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09年底,学院有教职工109人,其中专任教师93人。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17人;教授(研究员)27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34人、讲师及工程师19人;具有博士学位40人,硕士学位40人。学院教师中有1人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7人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为原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为甘肃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2人为甘肃省“333、555”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院下设三个教学系、一个研究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材料工程系、冶金工程系、焊接研究所)及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路文江,教授,博导。教育部金属材料与冶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焊接学会堆焊与喷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高等教育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甘肃省高等院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组成员、《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表面改性技术与涂层材料、金属焊接性、非平衡快速凝固薄带制备等方面的研究。兰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兼材料学院院长。
兰晔峰,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党委工作,分管学院行政及学生工作,并从事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
李旭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1959年12月生于上海。留英、留美博士。1985年7 月在西安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1年初到英国 Sheffield 大学的结构完整性研究所( SIRIUS )进行访问研究。随后,在英国 Open大学材料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及博士后研究。1998年初赴美国 Utah大学冶金工程系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7月由美国归来,为兰州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任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研究生管理工作。
阎峰云,男,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生,中共党员。于 1983年7月毕业于甘肃工业大学获工学学士,留校任教;1990~1993年在西安交通大学铸造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工学硕士学位。学科及研究方向为材料加工工程,主要进行成形工艺和模具设计方面的研究。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与实验室管理工作。
寇生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工学博士学位,1962年10月出生。1992年于哈尔滨科技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 年在兰州理工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金属的凝固理论、热型连铸技术、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和新材料开发工作。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基地建设和科研管理工作。
杜雪岩,男,副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学位。1971年3月生。2000年6月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北京大学物理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工作。2002年9月作为客座研究员到日本山口东京理科大学从事科研工作,并获得JSPS的资助。2005年9月回国到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专利4项(其中国外1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科研方向:纳米磁性材料、纳米传感材料及固体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管理工作。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不是粉末冶金院,这是两个不同的学院。中南大学粉末冶金研究院是我国粉末冶金领域(专业)教学、科研与新产品试制开发三结合的学科综合基地。现有教职工220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
材料科学发展的展望 首先看看世纪之交的形势: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能源、生命、交通、环境、国防以及高科技对新型材料的需要比以往更为迫切。材料应用的广泛性、使用条件的复杂性和安全可靠性的要求也越...
你要读博或者搞研究的话,个人感觉光学可能更有前途一些。材料科学工程这个学科毕竟存在了太长时候,要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而光学工程 的 LED 方向 应该在未来的几年里或者一段时间有广泛的应用。
学院开设六个本科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冶金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学科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先进材料及其制备技术四个二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等六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材料工程工程硕士授予权,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
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基础与核心,已形成了完善的材料学科体系,以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申报成功与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成为重要标志,学院学科建设得到了突破性发展,在博士点、硕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科研基地建设均方面取得喜人成绩。已形成了完善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系列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现了与区域经济发展精密结合,材料与冶金学科并举的特色,为学院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的学科品牌及西部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级重点学科:2个
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
甘肃省二级重点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学科
建设情况: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顺利利通过省级评估,评估结果为“优秀”。2001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重点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5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与“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重点学科接受了甘肃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2002-2005年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进行的终期评估验 收,评估验收结果为“完成达标”。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及新材料”二级学科被甘肃省教育厅确定为2006-2010年 度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
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设情况:1998年,材料加工工程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材料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5月,材料加工工程博士点接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 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评估结果为“合格”,处理意见为“继续行使博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范围原有3个二级学科基础上,自主增设了“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二级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建设情况:2003年10月,经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设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一级学科1个,二级学科2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冶金物理化学(二级学科) 有色金属冶金(二级学科)
