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的侵蚀表现为流水对坡面、沟谷和河谷的侵蚀。坡面侵蚀是坡面流水对地表进行面状的、均匀的冲刷。沟谷流水与河流的侵蚀是一种线状侵蚀,表现为下蚀(下切)、旁蚀(侧蚀) 与溯源侵蚀(向源侵蚀)三种。下蚀是指流水及其挟带的砂砾等对谷底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底加深。旁蚀是对谷地两侧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坡后退,谷地展宽。溯源侵蚀系指向源头的侵蚀,其结果使谷地伸长。下蚀、旁蚀与溯源侵蚀是相互联系、同时进行的。
流水对泥沙的搬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流水使砂砾沿底面滑动、滚动或跃动,统称为推移。在水底被推动的砂砾粒径总是与起动流速的平方成正比,而砂砾的体积或重量又与其粒径的三次方成正比,因此,颗粒的重量与起动流速的六次方成正比。这就是山区河流、沟谷中能搬运巨大砾块的原因。另一种是细小泥沙在水中呈悬浮状态移运,称为悬移。但是,被流水搬运的同一粒径的物质,随着流水搬运能力的变化,其搬运方式可发生变化。
当水流中的含沙量超过其搬运能力时,即有一定数量的泥沙堆积下来。
河流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
地表流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外力作用。即使在干旱少雨的荒漠地区、寒冷的高山高纬地区,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在陆地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地形流水是一个最普遍、最活跃的因素。地表流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由于大气降水在地球上分布较普遍,所以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在陆地表面几乎到处都有。大气降水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控制,各地降水的性质和强度差别很大,加上其它条件的影响,致使流水地貌形态十分复杂。
地表流水可分为暂时性流水和经常性流水,前者指降雨时或雨后(或融冰化雪时)很短时间内出现的流水,后者指终年保持一定水量的河流。两者不仅存在的时间有所差异,更重要的是水文状况不同,因此暂时性流水形成的地貌与河流地貌在形态上有明显的不同。根据流水在地表流动的方式可分为无槽流水和有槽流水两种。无槽流水指流水在地表流动时无固定明显的沟槽,如雨后斜坡上薄层片流和细小股流。有槽流水是指汇集在谷地中的流水,它包括暂时性流水的冲沟流水(洪流)和河流两种。由地表流水作用(包括侵蚀、堆积)所塑造的各种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称为流水侵蚀地貌;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称流水堆积地貌。
片流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形成明显的地貌,它只是把斜坡上的风化碎屑物质集中到低处,为其它外力作用提供可搬运的物质。洪流或冲沟流水侵蚀地貌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冲沟,在半干旱和干旱的我国西北地区,这类地貌分布相当普遍,它的堆积地貌主要是分布在沟口的洪积锥(扇)和山麓倾斜平原。河流侵蚀地貌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河谷,它的堆积地貌主要的有河漫滩、河流三角洲等。2100433B
