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水槽又称为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罗马人为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罗马人开凿建造加尔桥,是为了一个明确实用的目的-运输淡水。加尔桥的建成与使用有近500年时间,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罗马水道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加尔桥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充分体现了罗马帝国建筑的辉煌气势和精湛的工艺技能,被人们誉为建筑上的"最崇高的乐章"。
中文名称 | 加尔桥 | 外文名称 | Pont du Gard |
---|---|---|---|
国家 | 法国 |
古罗马水槽建筑结构
古罗马水槽造型雄壮,三层叠拱横跨加尔河谷的构图,对以后的建筑产生较 了大影响。桥高49米,桥长274米,绵延48公里,另有50公里长的输水道。三层拱桥,底层是人行道,有6个拱门,长约142米,高度为22米,间距16米-24米。中间层有11个拱门,长约243米,间距19米。上层有35个拱门,间距为4.6米。上层总高度为7.4米(含水道高),拱跨也很小,因而实体部分占较大比重。桥的宽度下层为6.4米,中层4.5米,上层仅3米,正好在水槽下面。建筑水槽是罗马时代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这是一项仍在发挥作用的土木工程。为了抵御洪水,桥身呈轻度曲线,并在桥墩底部建有水角,两旁粗糙的突出物用来连接木脚和手架。加尔桥高架水渠的斜度为1/3000,落差约17米。整体设计是为了保障水能够自然地流向城市,所以在河流交叉处建立水桥是非常必要的。
令人惊奇的是底层6个拱门中,只有一个跨越了加尔河,而且每层的拱门都不是一样的,同时加尔桥也不是成90度直角跨越加尔河。
在现代人看来,所有的城镇和住房都必须有良好的供水系统。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有着同样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罗马人都建造水渠,引水供应城市。
在法国尼姆,陈旧的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古罗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于是主管古罗马供水工程的马库斯·阿格里帕修建了一条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里。
古罗马人按惯例将这条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在某个地方该水渠必须越过加尔河峡谷。古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宏伟的加尔桥。它长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过谷地。
在尼姆的城墙内,人们仍能见到一个圆形水池。它带有一个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闸门和出水口。这些设施曾在需要时用于将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统。
古罗马水槽基本资料
建筑名:古罗马水槽
中文名:加尔桥
英文名:Pont du Gard
法文名:Pont du Gard
国家:法国
类型:文化遗产
加入年份:1985年
古罗马水槽建筑简介
古罗马水槽(加尔桥)位于法国加尔省。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用于向 古罗马大都会尼姆城提供清洁的饮用水。18世纪中期拓宽下层为高架桥,19世纪在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进行修葺,是古罗马建筑艺术中的一件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观赏性强,令人回味无穷。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尔桥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在奥古斯都全盛时期,当时古尔南边的尼姆是在罗马的统治之下。奥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个城镇,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占有这个城镇及周边地区。当时,城内有许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证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得到足量的供应,还必须从尼姆以北50公里外修建渠道,将泉水运送到目的地,加尔桥便是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许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经过周密谨慎的计算和设计,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这就是运用一个简单的地势落差避免了安装、设置压力系统来排除水流动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水流动的动力。位于地表的一段横渠需跨越加尔河( 附近约21公里处),于是加尔桥被建造。它是这输水管道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跨越加尔河的通道,供敞蓬双轮马车、行人通行。
古罗马水槽社会评价
古罗马水槽(加尔桥)是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的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一 件杰作。桥分为共有三层,每层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拱状桥洞。最底的一层有6个拱,每个拱的拱顶都有相同的4个拱(深6.36米),这种结构使桥坚固,抵制住水流的冲击;中间的一层有11个拱,每个拱的拱顶是由3个相同的拱(深4.56米)构成,这一层跨越主流的拱比其它相邻的宽(24.5米),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减少冲击;最上面的那层有35个拱,每个拱的拱顶只有一个拱(深3.06米)。在这一层,拱比较多,拱与拱的连接处比较狭窄,这样可以减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桥上的风应力。每个拱的拱顶都是由并列的、相同的拱构成,对于测量、制造、修复加尔桥来说,经济又便捷,因为支持一个拱的拱顶,只需一个木制结构,对于拱进行修复时,也只需把一个木制结构放在建桥时留下的每个拱的拱顶的圆形器物上(这一个器物是建桥时为了日后修复而特意设计留下的)。加尔桥的杰出之处还在于它的拱及拱顶都是泥石结构,而不像现在的水泥钢筋桥。
古罗马水槽保护概况
古罗马水槽(加尔桥)是法国的重点保护对象。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当地政府就已对削掉的二层桥墩进行修复,并且加宽成为桥。因其建筑工程技术的典范作用及其非凡的历史见证作用 ,法国政府于1840年就将该桥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多次进行了修复工程。
1973年又依据法国《1930年法》以环境保护名义将其列为环境建筑,1984年法国政府又以"加尔桥"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7月获得批准。2000年,法国政府对加尔桥进行范围更广的遗址保护工程计划,在桥的附近划出15公顷土地,作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态,供游人参观。人们可以在橄榄树和橡树林中散步,通过音响解说和实景模型来了解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村落和文化历史概貌。
对于加尔桥的保护,针对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环境特点,法国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即:与世界文化遗产相称的高档次文化历史遗址保护,同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如:参观者可免费进出该遗址公园,可以在河里游泳、在河滩或树林里野餐等。但停车场、博物馆收费。
在设施配备上,新建的博物馆为控制高度,完全隐藏在主要景区之外的树林中,主展厅设在地下。整个遗址区域没有架空电线和路灯,主景区即加尔桥完全呈现其2000年前的原状。为鼓励社会各界倾力帮助文物古迹的保护,法国政府专门制订了捐赠条例,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通过捐赠或提供合作的方式,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贡献力量。
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化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城市规划与建筑方面更是对文艺复兴时期和近代欧洲城市的兴起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意大利首都罗马是世界著名的古城。各国到这里四季旅游的人如云。他们如醉如痴地徘徊在古罗马废墟的断垣残璧之间,流连忘返。在古罗马帝国众多的遗迹中,古罗马天然花岗石斗兽场,则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佼佼者。它是古罗马的象征,是古罗马帝国全盛时期留存至今最宏伟的天然花岗石建筑物。