建设情况1990年焊接学科、铸造学科分别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权根据国务院新的学科目录,原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焊接学科、铸造学科合并更改归入材料加工工程学科,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学科更改归入材料学学科。2001年,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2003年,有色金属冶金学科、冶金物理与化学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8年自主增设了“先进材料与制备技术”二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1个
材料工程
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省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
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2003年)
本科专业:6个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冶金工程、焊接技术与工程
建设情况:1958年设机制专业,1959年增设铸造专业,1965年增设焊接专业,1971年增设金属热处理专业。1998年6月,根据国务院新的学科目录,原焊接、铸造、金属压力加工专业取消,合并为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改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1998年增设冶金工程本科专业。2001年增设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本科专业。2002年新增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本科专业。2003年,申报成功“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2008年增设“焊接技术与工程”特色专业。
2001年至2009年,学院共授予博士学位59人,硕士学位595人,工程硕士学位59人,高教硕士12人,学士学位3046人。2009年秋季学期学院有在校博士研究生59人,硕士研究生482人,工程硕士40人,本科生3351人。
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依托,建有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部省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学院拥有4000余平房米的重点实验室大楼,6000多平方米的综合实验中心,拥有各种先进大型实验仪器设备,固定资产达4300多万元。学院与金川公司、焦作钢铁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学院已形成了以材料微观结构、性能与材料的计算机设计、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材料先进成形理论与技术、先进焊接加工工艺及表面技术、材料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装备等为主的研究方向。
科研成果:2001年-2008年期间,学院共承担国家项目31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4项,国家“973”前期预研项目3项,“973”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3项.教育部项目15项,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计划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0项,与企业合作项目170余项;完成科研进款5397万元,其中纵向科研进款2275万元,横向科研进款3122万元;完成科技鉴定项目55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7项,其中甘肃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44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4项;发表学术论文1772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学术论文1383篇,被SCI、EI、ISTP收录3656篇次,出版著作8部,教材2部;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讲学82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1人次,国内学术会议178人次。
学院发展指导思路: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的战略机遇,依托区域经济和地方资源优势,强化材料与冶金学科特色,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其加工成型的学科品牌,整合优化学科方向,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努力创建一流学院。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98成立了;2008年8月,顺利通过了由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建设评估验收。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年1月被科技部批准成立,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2005年4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命名为“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兰州理工大学进行建设,其前身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2006年5月,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并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名义正式开放运行。11月正式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2008年1月,经甘肃省经济委员批准成立。
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2009 年 8 月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
主要研究方向有材料计算机设计与断裂行为研究、材料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自动化。
材料计算机设计与断裂行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新的解理断裂的统计物理模型,局部解理临界应力与断裂韧性指标,铝合金车身动载变形破坏规律,材料结构弱点及其特性理论,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计算机设计与性能预测,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虚拟失效分析,材料微观组织结构的计算机模拟与表征。
研究特色: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研究了短裂纹扩展的动态性,通过细观力学建模,寻求建立微观裂纹扩展与材料宏观疲劳性解理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计算了由材料晶粒取向、几何形状引起的各向异性的应力场强度因子,探索和定量总结了材料微观组织结构中“材料组成物几何结构-材料组成物取向-材料结构弱点-材料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结合钢铁结构材料,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建立了新的断裂统计物理模型和相应的力学理论,对正确预报材料的使用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以及对结构材料的强韧设计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实际意义。
材料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自动化
主要研究内容:材料加工CAD/CAM/CAE,弧焊机器人柔性加工单元与智能控制技术,数字化控制的焊接电源及设备,CO2、TIG、MIG/MAG、SAW、激光及搅拌摩擦等焊接过程智能监测与智能控制,电解铝生产过程监测与控制,铸造过程建模及CAE,焊接过程数学建模及数值模拟,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控制技术,活性化焊接理论及应用,铝合金拼板激光拼焊过程控制,铸造缺陷分析专家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
研究方特色:将现代控制理论、图像处理与信号分析方法、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成功地与材料加工成形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开发取得了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材料加工控制方法与技术,如“CO2焊接过程神经网络控制系统”、“弧焊机器人柔性焊接加工单元”、“焊接电弧数学物理模型与数值模拟”、“数控焊接变位机的研制”、“搅拌摩擦焊设备研究与应用”、“表面活性剂材料研制及活性焊接法研究”、“基于铸件充型凝固过程的铸造CAE技术及应用软件开发”等等,多数成果成功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并结合甘肃有色金属资源丰富的地区优势,将在有色金属材料加工过程智能监测与控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实验室简介
