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牡蒿(原变种) | 拉丁学名 | 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 |
---|---|---|---|
界 | 植物界 | 门 | 被子植物门 |
纲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 | 合瓣花亚纲 |
目 | 桔梗目 | 科 | 菊科 |
亚 科 | 管状花亚科 | 族 | 春黄菊族·菊亚族 |
属 | 蒿属 | 亚 属 | 龙蒿亚属 |
组 | 牡蒿组 | 系 | 牡蒿系 |
种 | 牡蒿 |
除西南省区从低海拔分布到海拔3 300米地区外,其余地区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在湿润、半湿润或半干旱的环境里生长,常见于林缘、林中空地、疏林下、旷野、灌丛、丘陵、山坡、路旁等。
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胡椒蔫、毕澄茄烯、α一侧柏酮、1,8一按叶油素、青蒿酮等。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暑、去湿、止血、消炎、散瘀之效;又代“青蒿”(即黄花蒿)用,或作上农药等。
嫩叶作菜蔬,又作家畜饲料。 2100433B
植株:多年生草本;植株有香气。
根:主根稍明显,侧根多,常有块根;根状茎稍粗短,直立或斜向上,直径3-8毫米,常有若干条营养枝。
茎:茎单生或少数,高50-130厘米,有纵棱,紫褐色或褐色,上半部分枝,枝长5-15(-20)厘米,通常贴向茎或斜向上长;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渐稀疏或无毛。
叶:叶纸质,两面无毛或初时微有短柔毛,后无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倒卵形或宽匙形,长4-6(-7)厘米,宽2-2.5(-3)厘米,自叶上端斜向基部羽状深裂或半裂,裂片上端常有缺齿或无缺齿,具短柄,花期凋谢;中部叶匙形,长2.5-3.5(-4.5)厘米,宽0.5-1(-2)厘米,上端有3-5枚斜向基部的浅裂片或为深裂片,每裂片的上端有2-3枚小锯齿或无锯齿,叶基部楔形,渐狭窄,常有小型、线形的假托叶;上部叶小,上端具3浅裂或不分裂;苞片叶长椭圆形、椭圆形、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不分裂或偶有浅裂。
花:头状花序多数,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径1.5-2.5毫米,无梗或有短梗,基部具线形的小苞叶,在分枝上通常排成穗状花序或德状花序状的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狭窄或中等开展的圆锥花序;总苞片3-4层,外层总苞片略小,外、中层总苞片卵形或长卵形,背面无毛,中肋绿色,边膜质,内层总苞片长卵形或宽卵形,半膜质;雌花3-8朵,花冠狭圆锥状,檐部具2-3裂齿,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两性花5-10朵,不孕育,花冠管状,花药线形,先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钝,花柱短,先端稍膨大,2裂,不叉开,退化子房不明显。
果:瘦果小,倒卵形。
花果期:7-10月。
早田氏爵床(台湾植物志第二版,1998)(变种)澎湖爵床(台湾植物志,1978)草本,茎铺散或外倾,密被长硬毛。叶几无柄,多汁,卵形或近圆形,长10-16毫米,宽8-10毫米,顶端钝,基部圆或宽楔形,...
华北绣线菊大叶变种属于蔷薇亚纲。产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山东、江西、江苏、湖北、安徽。生于山坡杂木林内、林缘或悬崖多石地,海拔200--2400米。
1、石楠毛瓣变种 P. serrulata Lindl. var. lasiopetala (Hayata) Kuan.叶片革质,倒卵状椭圆形,长8-15厘米,宽2.5-4.5厘米;总花梗和花梗无毛或...
产自辽宁(南部、东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东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及西藏(南部)等;
日本、朝鲜、阿富汗、印度(北部)、不丹、尼泊尔、锡金、克什米尔地区、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菲律宾及苏联(远东地区)也有。
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本文新记录了木兰科木兰属凹叶厚朴一新变种——红花凹叶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et Wils.subsp.biloba(Rehd.et Wils.)Law var.rubicunda Yi。这个新变种的特征在于花被片红色;雄蕊花药淡红色,雌蕊群淡红色,与原变种有显著区别。
在蚊的生物防制剂中,苏云金杆菌以色列变种是最有希望者之一。在Panaji的建筑工地及楼顶贮水槽中斯氏按蚊全年孳生;1989年该市进行环境防治,控制了斯氏按蚊在不同水体的孳生。为了加强现行的幼虫防治,本项研究,对苏云金杆菌的164株(商品名为Bactoculicide)防制建筑工地等水体中斯氏按蚊孳生进行了现场观察。
狭叶牡蒿Artemisia angustissima Nakai
南牡蒿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南牡蒿(原变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var. eriopoda
甘肃南牡蒿(变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var. gansuensis Ling & Y. R. Ling
渤海滨南牡蒿(变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var. maritima Ling & Y. R. Ling
圆叶南牡蒿(变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var. rotundifolia (Debx.) Y. R. Ling
山西南牡蒿(变种)Artemisia eriopoda Bunge var. shanxiensis Y. R. Ling
雷琼牡蒿Artemisia hancei (Pamp. ) Ling & Y. R. Ling
牡蒿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海南牡蒿(变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hainanensis Y. R. Ling
牡蒿(原变种)Artemisia japonica Thunb. var. japonica
滨海牡蒿Artemisia littoricola Kitamura
东北牡蒿Artemisia manshurica (Kom. ) Kom.
西南牡蒿Artemisia parviflora Buch.-Ham. ex Roxb.2100433B
海南牡蒿(变种)
与原变种牡蒿(原变种)区别在于本变种茎中部叶狭匙形,上端具规整的5或3深裂,裂片线形,先端无锯齿,稀少每裂片有3枚小锯齿。
海南牡蒿(Artemisia japonioa Thunb. var. hainanensis Y. R. Ling):与原变种区别在于该变种茎中部叶狭匙形,上端具规整的5或3深裂,裂片线形,先端无锯齿,稀少每裂片有3枚小锯齿。分布于中国海南及广西;生于路边、村旁。入药,与牡蒿原变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