流水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这三种作用主要受流速、流量和含沙量的控制。一定的流速、流量,只能挟运一定数量的泥沙,因此,当流速、流量增加,或含沙量减少时,流水就产生侵蚀作用,并将侵蚀下来的物质运走;反之,就发生堆积。
河流两侧阶梯状的地形称为河流阶地。阶地在河谷地貌中较普遍,每一级阶地由平坦的或微向河流倾斜的阶地面和陡峭的阶坡组成。一条经历长期发展过程的河流,两岸常出现多级阶地,由河流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位置愈高的阶地形成的时间愈久,因而受破坏程度也愈大,反映在形态特征上也往往很不明显。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河流在以侧向侵蚀为主扩展谷底的基础上,转为深向侵蚀为主加深河谷,前者形成河漫滩或谷底平原,后者将河床位置降低到河漫滩或谷底平原以下。因此阶地面实质上是古老或早期的河漫滩,而阶坡则是河流深向侵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坡。河流侵蚀作用改变的原因往往是地壳运动或者相当大范围气候的变化。
河流长期侧向侵蚀作用的结果使谷底加宽,形成河漫滩河谷。河流在谷底仅占一部分面积,其余都是河漫滩。河谷谷底宽度与河流大小、发育的时间长短、地壳运动稳定与否等等许多因素有关。形成河漫滩河谷后,河流在自己形成的谷底平坦地面上蜿蜒流动,完全不受谷壁的限制,这种河曲称为自由河曲。
冲沟
冲沟是暂时性线状流水侵蚀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狭窄的沟谷地形。主要发育在植被稀少、物质疏松,地面有一定坡度的地方。冲沟的形态与本身发育时间性有关,而地面起伏形态(坡度、坡形)也直接影响冲沟的形态和冲沟的组合形状。
冲沟又名雏谷,它是暂时性有槽流水侵蚀的典型形态。冲沟横剖面呈陡峭狭窄的V字形,与两侧斜坡地面有非常明显的坡折,冲沟纵剖面与所在斜坡坡面明显的不一致,一般呈上陡下缓的凹形曲线。冲沟发展到衰老阶段称为坳沟或坳谷。此时,沟的横剖面V形明显加宽,两壁坡 度变缓,沟缘转折已不明显,整个剖面呈线槽形,沟底平坦,纵剖面十分平缓。
初期阶段的冲沟是指由片流汇合而成细流切割坡面而成的细小沟谷,通常称之为两裂,在地貌学上称为细沟。其最主要特征是横剖面呈浅V字形,沟的纵剖面基本上与所在斜坡的坡面一致。航摄像片的山坡上条纹状影象就是细沟。在航片的右上方显示出许多条长度大的细沟的影象。
V字形河谷是山区最常见的一种河谷,又称为峡谷。这类河谷具有V形河谷横剖面,谷地两壁险峻陡峭,谷底几乎全部被河流占据。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其中谷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称为嶂谷。 从河流发育阶段看,V形谷属幼年河谷,它反映了河流处于幼年发育阶段,河流以加深河床的深向侵蚀为主,侧向侵蚀作用不明显。在构造运动上升区域,河谷谷坡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地段,当地面抬升速度与河流下切作用协调时,最易形成V形谷。河流上游深向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谷横剖面也多呈V字形。
洪积扇是暂时性流水作用在谷口形成的堆积地貌。它是半干旱、干旱地区山麓地带分布相当普遍的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向外围倾斜,坡度由大变小,逐渐过渡到周围平地。洪积扇上广泛发育放射状沟谷。 这种地貌风化强烈,山地形态险峻。相邻洪积扇连接成倾斜平原,外缘呈波状弧形轮廓。
《Minecraft》(官方无译名,台湾译为:当个创世神。中国大陆译为:我的世界,华人圈亦有人称之麦块等),是一款沙盒建造独立游戏,玩家可以在一个三维世界里用各种方块建造建筑物。 最初由瑞典人马库斯·...
每一工序(每一施工段)相互衔接,则每一工序(每一施工段)则为流水段,相互衔接施工则为流水。每一段的量与施工人力、物力机械设备的投入量与自有资源的比较则为强度,即按这样的流水按排,本企业现有资料是否能完...
