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安置房实际就是活动板房,这种临时房屋具有随意拆装、便于运输的特点,方便实用,特别是在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国家政府安排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口四川地震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短期过渡性居住而援建的房屋。
过渡安置房简介
过渡安置房实际就是活动板房,这种临时房屋具有随意拆装、便于运输的特点,方便实用,特别是在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国家政府安排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对口四川地震灾区为灾区人民提供短期过渡性居住而援建的房屋。由于拆装、组合方便,一般几天之内就可有几百套活动板房交付使用,在到处是残垣断壁的废墟上,这些崭新的小屋成为受灾群众震后的温暖新家。根据居民的户数比例,进行学校、垃圾房、厕所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这些活动板房可使用两到三年,能够解决灾区人民短期内的居住问题,可以说解决了燃眉之急。
过渡安置房的种类
大部分过渡安置房采用彩钢板活动房,其它还有"木框架+竹胶版+石棉瓦"结构、草木结构、木结构帐篷屋改进等多种模式。
过渡安置房的优点
可随意拆装、便于运输、移动方便,活动房适宜坐落在山坡、丘陵、草原、沙漠、河畔。不占用空间,可建造为15-160平米不等,房屋稳定性耐久性强,外表美观大方,保温性能好,冬暖夏凉,过渡安置房大部分结构在工厂完成。活动房现场安装,既不破坏环境又绿色环保。并且,过渡安置房在完成其"使命"后,土地还可以复耕。
为解决好受灾群众临时住房问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力以赴组织协调过渡安置房的生产、运输、安装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目前第一期25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中。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还对过渡安置房的建造...
安置点是你过度安置房的位置 但也可能是你今后固定安置房的的位置 过度安置房只是在你有房产证在房子入住前你的临时住所。
一、安置房的种类有哪些? 根据相关法规及政策的规定拆迁安置房屋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因重大市政工程动迁居民而建造的配套商品房或配购的中低价商品房。如黄埔江两岸进行的世博动拆迁。按照有关方面的规定,被...
介绍了映秀镇过渡安置房及小区的给排水设计。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的《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结合现场情况及施工进度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做了相应调整,并对今后永久性建筑中给排水设计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公司产品具有保温隔热、防腐隔音、轻质阻燃、坚固美观、安装方便、有效的增加房屋的使用面积以及不需要二次装修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工地办公室、工人宿舍、材料库房、过渡安置房、屋顶加层以及大跨度钢结构厂房、仓库、展厅、车站、冷库、净化车间等建筑。
闽西永定培丰镇下辖的孔夫、长流二个村庄,有许多村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竹匠,他们的“简易工棚”,堪称“天下一绝”,具有安全、快捷、实用、经济、便利、环保、清爽、轻巧、节能等许多优点;建设过程不耗水,不耗电,不与永久建筑争用宝贵的钢材、木材、板材、铁件、水泥、沙石;还可就地取材缓解运输压力,能够促进当地毛竹垦复种植增加灾民收益反哺灾区经济增长,与此次灾区急需的“过渡安置房”十分对路。
“简易工棚”的称呼,是就其成本投入而言的,其实,它的造型美观,技术含量较高,种类也很丰富,有悬空的,有立柱的,有吊梁的,有打拱的,有敞式的,有廊式的,可作堆场,可作食堂,可作车间,可作宿舍,可作教室,可作会场,高低方圆,应有尽有。单体工棚,只要场地允许,长度不限,中间无柱,宽度最大跨径可达30米,高度可达12米。
用毛竹做原材料的“简易工棚”,同等面积的造价只需通常“钢架结构”的八分之一左右,价廉物美,相当经济,这是一笔不能不算的经济账;这种竹棚,正常使用,服务年限五年没有问题,如果刻意维护,十年也是可行的。去冬今春,我国江西、湖南、贵州三省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雪灾,无数生产生活设施毁于一旦,告急求援电话频繁,培丰的“简易工棚”大行其市,至今仍有几百号艺匠活跃在三省灾区恢复生产工地。
