的经堂
219 藏族民居的梁柱构造
220 藏族民居的特点
221 藏族民居的雨搭
222 藏族住宅群
223 栅栏墙架
224 漳里村
225 漳州土楼
226 浙江民居
227 正院与偏院
228 住宅风水
230 索引
234 后记
236 参考书目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