什么情况下流水节拍和流水步距相等? 对于等节奏流水节拍的来说,流水步距等于流水节拍,但不等节拍的就不相等,它等于流水节拍的最大公约数。
文章结合公路行业发展现状,介绍了软土地基的判定方法与处理原则,分析了常流水地区软基的特性与危害性,提出了相应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案。
为了快速修复某矿斜井流水地层中冻结帷幕的缺口,基于液氮低温高效原理,提出了采用液氮冻结技术对含流水砾石层实现快速冻结的方案,采取了加大液氮供液管在流水砾石层位置的开口密度、增大液氮流量、调低回气温度等措施来保证砾石层冻结帷幕的交圈。测温数据表明:积极冻结110 h后,测1孔24 m层位温度降至-31.3℃;积极冻结160 h后,A1孔24 m层位温度降至-10.3℃。冻结结束后,井下抽水,水位不变。
规格可选一:680*480mm
规格可选二:800*600mm
规格可选三:600*400mm
流水地貌包括:上游的“V”形谷地及树枝状水系,出山口的冲积扇,中游的泛滥平原、牛轭湖、下游的滨海平原、三角洲
黄土地貌包括:冲沟、河谷、黄土梁、黄土茆、川、窑洞及人工改造的平原、梯地(在茆上有同心园梯地)
冰川地貌包括:U形谷、冰碛、冰碛湖、冰碛垅、冰斗、角峰、刃脊、漂砾、悬谷,可演示冰川不断侵蚀岩石和岩壁形成的冰斗和角峰。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凹形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拱石、海蚀平台
丹霞地貌包括:巨红色的几乎呈水平状的砂砾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丹崖、齐峰,有直立状、堡状、宝塔状,形成巨大陡崖、石墙、石窗、石桥、巷谷
重力地貌包括:滑坡、塌崩、泥石流及它们对地表建筑物(山洞、房屋、铁路、公路、火车等)的破坏
喀斯特地貌包括:石林、洼地坝子、落水洞、天生桥、峰林、地面河、溶洞、暗河、钟乳石、石笋、洞穴边石坝(莲花池)
流水地貌包括:上游的“V”形谷地及树枝状水系,出山口的冲积扇,中游的泛滥平原、牛轭湖、下游的滨海平原、三角洲
黄土地貌包括:冲沟、河谷、黄土梁、黄土茆、川、窑洞及人工改造的平原、梯地(在茆上有同心园梯地)
冰川地貌包括:U形谷、冰碛、冰碛湖、冰碛垅、冰斗、角峰、刃脊、漂砾、悬谷,可演示冰川不断侵蚀岩石和岩壁形成的冰斗和角峰。
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凹形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拱石、海蚀平台
丹霞地貌包括:巨红色的几乎呈水平状的砂砾岩层、垂直节理发育形成丹崖、齐峰,有直立状、堡状、宝塔状,形成巨大陡崖、石墙、石窗、石桥、巷谷
重力地貌包括:滑坡、塌崩、泥石流及它们对地表建筑物(山洞、房屋、铁路、公路、火车等)的破坏
喀斯特地貌包括:石林、洼地坝子、落水洞、天生桥、峰林、地面河、溶洞、暗河、钟乳石、石笋、洞穴边石坝(莲花池)
火山地貌包括:两类火山口(盾形,锥形)典型火山的剖面(火山口、火山通道、岩浆)的两大熔岩流,熔岩丘、堰寒湖
地质构造包括:断层带陡崖、地垒山、地堑谷、背斜山、向斜谷逆向地貌的向斜成山,背斜成谷。断块山、单面山
温室效应后果之一反映:20年前某海港的环境-城市、道路、码头、海轮、河流水较清,树木繁茂。20年后的环境污染,城市被迫搬迁,建防海大堤,旧城部分房屋被海水浸没,码头、港口被淹,海轮停靠外海,河水发黑,树木凋零,城市规模缩小,海港外出现沙洲。
风蚀地貌包括:风蚀: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蚀洞穴,风蚀洼地,风蚀桂风积:新月形沙丘,戈壁地下水地貌 包括:自流井、梯田石山
五种地形表现:按合理的水平、垂直比例尺反映高原、山地、平原、丘陵和盆地
地震地貌表现: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不同对地表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不同,遭破坏的房屋、公路、铁路、山坡产生滑坡,农田等。
煤和石油 表现:煤矿地质构造、煤层分布、坑道、采煤作业面、露田煤矿作业;石油矿的含油层、天然气层分布、钻井及井架、采油机、地面输煤线、储油罐、煤矿堆场、石油管道等。
地上河地貌反映:郑州以东,荷泽以西段。黄河地上河最主要的特征、平原及地上河、铁路桥、开封铁塔、船只、虹吸管灌溉工程及清淤池、荷泽附近的南水北调穿黄河工程。
序
前言
第一篇 工程地质基础
第一章 地形地貌
第一节 地形
一、地形的分类
二、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三、中国的地形种类
第二节 地貌类型的划分
第三节 常见地貌类型
一、河流地貌
二、暂时性流水地貌
三、冰川地貌
四、岩溶地貌
五、黄土地貌
六、风成地貌
七、海岸地貌
第二章 地层及岩性
第一节 地质年代
一、相对地质年代
二、绝对地质年代
三、地层单位及地质年代表
四、地质作用及地壳运动
