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活性污泥解偶联减量系统代谢途径的热化学研究 | 项目类别 | 面上项目 |
---|---|---|---|
项目负责人 | 高旭 | 依托单位 | 重庆大学 |
基于能量解偶联和维持代谢的污泥减量技术其发生的原因、内部驱动和维持机制、外部影响因素、水质保障的可靠性等还存在争议和研究的空白。本项目拟建立废水微生物体系质能利用和转化研究的关键手段,把握污泥内源减量系统代谢途径及其微生物学证据等特性,构造基于ASM、以质能整合指标为特征的数学模型,在其指导下获得活性污泥系统质能研究的新方法。 在废水污泥内源减量反应系统物质代谢研究方面,课题组对活性污泥减量系统Anoxic (A) OSA系统物质代谢过程进行了碳元素平衡,基于微生物基因调控以及胞内代谢中间产物种类及分布对活性污泥减量系统的微生物代谢进行了分析,推测出污泥减量系统微生物体系物质代谢方式与外部控制条件的关系。利用13C标记的葡萄糖作为底物,对污泥减量系统中微生物利用不同碳源合成新微生物的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废水污泥内源减量反应系统能量代谢研究方面,课题组对活性污泥减量系统A OSA系统底物焓值进行了分析,并对系统进行了焓值平衡分析;利用微量热技术研究了污泥减量系统微生物生长不同阶段的产热特性,对系统微生物生化反应热值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污泥减量系统微生物代谢过程能量变化特征。在废水处理系统污泥减量质能统一分析模型构建研究方面,根据课题研究进展实施情况,基于现有ASM3模型框架,在内容上增加了SMP组分,并利用物料平衡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污泥减量系统与参照系统动力学参数的异同,建立了减量/参照OSA-ASM3-SMP模型。项目研究完善了废水生物系统能量流测定手段和热化学研究方法架构。 研究表明,针对污泥减量系统微生物底物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分析尚不能完整解释系统污泥减量的驱动机制。由于污泥减量过程发生实质上是系统中微生物对底物以及能量配置发生变化的造成,同时考虑到污泥减量系统微生物物质能量代谢分析的需要,课题继续对污泥减量系统细菌群落以及真核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掌握了污泥减量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分布特征,进一步从微生物学角度阐释了污泥减量的内部驱动机制。 2100433B
传统城市污水二级处理技术剩余污泥产生量大,日益成为环保行业的沉重负担。基于能量解偶联和维持代谢的污泥减量技术效果好、工艺简单、能耗低。但是对于这种污泥内源减量过程发生的原因、内部驱动和维持机制、外部影响因素、水质保障的可靠性等还存在争议和研究的空白。本项目立足生化反应体系质能统一的基本热化学原理,通过引入现代物质和微量热分析技术手段,对废水污泥解偶联减量反应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构成、转化、利用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测定底物代谢过程的元素转移、产物种类构成变化和对应的代谢放热,明确减量系统物质流、微生物体系能量流模式与影响因素,掌握解偶联减量微生物代谢途径和驱动机制;以此为基础,建立基于ASM模型的、整合的废水生物处理质能分析模型,通过模型的预测与检验,获得系统能量解偶联减量强化和水质保障的技术措施。项目研究将完善废水生物系统能量流测定手段、建立质能整合的测试分析体系和热化学研究方法架构。
剩余污泥(excess activated sludge)活性污泥系统中从二次沉淀池(或沉淀区)排出系统外的活性污泥。剩余污泥的产生:在生化处理过程中,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不断地消耗着废水中的有机物质。...
活性污泥的培养方法:1、活性污泥培养初期,每天闷曝22h,静置2h,排放4L废水,再加入4L自配水。2、7天后,污泥颜色呈黑色,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混浊,测量MLSS、SV的值,反应过程中pH值、COD...
活性污泥法中适宜的污泥浓度一般为2500~4000mg/L ,适宜的污泥指数一般为70~200之间 。活性污泥法是一种污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法,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于19...
解偶联剂对活性污泥产率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以2,4_二硝基酚(dNP)为解偶联剂,采用序批式实验分析研究了投加解偶联剂dNP对活性污泥法处理效果和污泥产率的影响, 并阐述了这种影响产生的机理。 实验表明, 当污泥浓度ρ(MLVSS)为1800mg/L,ρ(CODCr)为1700mg...