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原材料学院实验中心-简称实验中心)组建于 1996 年,由原来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室、铸造实验室和焊接实验室三个专业实验室合并而成,2000 年设立了冶金工程实验室,2002 年组建了无机非金属实验室,2005 年组建了高分子实验室。实验中心承担材料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全部教学实验,外院(系)的部分教学实验。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 是在甘肃省科技厅的直接指导下、依托于兰州理工大学建立,并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是甘肃省从事有色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主要的一家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于 2003 年 1 月 3 日 正式获准省部共建, 2003 年 4 月 12 日 正式揭牌,并成立了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2003 年 9 月 16 日 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建设计划专家现场论证。 2005 年 4 月通过了国家科技部建设期验收。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前身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于 2003年 11 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命名为“有色金属合金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省部共建,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先进加工成形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重要科研机构。 2004 年 5 月 9 日,实验室通过了由甘肃省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现场论证,并成立了重点实验室第一届学术委员会。 2006 年 5 月,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建设期验收,并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名义正式开放运行。2006 年 11 月,经教育部批准重点实验室正式更名为“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 1998 年由甘肃省科技厅批准成立,主要从事镍、钴、铜、铝、锌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工程基础、应用及行业重大技术问题工程化研究、企业技术难题解决和成果中试、转化等。中心建有 1 个试验研发基地和 1 个企业化运行实体。2008 年中心顺利通过了甘肃省科技厅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评估。
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于 2008 年 1 月 18日 经甘肃省经济委员会批准成立,隶属甘肃省经济委员会管理。中心已建成了冶金有色新装备及其控制、冶金有色深加工技术、有色金属高新材料三个研究部,围绕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开展了相关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产品检测、分析、测试,行业信息咨询,人才培训及技术评价等服务。
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于 2009 年 8 月由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立,主要开展有色金属合金新材料、先进加工技术和关键装备的研制等,完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中心和工程服务中心,为甘肃的有色金属企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供产业化技术支撑。2010年建设新型合金及其制备、熔体处理及铸造、压力加工模拟与仿真、焊接与表面处理、冶金与加工过程新装备五个研发平台。
学院所辖实验室共有使用面积约为 7100M 2 ,设备仪器 1000 多台件, 10 万元以上设备 20 多台套,设备仪器总值 3900 多万元。 实验室专职人员 14 名,其中高级工程师 4 人,中级职称3人,具有硕士学位 9 人。教师兼职本科教学实验人员 5 人。 已具备了材料制备、加工、性能测试与结构分析表征的基本条件,可满足全学院本科生、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和教师、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实验的需要。
服务理念
“服务”——要认真服务于学生,严谨服务于教师,热情服务于外界 。
“创新”——要求实验人员积极思考,探索整合实验内容。
“团结”——实验室内部要相互体谅,实验室人员要与教师相互配合 。
“提高”——要积极学习和接受新知识和技能 。
实验室对外开放
材料学院实验室在承担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培养、科研实验任务的同时,实行全面对外开放。在本科实验教学方面,学院承担了兰州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兰州理工大学技术工程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外院学院等单位与部门的实验教学任务。
在技术服务方面,实验室对全社会开放,承担来自社会各界的相关科研实验服务,并接受人才培养与培训。已经为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兰石、兰化、兰炼、金川公司、白银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了多种服务。 2100433B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认 识 实 习 报 告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2016年 9 月 目 录 一、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企业概况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主要产品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生产工艺流程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熔铸 .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挤压 . ......
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 介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简介及专业介绍 CollegeofMaterialScienceandEngineering 学院简介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由原公路学院道路材料教研 室、工程机械学院材料系、资源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并 组建而成。学院依托学校工科优势学科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 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一个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在材料表 面工程、复合材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实力较强,交通材料方 向研究和开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层次高。教师中具有 博士学位的占 65%,高级职称教师占 56%。部分教师入选国 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交通部十百千人才工程、教育 部优秀人才计划、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校级教学名师等, 2 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院拥有道路材料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 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
党委书记:冯慧春
学院院长:黄爱军
学院副院长:朱钰方
党委副书记:蒲莹莹
党委书记 |
院长 |
王平(2009-?) |
杨俊和(2009-2018) |
冯慧春(?-至今) |
黄爱军(2018-至今) |
资料来源 |
上海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徽外圈为学院中文名称和上海理工大学英文缩写: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及USST,院徽内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英文名称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汽车零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电子材料及表面工程研究所
重庆市高校特种焊接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重庆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C3P联合中心
重庆市轻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表面分中心
重庆市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重庆市模具重点实验室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5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50余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5部;获得专利30项;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总装“十五”重大预研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重庆市重点攻关项目等纵向项目及横向课题160项,累计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科研成果被企业广泛采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