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内循环,发生空间在陆地与陆地的上空,循环过程及环节为降水,蒸发,蒸腾等。
水循环意义为补充陆地水体的水量,但数量很少。使地表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2100433B
内循环和外循环最好交替使用。最好的做法是内循环和外循环交替使用。夏天开车使用内循环比较省油,制冷效果也最佳。不过不能长时间使用,这样车内空气一直不流通,待久了会得“空调病”。特别是不能停车时躲在车里孵...
内循环和外循环最好交替使用。最好的做法是内循环和外循环交替使用。夏天开车使用内循环比较省油,制冷效果也最佳。不过不能长时间使用,这样车内空气一直不流通,待久了会得“空调病”。特别是不能停车时躲在车里孵...
家里的空调一般都是分体空调。室内机和室外机用铜管连接的。铜管是两根。一根大的一根小的。大的走的是气体,小的走的是液体。都是走制冷剂(氟利昂)。而不是空气。所以室内外空气没有直接连通的。除非是以前老式的...
1 绝对不能低估陆地内部水循环的巨大作用 三论调水增雨能彻底改变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 檀成龙 ① 檀佳 ② ①珠海市公安局, 519070 ②武汉大学, 430072 主题词: 陆地 内部水循环 调水 大西北 干旱 气候 环境 内容摘要:全文不赞同陆地降水主要来自海洋水汽的传统观点, 并认为陆地特别是远离海洋的内陆地区, 其降水主要来源于陆地内部水循环。全文根据水量平衡公式和全国、相关流域、相关省区的《水资源 公报》,分析计算了陆地内部水循环贡献的降水量。我国大西北干旱地区纬度与海河流域、黄河流域 相当,大规模调水以后,在保证地表有水可供蒸发、沙漠变绿洲、植物吸足水分充分蒸腾的情况下, 当地降水量有望大幅增加。参照纬度相当的海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大规模调水以后,大西北平均降水 量有望达到 500mm 左右,大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环境有望得到彻底改变。 本文与《四两拨千斤 调 水
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产出的与柯石英榴辉岩共生的大理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变,根据退变程度差异识别出三类大理岩:菱镁矿大理岩(弱退变)、滑石大理岩(中等退变)和透闪石大理岩(强烈退变)。菱镁矿大理岩的稳定矿物组合是单斜辉石+白云石+方解石,菱镁矿仅仅在方解石中与方解石集合体镶嵌共存。单斜辉石发育出溶结构且局部形成由角闪石和钠长石组成的后成合晶。另外两类大理岩不含菱镁矿,但含滑石和/或透闪石。在菱镁矿大理岩中观察到白云石的分解反应:(Mg,Ca)(CO3)2=MgCO3+CaCO3,说明这些大理岩是大陆地壳物质俯冲到地幔>180km(甚至超过210km)后返回到地表的产物。所观察到的白云石分解反应表明,苏鲁地区大陆地壳物质在所谓的“地幔禁区”俯冲,俯冲的温度增加梯度可能为-4.2℃/km。大陆地壳物质以如此低的温度梯度俯冲意味着非常高的俯冲速度。如此深循环的大陆地壳物质同时也经历了非常快的折返过程。这是白云石分解结构这种标志超高压条件下进变质反应阶段的证据得到保存的重要原因。
碳经过地表沉积物、地表岩层和地壳进行的循环。它受成岩作用、变质作用、造山作用和造陆作用的推动,是一个极缓慢的地质变化过程,由岩石风化和火山爆发(产生二氧化碳)与地壳外循环连接。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构成植物细胞结构及贮藏物质,土壤、淡水中的光合细菌及藻类也能固定二氧化碳,但其量甚微。这些植物和藻类像一个巨大的碳泵、把浓度很低的二氧化碳集中起来(空气中碳的重量百分比为0.03,而生物物质碳的重量平均百分比为24.9),特别是四碳植物能在二氧化碳含量为百万分之几的环境中进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固定速度随植被及地区而异,热带雨林生长迅速,每年每平方米可固定碳1~3.5千克,冻土沙漠则仅固定10克碳左右。地球陆地全年总固碳量约630亿吨。其中一部分作为动物的食物,变成动物的组成成分。一部分进入微生物体内。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有机质构成陆地总生物量。
植物的枯枝败叶、动物的排泄物及动、植物残体都是环境中的有机废物,不断进入土壤并被微生物分解。土壤中的真菌和异养细菌是上述有机质的主要分解者。进入土壤的有机质分为可溶性及不溶性两大类。可溶性有机质包括简单的糖类、有机酸和氨基酸等,其分子量不大,可被大多数微生物直接吸收、代谢。不溶性有机质数量较大,主要为蛋白质、核酸、油脂、淀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几丁质等。这些物质分别靠土壤中具有相应酶活性的微生物群进行分解。例如,纤维素诱导纤维素分解菌合成纤维酶,分泌至细胞外,将纤维素分解成纤维二糖,然后进一步分解成单糖,单糖像其他可溶性物质一样,可进入微生物的细胞代谢。难分解的芳香族化合物通过微生物的转化形成腐殖质,构成土壤有机质主体。腐殖质仍可被微生物分解,不过相当缓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一部分碳构成微生物细胞结构,被暂时固定;一部分碳通过呼吸作用变成二氧化碳释放。待微生物死亡后,有机质又遭分解,释放出二氧化碳。
有机质的分解速度因条件而异,热带雨林区分解快;寒冷地区分解慢;常年积水、通气不良的沼泽地带和酸度太高的土壤中,有机质很少分解,作为草炭被积累起来。
2017年12月29日,《陆地国界测绘规范》发布。
2018年7月1日,《陆地国界测绘规范》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