油田大量产出的含油污泥不仅造成石油资源的流失,也对土壤、水体和植被造成较大的污染.本文选择适应性强的热化学清洗法,对洗涤单剂进行优选和复配,并对最优复配清洗剂进行清洗效果考察,得出最佳清洗条件:清洗温度为70℃,固液比为1∶6,pH值为10.5,清洗时间为60 min,搅拌速度为250 r/min,油泥清洗所得底泥中,含油率约5%.
活性污泥法处理碱减量印染废水的研究(Alkali-minimization dyeing print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sludge)作者是官宝红。
副题名
外文题名
Alkali-minimization dyeing print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treatment by activated sludge
论文作者
官宝红著
导师
谭天恩,徐根良教授指导
学科专业
化学工程
学位级别
d 2001n
学位授予单位
浙江大学
学位授予时间
2001
关键词
废水处理 印染废水 活性污泥法
馆藏号
X791
唯一标识符
108.ndlc.2.1100009031010001/T3F24.012002672936
馆藏目录
2002\X791\8 2100433B
氨基酸参与代谢的具体途径有以下几条:
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包括如下几种过程:
(一)氧化脱氨基:第一步,脱氢,生成亚胺;第二步,水解。生成的H2O2有毒,在过氧化氢酶催化下,生成H2O O2,解除对细胞的毒害。
(二)非氧化脱氨基作用:①还原脱氨基(严格无氧条件下);②水解脱氨基;③脱水脱氨基;④脱巯基脱氨基;⑤氧化-还原脱氨基,两个氨基酸互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机酸、酮酸、氨;⑥脱酰胺基作用。
(三)转氨基作用。转氨作用是氨基酸脱氨的重要方式,除Gly、Lys、Thr、Pro外,大部分氨基酸都能参与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和α-酮酸之间发生氨基转移作用,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
(四)联合脱氨基:单靠转氨基作用不能最终脱掉氨基,单靠氧化脱氨基作用也不能满足机体脱氨基的需要。机体借助联合脱氨基作用可以迅速脱去氨基:1、以谷氨酸脱氢酶为中心的联合脱氨基作用。氨基酸的α-氨基先转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Glu,然后在L-Glu脱氨酶催化下,脱氨基生成α-酮戊二酸,并释放出氨。2、通过嘌呤核苷酸循环的联合脱氨基做用。骨骼肌、心肌、肝脏、脑都是以嘌呤核苷酸循环的方式为主。
生物体内大部分氨基酸可进行脱羧作用,生成相应的一级胺。氨基酸脱羧酶专一性很强,每一种氨基酸都有一种脱羧酶,辅酶都是磷酸吡哆醛。氨基酸脱羧反应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有些产物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脑组织中L-Glu脱羧生成r-氨基丁酸,是重要的神经递质。His脱羧生成组胺(又称组织胺),有降低血压的作用。Tyr脱羧生成酪胺,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但大多数胺类对动物有毒,体内有胺氧化酶,能将胺氧化为醛和氨。
因此,氨基酸在人体中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而且对于促进生长,进行正常代谢、维持生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如果人体缺乏或减少其中某一种,人体的正常生命代谢就会受到障碍,甚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或生命活动终止。
本项目通过对比考察低温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实验室模拟试验的活性污泥特性,研究活性污泥颗粒形态、粒度、沉降性能、脱水性能和活性污泥OUR、ORP、表面电荷、DHA-TTC、EPS等理化、生化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定量PCR技术、16SrDNA测序、DGGE和FISH技术等,研究活性污泥菌群的理化、生化特征及变化规律,功能菌群菌种自身的演化规律。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活性污泥菌群的形态、微生物各种功能菌群在活性污泥中分布的变化特征以及生物相转化特征。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检测仪器,分析检测活性污泥微生物的有机物代谢产物,探讨活性污泥代谢有机物的途径;分析检测氮的各种形态,探讨活性污泥代谢氮的途径;分析检测磷的各种形态,探讨活性污泥代谢磷的途径。揭示活性污泥功能菌群代谢机理,同时建立低温环境下活性污泥特性综合模型,为低温城市污水处理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