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 言
第1章 绪 论
1.1 新能源发展现状
1.2 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及问题
1.2.1 我国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分布
1.2.2 我国新能源发展规划
1.2.3 我国新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1.3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问题概述
1.3.1 电能质量
1.3.2 继电保护
1.3.3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
1.3.4 电力系统调度
1.3.5 电力系统规划
参考文献
第2章 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原理及类型
2.1 风力发电原理及类型
2.1.1 风能捕获原理[1-3]
2.1.2 风力发电机组类型[4-7]
2.2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及类型
2.2.1 太阳能光伏发电原理
2.2.2 太阳能光伏发电类型
2.2.3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构成
2.3 太阳能热发电原理及类型
2.3.1 太阳能热发电原理
2.3.2 太阳能热发电类型[32]
2.3.3 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构成
参考文献
第3章 间歇式新能源发电接入技术
3.1 接入电网方式
3.2 并网技术要求
3.2.1 新能源发电并网一般要求
3.2.2 丹麦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2.3 德国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2.4 西班牙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2.5 美国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2.6 英国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2.7 中国新能源发电并网要求
3.3 风电场接入系统分析技术
3.3.1 风电场接入系统案例
3.3.2 风电场接入后的无功电压和系统潮流分析
3.3.3 风电场接入后短路特性和稳定性分析
3.3.4 风电场接入后系统的小干扰稳定性分析
3.3.5 风电场接入后的电能质量分析
3.4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分析技术
3.4.1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设计
3.4.2 光伏电站接入系统无功电压与潮流分析
3.4.3 光伏电站接入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3.4.4 光伏电站接入对系统电能质量的影响分析
3.5 海上风电接入技术
3.5.1 交流接入技术
3.5.2 基于线路电压换相的高压直流输电(LCC-HVDC)接入
3.5.3 电压源型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接入
3.5.4 前瞻性接入技术
3.5.5 海上风电场输电方案比较
3.6 大规模新能源基地的接入及送出
3.6.1 我国大规模风电基地的开发布局
3.6.2 大规模风电基地接入及送出方式
参考文献
第4章 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4.1 风光资源特性分析
4.1.1 风能资源的影响因子
4.1.2 太阳能资源的影响因子
4.1.3 风光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4.2 风光资源实时监测技术
4.2.1 监测站选址
4.2.2 风光资源监测系统设计
4.3 数值天气预报
4.3.1 数值天气预报的分类
4.3.2 WRF中尺度数值天气模式原理
4.3.3 WRF模式在风光发电功率预测中的应用
4.4 风电功率预测技术
4.4.1 风电功率预测方法
4.4.2 国内外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综述
4.4.3 风电场输出功率影响因素
4.4.4 风电功率的短期与超短期预测
4.5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技术
4.5.1 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方法
4.5.2 国内外光伏发电量预报技术综述
4.5.3 光伏发电短期功率预测
4.5.4 光伏发电超短期功率预测
4.6 单站功率预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4.6.1 单站功率预测系统设计需求
4.6.2 单站功率预测系统结构设计
4.6.3 单站功率预测系统开发平台设计
4.6.4 单站功率预测系统应用
4.7 站群功率预测系统设计及应用
4.7.1 站群功率预测系统设计需求
4.7.2 站群功率预测系统结构设计
4.7.3 站群功率预测系统平台设计
4.7.4 站群功率预测系统应用
参考文献
第5章 间歇性新能源发电控制技术
5.1 风电机组控制技术原理
5.1.1 DFIG控制原理
5.1.2 D-PMSG控制原理
5.2 风电机组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5.2.1 风电机组的桨距控制
5.2.1.1 定桨距控制
5.2.1.2 变桨距控制
5.2.2 风电机组的变流控制
5.2.2.1 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
5.2.2.2 DFIG功率矢量变流控制
5.2.2.3 D-PMSG转速变流控制
5.2.3 风电机组的主控系统
5.2.3.1 偏航控制系统
5.2.3.2 风力机的特性
5.2.3.3 风电机组最大功率控制策略
5.2.3.4 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模式
5.3 光伏发电控制技术原理
5.3.1 光伏并网控制
5.3.2 孤岛及电网故障运行控制技术
5.4 光伏发电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
5.4.1 太阳光跟踪系统控制技术
5.4.2 大功率逆变器电气回路设计
5.4.3 逆变器控制器基本构成及设计
参考文献
第6章 新能源电站监控技术
6.1 新能源电站监控系统
6.1.1 新能源电站监控系统简介
6.1.2 新能源电站监控系统设计原则[1-2]
6.1.3 新能源电站监控系统结构和功能[3-5]
6.1.4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
6.2 新能源电站的功率控制
6.2.1 新能源电站的功率控制简介
6.2.2 新能源电站功率控制的策略[6]
6.2.3 新能源电站功率控制的实现
6.3 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及应用
6.3.1 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工程设计[8-10]
6.3.2 风电场综合监控系统实际工程应用
6.4 光伏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