五、中国侵入岩分期
第二节 矿物
一、矿物分类
二、常见造岩矿物的特征
第三节 岩浆岩
一、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二、岩浆岩的分类和定名
三、常见岩浆岩的鉴定特征
四、火山碎屑岩
第四节 沉积岩
一、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二、沉积岩的分类与定名
第五节 变质岩
一、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二、变质岩的分类与定名
三、常见变质岩的鉴定特征
第六节 第四纪地层
第三章 构造地质与大地构造学派
第一节 构造地质
一、水平构造与倾斜构造
二、褶皱构造
三、断裂构造
第二节 地槽地台学说
第三节 板块构造学说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海底扩张学说
三、板块构造学说
第四节 中国几个大地构造学说
一、地质力学学说
二、多旋回构造学说
三、断块构造学说
四、地洼学说
五、波浪镶嵌构造学说
第五节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
一、地质构造的单元划分
二、中国地质构造的基本格局
三、中国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史
第四章 水文地质
第一节 地下水分类
一、地下水的主要类型
二、泉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 渗流基本理论
一、层流和紊流
二、弹性释(贮)水和重力排水
三、渗透率、渗透系数和渗透系数张量
四、渗流基本定律
五、地下水流
六、地下水井流模型
第三节 水文地质现场试验及参数确定
一、抽(注)水试验
二、压水试验
三、微水试验
四、示踪试验
五、渗透变形试验
六、渗透系数张量计算
七、给水度
八、影响半径计算
第四节 地下水水质
一、地下水的物理性质
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
三、水质分析
四、水质评价
第五节 同位素水文地质
一、基本概念
二、氢氧稳定同位素
三、碳硫稳定同位素
四、氚和碳14C放射性同位素
五、同位素测定地下水年龄
六、地下水活动环境同位素分析
第五章 物理地质现象
第一节 风化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二、岩石风化带的划分
三、古风化壳
第二节 卸荷作用
一、岩体卸荷作用的机制
二、岩体卸荷裂隙的分布特征
三、岩体卸荷带的划分
第三节 崩塌
一、崩塌及其类型
二、发生崩塌的地质条件
第四节 滑坡
一、滑坡要素及滑坡形态特征
二、滑坡主要类型
第五节 蠕变
一、蠕变概念
二、蠕变发育阶段及其特征
三、岩体蠕变基本类型
四、岩体蠕变破坏模式
第六节 泥石流
一、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二、泥石流的分类
第七节 冰川作用
一、冰川及其作用
二、山岳冰川及其堆积物
三、大陆冰川及其特征
第二篇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
第一章 工程地质勘察基本要求
第一节 工程地质勘察阶段划分及勘察任务
第二节 工程地质勘察内容及要求
第三节 工程地质勘察程序
一、一般程序
二、基本要求
第四节 工程地质勘察成果
一、成果形式
二、主要图件的编制内容及要求
三、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及要求
四、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及要求
五、各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的附件附图要求
第二章 工程地质测绘
第一节 一般要求
一、工程地质测绘范围及测绘比例尺
二、工程地质测绘精度要求
三、工程地质测绘填图单位
四、野外记录要求
第二节 工程地质测绘准备工作
一、资料搜集
二、现场踏勘
三、工程地质测绘计划编制
第三节 工程地质测绘方法
一、工程地质测绘基本方法
二、实测地质剖面
三、地质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示特征
四、综合地层柱状图编制
第四节 工程地质测绘内容
一、地貌调查
二、地层岩性调查
三、地质构造调查
四、水文地质调查
五、岩溶调查
六、物理地质现象调查
第五节 工程地质测绘资料整理
一、原始资料的检查和整理
二、工程地质测绘的成果
三、工程地质测绘成果的验收
第三章 工程地质勘探工作布置原则
第一节 勘探布置基本原则
一、勘探工作内容