简易工棚是一种竹工艺,外地虽有游兵散勇操此技艺,但能象永定培丰这样做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简易工棚起源于何时何地,难于考证,据现年74岁的陈盛韶老人回忆,闽西出现竹棚,与成立于1955年的龙岩县竹藤厂有关,竹棚的第一次兴盛,是在1958年开辟龙岩至漳平的铁路工地。盛韶老家在培丰长流新楼下,他是进竹藤厂的第一批员工,既是元老,也是技术权威。盛韶不识字,可当时“龙岩县竹藤厂”六个大字牌匾,就是由他出手用篾条编织“刺绣”而成的。 1963年,厂里派盛韶去福州学做热水瓶竹制外壳和鲜花插篓,10年之后,他再带队去建阳观摩30米宽100米长中间无柱无梁全拱的篮球场工棚,遗憾的是,由于同行的几位年轻后生毛躁,回岩之后二次试搭均告失败。当时竹藤厂的员工主要由长流和隘头(原属永定孔夫管辖现划归龙岩东肖)两地人组成,整个龙岩地区的工棚工程大部分由竹藤厂包办,但脑瓜灵光的长流村民陈盛桥、陈友千等人亦能承揽一些零星业务。
三穗县瓦寨的斗笠 ,八弓的竹篮、筛子、簸箕、箩筐等竹制品驰名省内外,有“竹器之乡”的美誉。
三穗竹编起始年代可追溯至明末清初,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瓦寨斗笠,最初的瓦寨斗笠为尖顶平檐,用料粗大,产量有限。清嘉庆年间任石阡都督,年迈解甲归田后回到瓦寨横冲安家落户,置有田产百余亩,因闲置在家而对斗笠进行改编;另传为清嘉庆年间,瓦寨晓隘一黄姓人从思南习艺传入。
竹编工艺历史悠久,是民间手工艺的典型代表。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斗笠从外观式样到实用价值,从原料加工到操作工艺,从上油熬炼到色彩搭配等都不断作了改进,由尖顶平檐改为尖顶斜檐式,以便雨水顺利流淌,改泥塑模型为粗竹片模型,便于移动和操作编织,内胎篾由粗改细,外胎篾改用篾丝。竹编工艺以水竹和楠竹为原料先分别破成粗细不一的粗篾和细篾、胎篾,主要编织有斗笠、竹篮、花篮、竹簸、竹筛、鱼筛、撮箕、饭盒、竹凳、竹椅、鸟笼、虫篓、背篼、箩筐、晒席、睡席、焙笼、鱼转等生产生活用品和旅游、馈赠工艺产品等。
三穗竹编工艺按其制作过程、地域分布、使用情况和传承方式等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制作精良,做工考究,玲珑小巧,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尤其是瓦寨的斗笠,在编织过程中,需把毛坯竹破成粗篾和细篾,粗篾约为2-3毫米,细篾的细度达到0.3—0.5毫米,每个孔眼大小几乎一样,这项技术在当今竹编工艺中难度算是很高的。十分讲究,日晒雨淋,天长日久,绝不褪色。工匠用黑色和竹子本身的色两种颜色,随心所欲地编织成各种各样的文字、图案等。竹编工艺流程复杂,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技术基因,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
闽西竹编工艺
闽西永定培丰镇下辖的孔夫、长流二个村庄,有许多村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竹匠,他们的“简易工 棚”,堪称“天下一绝”,具有安全、快捷、实用、经济、便利、环保、清爽、轻巧、节能等许多优点;建设过程不耗水,不耗电,不与永久建筑争用宝贵的钢材、木材、板材、铁件、水泥、沙石;还可就地取材缓解运输压力,能够促进当地毛竹垦复种植增加灾民收益反哺灾区经济增长,与此次灾区急需的“过渡安置房”十分对路。
“简易工棚”的称呼,是就其成本投入而言的,其实,它的造型美观,技术含量较高,种类也很丰富,有悬空的,有立柱的,有吊梁的,有打拱的,有敞式的,有廊式的,可作堆场,可作食堂,可作车间,可作宿舍,可作教室,可作会场,高低方圆,应有尽有。单体工棚,只要场地允许,长度不限,中间无柱,宽度最大跨径可达30米,高度可达12米。
用毛竹做原材料的“简易工棚”,同等面积的造价只需通常“钢架结构”的八分之一左右,价廉物美,相当经济,这是一笔不能不算的经济账;这种竹棚,正常使用,服务年限五年没有问题,如果刻意维护,十年也是可行的。去冬今春,我国江西、湖南、贵州三省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雪灾,无数生产生活设施毁于一旦,告急求援电话频繁,培丰的“简易工棚”大行其市,至今仍有几百号艺匠活跃在三省灾区恢复生产工地。
简易工棚是一种竹工艺,外地虽有游兵散勇操此技艺,但能象永定培丰这样做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简易工棚起源于何时何地,难于考证,据现年74岁的陈盛韶老人回忆,闽西出现竹棚,与成立于1955年的龙岩县竹藤厂有关,竹棚的第一次兴盛,是在1958年开辟龙岩至漳平的铁路工地。盛韶老家在培丰长流新楼下,他是进竹藤厂的第一批员工,既是元老,也是技术权威。盛韶不识字,可当时“龙岩县竹藤厂”六个大字牌匾,就是由他出手用篾条编织“刺绣”而成的。 1963年,厂里派盛韶去福州学做热水瓶竹制外壳和鲜花插篓,10年之后,他再带队去建阳观摩30米宽100米长中间无柱无梁全拱的篮球场工棚,遗憾的是,由于同行的几位年轻后生毛躁,回岩之后二次试搭均告失败。当时竹藤厂的员工主要由长流和隘头(原属永定孔夫管辖现划归龙岩东肖)两地人组成,整个龙岩地区的工棚工程大部分由竹藤厂包办,但脑瓜灵光的长流村民陈盛桥、陈友千等人亦能承揽一些零星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