6.4.1 光伏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设计
6.4.2 光伏电站综合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6.4.3 光伏电站综合监控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6.4.4 光伏电站综合监控系统工程应用
6.5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应用
6.5.1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简介
6.5.2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6.5.3 新能源电站远程监控系统工程应用
参考文献
第7章 含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的电网调度运行技术
7.1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电网调度运行的影响
7.1.1 我国新能源并网后的调度运行特征
7.1.2 新能源并网对电网调度运行的影响
7.2 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的数据采集和监视
7.2.1 新能源调度运行需采集的数据信息
7.2.2 新能源数据通信技术
7.2.3 新能源实时运行监视和异常告警
7.2.4 新能源出力特性统计分析
7.3 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的电网AGC技术
7.3.1 新能源并网有功控制架构
7.3.2 新能源并网有功控制模式
7.3.3 新能源并网有功控制策略
7.3.4 主站与子站闭环控制实现
7.4 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的电网AVC技术
7.4.1 AVC分级控制模式
7.4.2 主站AVC策略
7.4.3 AVC子站控制策略
7.4.4 AVC控制系统
7.5 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的接纳能力评估技术
7.5.1 新能源接纳能力问题和影响因素
7.5.2 风电接纳能力的分析方法
7.5.3 基于安全约束经济调度的接纳能力优化评估模型和方法
7.5.4 算例分析
7.6 大规模间歇式新能源接入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及应用
7.6.1 面向新能源的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总体架构
7.6.2 系统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第8章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8.1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分析模型
8.1.1 风电并网分析模型
8.1.2 光伏发电并网分析模型
8.2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的安全稳定机理分析
8.2.1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安全稳定分析中的等值计算
8.2.2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静态安全的影响
8.2.3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暂态安全的影响
8.2.4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小干扰稳定的影响
8.3 适应间歇式新能源并网特性的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8.3.1 新能源集群安全稳定控制技术
8.3.2 大规模风电集中接入弱端电网的无功电压紧急控制技术
8.4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三道防线的影响及对策
8.4.1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
8.4.2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影响
8.4.3 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安全稳定三道防线的影响
8.4.4 消减间歇式新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三道防线影响的对策
8.5 间歇式新能源安全稳定控制技术的应用
8.5.1 间歇式新能源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在集群风电并网控制中的应用
8.5.2 间歇式新能源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在大规模光伏并网控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及其并网运行控制
9.1 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的互补特性
9.1.1 风能与太阳能联合发电的提出
9.1.2 风光发电互补性相关因素
9.1.3 风光联合发电实例分析
9.2 大规模电池储能技术
9.2.1 储能电池
9.2.2 电池管理系统
9.2.3 能量转换系统
9.2.4 储能监控系统
9.2.5 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在新能源发电中的应用案例
9.3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结构
9.3.1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结构
9.3.2 风光储联合发电工程集成关键技术[13]
9.3.3 风光储并网工程实例
9.4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全景监视技术
9.4.1 主要功能
9.4.2 人机界面设计
9.5 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优化控制
9.5.1 概述
9.5.2 风光储出力控制响应特性
9.5.3 风光储联合发电有功控制
9.5.4 风光储联合发电控制工程应用实例
参考文献 2100433B
《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及并网运行控制》主要论述间歇式新能源发电技术,包括风力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发电技术,间歇式新能源发电的接入技术,间歇式新能源发电功率的预测预报技术,间歇式新能源发电控制及“场/站”内监控技术和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的电网调度及安全稳定控制技术。并详细论述了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及并网运行控制运行技术。
第2版前言第1版前言第1章 土方工程1.1 土的分类与工程性质1.2 场地平整、土方量计算与土方调配1.3 基坑土方开挖准备与降排水1.4 基坑边坡与坑壁支护1.5 土方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复习思考题第2...