二、勘探工作布置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各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一、规划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二、预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三、可行性研究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四、招标设计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五、施工详图阶段勘探布置原则
第四章 工程地质钻探
第一节 主要钻探机具及适用范围
一、钻机
二、水泵
三、钻具
四、取样器
第二节 工程地质钻探方法及技术要求
一、岩芯钻探岩石可钻性分级
二、钻进方法选择
三、常规地层钻探技术
四、冲洗液和护壁堵漏
第三节 钻孔测试技术
一、钻孔测斜仪类型及技术参数
二、钻孔水位观测
三、钻孔漏失量及涌水量测量
四、钻孔压水试验
五、注水试验
六、钻孔抽水试验
七、动力触探试验
八、十字板剪切试验(VST)
九、旁压试验
十、岩体应力测试
第四节 特殊工程地质钻探技术
一、水上钻探
二、大口径钻探
三、定向取心钻探
四、滑坡体钻探
五、岩溶地层钻探
六、深厚覆盖层钻探
七、破碎地层钻探
第五节 钻孔编录、验收与质量评定
……
第三篇 岩圭体物理力学性质和测试
第四篇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第五篇 水库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六篇 覆盖层地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七篇 岩石地基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八篇 地下洞室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九篇 岩溶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十篇 边坡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十一篇 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第十二篇 天然建筑材料工程地质勘察与评价
附录
参考文献 2100433B
第一篇 工程地质与岩土工程分类
第1章地貌1
1.1概述1
1.2重力地貌2
1.3流水地貌3
1.4大陆构造——侵蚀地貌5
1.5海成地貌6
1.6湖沼地貌8
1.7冰川地貌9
1.8风成地貌11
1.9岩溶地貌14
参考文献17
第2章第四纪地质18
2.1概述18
2.2第四纪生物界18
2.3第四纪地层19
2.4第四纪气候21
2.5第四纪年代学23
2.6第四纪堆积物的分类和特征26
参考文献29
第3章岩石(体)和地质构造30
3.1主要造岩矿物及鉴定30
3.2岩石工程地质性质30
3.3岩石的分类和鉴定35
3.4岩体结构及分类39
3.5岩体的力学效应和变形43
3.6岩体分类和不同成因类型岩体的工程
地质特性44
3.7地质构造48
参考文献52
第4章土的工程性质与分类53
4.1土的组成与结构构造53
4.2土的物理性质57
4.3土的水理性质60
4.4土的力学性质61
4.5土的工程地质分类64
4.6土的工程地质性质及野外鉴别与描述71
参考文献76
第5章地震与区域稳定性分析77
5.1地震77
5.2地震断裂与地震液化80
5.3抗震设计83
5.4活断层84
5.5区域稳定性分析与评价85
参考文献90
第二篇 岩土工程勘察
第1章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要求91
1.1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91
1.2岩土工程勘察的分级91
1.3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92
1.4岩土工程勘察阶段的划分93
参考文献93
第2章岩土工程测绘94
2.1概述94
2.2岩土工程测绘的范围、比例尺和精度94
2.3岩土工程测绘的方法和程序95
2.4岩土工程测绘的研究内容95
参考文献98
第3章岩土工程勘探与取样99
3.1概述99
3.2岩土工程物探99
3.3岩土工程钻探101
3.4岩土工程坑探105
3.5取土器及采取土样105
参考文献108
第4章室内土工试验109
4.1土的物理性质试验109
4.2土的力学性质试验118
4.3特殊性土试验133
4.4土与水相互作用性质试验139
4.5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142
参考文献148
第5章原位测试149
5.1概述149
5.2载荷试验150
5.3静力触探试验153
5.4动力触探试验159
...........210043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