第一篇 综合篇第一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第二章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体情况第三章 发挥“资源”优势,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第四章 绿色建筑委员会国际合作情况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园区生态规划设计的研究与实践第六...
前言第一章 现代设计和现代设计教育现代设计的发展现代设计教育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萌芽与“工艺美术”运动工业革命初期的设计发展状况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第三章 “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的背景法国的“新艺...
柜号 序号 G1 1 G1 2 G1 3 G2 4 G2 5 G2 6 G2 7 G2 8 G2 9 G1 10 G2 11 G2 12 G2 13 G2 14 G1 15 G1 16 G1 17 G2 18 G2 19 G2 20 G1 21 G3 22 G3 23 G3 24 G3 25 G3 26 G3 27 G1 28 G1 29 G3 30 G3 31 G2 32 G2 33 G2 34 G2 35 G2 36 G2 37 G2 38 下右 39 下右 40 下右 41 下右 42 下右 43 下右 44 下右 45 下右 46 下右 47 下右 48 下右 49 下右 50 下右 51 下右 52 下右 53 下左 54 下左 55 下左 56 下左 57 下左 58 下左 59 下左 60 下左 61 下左 62 下左 63 下左 64 下左 65 下左 66 下左 67 下
1 工程常用图书目录(电气、给排水、暖通、结构、建筑) 序号 图书编号 图书名称 价格(元) 备注 JTJ-工程 -24 2009JSCS-5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 128 JTJ-工程 -25 2009JSCS-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136 JTJ-工程 -26 2009JSCS-4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暖通空调 ?动力 98 JTJ-工程 -27 2009JSCS-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结构体系) 48 JTJ-工程 -28 2007JSCS-KR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节能专篇-暖通空调 ?动力 54 JTJ-工程 -29 11G101-1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 -剪力墙、框 支剪力墙结构、现浇混凝土楼面与屋面板) 69 代替 00G101
2017年5月12日,《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发布。
2017年12月1日,《光伏发电站并网运行控制规范》实施。
性能特点:
本品为间歇式时间控制装置,开启时间和关停时间单独调节,自动循环,通过人为设置不同开停比,控制电磁阀或水泵(现有型号的最大输出功率为500W),实现间歇式喷水或其他用途,是一种合理、简单的节水控制方式。
特别适合于扦插育苗等需要频繁间断喷水的场所,以及温室大棚的微喷、厂房屋顶的洒水降温、防尘区域间歇喷洒等。
技术指标:
2、(现有型号的最大输出功率为500W)
4、开机时间:5-120分钟(可根据需要定制模板,改变时间单位)
5、停机时间:5-120分钟(可根据需要定制模板,改变时间单位)
6、时间误差:<10%
在混合料搅拌设备的发展中,最早出现的是间歇式搅拌罐,所以也常称它为传统式搅拌设备。这种设备采用冷料配料、加热烘干、热料筛分、热料配料、批量计量、强制拌和的生产工艺。由于采用逆流式烘干工艺,这种设备的热效率高,骨料中的水分清除得比较充分,随着燃烧技术和控制系统的日趋完善,只要正确地调试和使用间歇式搅拌设备就可以获得优质的混合料。但是,间歇式搅拌设备也存在下述缺点:结构复杂,容易发生故障;燃料的消耗大;生产率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